“双十二”为何遇冷?
2013-12-13   作者:叶健、高少华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字号

 

    “双十一”才过去一个月,“双十二”又翩然而至。明明是商家献殷勤,消费者却不太买账。很多人都在问,“双十二”是为消费者供实惠,还是为“双十一”商家去库存?“双十二”造节遇冷,人工制造的“双十二”还能持续下去吗?


    辉煌难现的“双十二”


    刚刚过去的“双十二”显然未能重复“双十一”的辉煌。作为“双十二”促销的发起者,淘宝网给出了“史上流量最大、史上红包最多”的承诺。数据也显示,共有211万卖家报名今年淘宝的“双十二”促销,是“双十一”卖家数量的百倍。
    尽管来势汹汹,但淘宝网并没有公布成交额,只公布了累计支付宝成交的卖家数。截至12日14点27分,累计支付宝成交的卖家数达到200万。
    不少淘宝小卖家抱怨,淘宝“双十二”效果并不理想。卖家“电商小斌”表示,“双十二没有想象中的给力,好不容易报名食品类目分会场,守到凌晨三四点钟,报名的产品没卖出几件。不是产品价格不够优惠,而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流量进来。”
    中小卖家之所以缺少流量,是因为流量被大卖家分食了。按照惯例,“双十一”是天猫大卖家的游戏,“双十二”是淘宝小卖家的主场。但今年这一“默契”被打破,天猫也加入了“双十二”促销阵营。甚至在淘宝的客户端上,也明确区分了“品牌”和“小卖家”,这更是让小卖家的销售备受影响。
    对此,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表示,因为今年“双十一”淘宝品牌的销售并不理想,积压了大量的存货,所以天猫选择加入“双十二”,好让商家清库存。
    那么,抢到流量的大卖家日子就好过吗?也未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记者,“大卖家买流量的费用是很高的,一般会花预计销售额的10%用来打广告。但是促销本来利就薄,所以大卖家也赚不到什么钱。”“双十一”天猫销量领先的某女装品牌就表示,连番促销也只争取盈亏平衡,就是为了争个口碑和销量。


    消费者还会“血拼”吗?


    感到无力的不只是卖家,多数消费者也没有兴奋起来。上海网友于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期间在网上买了些东西,结果后来发现价格比‘双十一’当日还便宜,现在对电商促销也不那么激动了。”
    对此,曹磊认为,“在看多了虚假宣传、习惯了频繁促销后,消费者产生消费疲劳。从这个角度看,消费者正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而且,电商“双十一”大战的透支作用不可忽视。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环比下滑超过17%。记者对比近四年数据发现,尽管每年一季度网购数据环比都有轻微波动,但是如此大幅下降还是第一次。
    “虽然每次促销力度有大有小,但是消费者的钱就那么多,这里花了那里就没预算了。”曹磊表示。所以,即使还有“热血未冷”的消费者,其中不少也受制于钱包而减少采购。


    人工造节还能持续多久?


    前有“双十一”压迫,后是消费者乏力,大家不禁要问,人工制造的“双十二”还能持续多久?
    对此,亿邦动力网总编辑贾鹏雷表示,各大商家虽然都在做“双十二”,但是投入的精力显然不能和“双十一”比,充其量也就是一次普通的网商促销。促销的目的,还是更多地吸引新用户,增加平台的吸引力。
    而曹磊则将“双十二”看成电商的年终冲刺,“对于电商来说,到了年底还是有必要通过促销来提升业绩,上市的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年报,准备上市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所以,即使深受“双十一”影响,“双十二”这场大戏还是会被唱下去的。不过,对于电商来说,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曹磊与前易观国际分析师宋阳分别表示,目前电商的运营成本甚至比实体店高,如果整体考虑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多数线上平台的运营成本比线下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通过频繁大促销,虽然可以让电商做大,却很难保证平台走得更远。在人工造节的喧嚣后,如何找到稳健的发展模式,是当下电商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购物节”里小型电商企业期盼名利双收 2013-12-13
· 旅游电商鏖战“双十二”抢两节市场 2013-12-13
· 电商平台11张基金支付牌照及版图 2013-12-03
· 跨境电商品牌化经营是关键 2013-12-03
· 解密电商平台基金支付牌照及版图 2013-12-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