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阳和楼1933 梁思成/摄 |
|
梁思成曾三次到正定考察,足见其对这座古城的情有独钟,而他完成的《正定调查纪略》,对正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代、构造形制、艺术价值作了科学的评价,为正定的古文物保护、修缮和评介提供了“权威的不可移易的依据”。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这是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的开头。
当时,梁思成的身份是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他不顾战乱,带着绘图生莫宗江和一个仆人,共考察七天。
当时正定有三样东西让大师最注目:“一,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纸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在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二,鼓镜特高的柱础。沿街两旁都有走廊,廊柱下石础上有八九寸高的鼓镜,高略如柱径;沿街铺廊的柱础都是如此,显然是当地的特征。三,在铺廊或住宅大门檐下,檐檩与檐枋之间,都不用北平所常见的垫板,而用三杂荷叶或荷花垫托,非常可爱。此外在东西大街两旁的屋顶上,用砖砌成小墩,上面有遮过全街宽的凉棚架,令我想到他们夏天街上的清凉。”
在这七天的考察中,“除隆兴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详细测量者六处,略测者五处,其余则只摄影而已。”
这七天的考察,梁思成完成了《正定调查纪略》,发表于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
受战事影响,梁思成缩短了在正定的第一次考察时间,“以致工作过于草率。归社绘图时,又常常发生疑难,疏漏过甚,令人怅惘。”
1933年11月,梁思成再次得到造访正定的机会,他计划用十天左右的时间,检定上次图稿,重新绘制没来得及仔细测量的建筑物。这次,除了绘图生莫宗江,他带来了最得力的助手,妻子林徽因。
这一年,梁思成32岁,林徽因29岁,一对璧人重游正定。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但这次考察的资料,梁思成没有发表。他们的考察手稿,于1937年遗失于战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963年3月,梁思成随同茅以升、文化部的官员重游赵州桥、正定县城等地。
梁思成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和维护》一文中写道:“重访了阔别30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了30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30年仅似白驹过隙;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天翻地覆的30年呀!……正定隆兴寺也得到了重修。大觉六师殿的瓦砾堆已经清除。转轮藏和慈氏阁都焕然一新了。整洁的伽蓝与30年前相比,更似天上人间”。
阔别三十年故地重游,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根据前后见到赵县和正定的文物古建为例,对维修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首次提出了“整旧如旧”的文物古建修缮原则,为其后古建维修保护指明了方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扫荡全国,梁思成的处境很不妙,但他仍关心着正定的古文物,于5月16日上午,急电正定文物保管所:“马上把开元寺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来,留在那里怕是保不住了。”而当他惊悉阳和楼被毁后,痛心地说:“如果有机会,别忘了重新修复。”
正是梁先生的三次正定之行,“对正定这些古建筑的建造年代、构造形制、艺术价值作了科学的评价,为正定的古文物保护、修缮和评介提供了权威的不可移易的依据。”建设部高级顾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老先生这样评价梁思成于正定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