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11-11   作者:记者 方益波 王政 商意盈/杭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 2.科学规划拓宽绿色产业 3.美丽杭州成建设典范 4.弘扬乡土文化满足精神需求

  “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过去,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说起“下乡”,常常意味着落后、艰苦。可如今,村民说,“现在咱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自在呢。”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打造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2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众多江南乡村魅力再现,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

  漫步在浙江乡村,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时时可见,干净整洁的街道、白墙黑瓦的民居互相掩映。村民们都自豪地认为,“现在村里的条件,只会比城里好,不会比城里差”。
  余杭塘栖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修建于1498年的广济七孔桥横贯其中,运河两边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水乡建筑,沿两岸延伸,则是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漕运仓储博物馆、水北风情街、丝绸博物馆及文化街、水南街老建筑。
  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召开。“这才是有韵味、现代化的农村。”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与会代表在当日参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时,一边称赞一边拍照留影,准备将美丽乡村的景致带回当地。
  作为浙江美丽乡村的代表,环溪村给人惊喜。记者虽已是第三次到环溪采访,但仍被其环境、景致、韵味所吸引。环溪依溪而建,以成片莲花闻名。走进环溪,迎接游客的是一片治水治污的“人工湿地”。“原理很简短,就是把居民的污水收集起来,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砂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环溪村委会主任周忠莲说。
  这样的污水处理池全村有9个,其中2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个是“人工湿地”模式,全村606户全部纳入污水管道。污水有了去处,清水在窄窄巷道的青石板下穿流而过,成为村民们洗菜洗衣的“活水”。村民周富春说,对农村环境来说,水清百清、水浊百浊。
  环溪并非没有走过弯路。前些年,村民忙于致富,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一直没有改观,家家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门前的小溪。环溪古村被垃圾与污水包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
  “改变来自于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周忠莲说,“农民怨声载道,但村里资金有限、整治乏力,财政补助资金成为村里解决‘环境难题’的第一推力。”自此,环溪走上环境综合整治之路,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农民的生活品质逐渐提高。
  自2003年以来,浙江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十年中全省农村添置垃圾箱(房)112万个,建设改造农村公厕2.3万个,实现生活污水治理311万户,新增村内主干道3.2万公里,县和乡镇每年安排保洁经费达8.7亿元。
  在此基础上,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县域建成美丽景区,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使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和一片片“风光”。目前已打造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2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美丽乡村、风情小镇遍地开花。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在过去十多年中,城市建设大踏步前进,围绕西湖、运河打造的优美城市环境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近年来,杭州把发展眼光投向了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两岸”的生态文明保护带,紧紧围绕“绿水青山”,提出“全域景区化”,谋划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
  该市从2010年起的3年时间,每年拨出专款3000万元用于13个“风情小镇”项目建设。全市6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共申报建设项目514个、总投入11.2亿元,13个“风情小镇”申报建设项目203个、投入29亿元。富阳的“经典山水路、转型发展路、特色休闲路、生态致富路”吸引八方游客,桐庐的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等5条乡村风情带基本成型。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富春江沿岸村庄,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这些村子的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
  “‘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整治村庄环境,更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农民市民同待遇。”浙江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
  让村里人拥有优美风光的同时,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十年来,浙江把中心村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基础平台,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
  村庄整治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全省已实现等级公路、邮站、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农村到处都应该成为美丽乡村,既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也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村里人能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项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

  科学规划拓宽绿色产业

  每逢假期,山明水秀,配套设施齐全的浙江农村成为周边地区游客青睐的地方。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等活动广受欢迎,为农民带去不菲的收益。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桐庐环溪村,青山绿水、生态休闲养生经济兴起让环溪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保护环境的“生态自觉”开始显现。“好环境也能换来钞票,不少人都来这里体验美丽乡村,我们这里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村委会主任周忠莲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好环境带来了好生活,也带来了游客、钞票,村民搞卫生、美化环境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还有农房出租、会堂入股等物业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在浙江乡村异军突起,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的“村美民富”局面正在形成。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农村致富之路是靠科学、完善的规划拓宽的。夏宝龙强调说,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以分类推进为原则的村庄建设规划和以衔接配套为要求的其他相关规划。
  浙江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把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特别在启动阶段,要求各地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高启华说。
  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浙江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则,行政村数量从初期3.5万个减少至目前2.8万个,占行政村总数12%的中心村居住了28%的农村人口。
  “只有规划好了,财政资金才能用在刀刃上,公共服务才不会成为‘花架子’、有人建无人用。”桐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陆端平说。
  桐庐正在建设“潇洒桐庐”的品牌。陆端平说,“桐庐的每个村庄都是全域景区规划的一部分,从县城到中心镇,再到中心村,都服从同一的‘潇洒桐庐’规划”,各个美丽乡村之所以充满韵味,关键就是在整治建设中坚持了规划先行。作为基层干部,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

  “美丽杭州”成建设典范

  在杭州,对产业结构进行布局的科学规划成为“美丽杭州”的重要标志和支撑。
  位于杭州建德的浙江新安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0000立方米的应急人工湖旁边,树立着一块巨大的告示,写着:我们承诺,不让一滴污水下江。据该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顾卓江介绍,集团由建德化工厂和农药厂重组而来,其中污染项目均被关停,现在主要经营有机硅生产,污水排放经过三道处理程序,达到三类水标准。
  2012年,杭州市财政划拨预算3000万元专项用于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补助,全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6万亩,超额1.15万亩完成浙江省下达的4500亩任务,被评为浙江省“腾笼换鸟”的先进市。结合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杭州已出台199项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区、县政府。
  杭州提出,产业结构优化要成为“美丽杭州”的重要标志和支撑。加速推进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环境,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不再“唯GDP”,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政府考核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机制创新是关键。
  千岛湖位于杭州西郊淳安县境内,山青、水秀、洞奇、石怪,宛若画中游。这样一个“生态福地”,却由于经济发展受到生态要素制约,在发展和保护的平衡间一直备受GDP考核压力。
  最近,杭州市委经过研究决定,把淳安作为“美丽杭州”建设的试验区,为保护好淳安的生态环境和千岛湖秀水,杭州市将按照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这一思路,立足“县域景区化、生态化”的要求,对淳安综合考评体系实行“单列”,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保障民生等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
  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让淳安彻底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到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上去,努力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本。与此同时,淳安正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既包括各部门和乡镇的行政设置、职能调整等,也包括项目建设、土地利用等,还包括生态补偿、财政支付等涉及淳安的资金统筹等。
  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杭州全市正在建立全新的考评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美丽杭州”建设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也已成型,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并探索建立“美丽杭州”指标体系和监测办法,定期发布“美丽指数”。
  行走在浙江大地,各地引以为豪的不是经济有多发达、城市建设有多宏伟,而是空气有多好、景色有多美、乡村有多亮。观念的转变来自推进蓝图的决心。浙江每年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十年来从未间断。浙江省省长李强说,“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浙江是“一张图纸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工作的格局,如今美丽乡村成了浙江的“金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弘扬乡土文化满足精神需求

  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以繁荣乡村文化为灵魂,保持弘扬乡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
  走进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爱莲堂”、“尚志堂”等古建筑,还有满目的荷花。这里是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第14代后裔族居地,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行走在清溪流淌的石板路上,农房、祠堂、莲池接踵而来,构成一幅流动的江南乡村山水画。
  据悉,环溪村在环境整治基础上,围绕溪流做文章,投入1000余万元,沿溪打造了一条800米长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长廊,设立民俗展览馆、手工艺展示等景点,全域景区展示着原汁原味的江南农居文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村格局正在破裂、重构。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和更新的大变局。在浙江不少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财富积累,不少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者变成了有财产性收入的房东、股东。很多农民一下子暴富,“食利者”现象滋生。生活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但是“人的城市化”并没有完全跟上。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乡村邻里状态不再存在,很多人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虚,一些人开始过起“提笼遛鸟”的生活,每天聚众打牌甚至赌博,连吃饭都要叫外卖。
  美丽乡村从哪里来?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乡村百姓美好的精神生活,离不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新时期乡村文明,离不开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优化。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是建设美丽乡村题中要义,这已经成为浙江省从政府到学术界上上下下的共识。
  一些专家指出,保护乡村文化,绝不能搞“假古董”,也不能将“城市标准”强加给农村,农村有自己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一定要尊重、遵循乡村特有的文脉,并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教授认为,乡村发展应有不同于城市的评价体系,“城市化”不能理解成就是“消灭乡村变城市”,中国乡村应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生产、生活形态的科学发展之路。市民和村民共享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但乡村独有的文明形态和传统“DNA”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
  浙江省正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今年已启动了260个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工作。各地在农居环境建设中尤其注重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宗族文化、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名人轶事,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不少地方依托已有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闲置校舍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有的地方在堂内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有的则开设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和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两堂五廊”,制诵村规、创唱村歌、编传村史。
  据悉,今年全省已启动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
  湖州市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
  “三农”专家顾益康认为,农村只有美景没有美德,美景是保不住的。如何发挥文化的作用,乡村已经有不少好的载体,这些平台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充实农民的精神需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该县东舍墩村的“和美乡风馆”看到,墙上挂着村里的劳动能手、好婆媳的照片,以及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照片,还有村里大学生名单。旁边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希望婆媳关系处得好,家庭和睦,自家子女有出息,“名字就能进这个馆了”。在新市镇白彪村,“和美乡风馆”挂满了该村历史上曾经出过的进士等古代先贤以及现代名人资料。本村出去在外当领导干部的也挂在墙上。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人要是犯了错误,就要拿下来,全家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自乡里乡亲的监督最符合国情,最有制约力。
  近日举行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可从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始,这是“规定动作”,每个地方都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把污水、垃圾处置好,让广大百姓得益。
  在浙江,绝大多数村庄都已经进行过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一大批富于江南景致的美丽乡村兴起,正在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专家顾益康说,“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改变‘脏乱差’的现状,才能把农民‘留住’。美丽乡村不是‘花架子’,要在农村环境整治基础上,延伸基本公共服务,传承传统文化,真正体现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农耕之美、传统之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