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聚焦商业环境:进场费“盛宴”还能持续多久?
2013-10-30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字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小商品供应商被零售企业所收取的各种名目的进场费折磨的苦不堪言。说到进场费,供应商和零售商各有各的道理,水涨船高的进场费非收不可吗?能永远这么收下去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商务部消费流通所副所长张育林、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进场费水涨船高,小供应商直呼扛不住。租金,人工,零售商也说盈利不高。进场费为何争论不休?电商风起云涌,传统零售业进场费盛宴还能吃多久?

  零售商:我们因为有开户费。

  供货商:68.8万。

  零售商:条码费。

  供货商:24万的条码费。我们现在已经被压榨的,根本就接受不了了。把自己的老本都给赔进去。

  2013年,零售百货业寒冬照旧,关门店家不断。3月1日,京城知名百货大佬贵友大厦方庄店闭店;5月31日,大洋百货石家庄店关门;6月1日,沈阳太原街伊势丹百货停止营业;7月15日,盘踞成都春熙商圈达20年的成都太平洋百货黯然离场;8月底,继百盛贵阳鲜花店歇业不到三个月后,百盛在石家庄的一处门店关店撤离。

  这明摆着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的节奏。而2012年,中国网购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而2006年,这个数据还仅仅是260多亿,这样的对比深深刺痛了零售百货业的心。

  赵露露(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百货商业杂志运营总监):这个时候空间也很大,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施展的地方,那就看大家是比拼综合实力,比拼大家快速反应的能力,运营的能力,决策的能力。

  张育林:进场费能占到大的零售企业自身盈利的50%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这个话题已经被社会各界关注很长时间了,它的存在与发生也是20多年了。既然它存在,那就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面上的情况大致就是,全国限额以上的零售企业基本上都在收进场费,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比如说个体的,比如说一些小的企业搞一些自营的,那么它们不收进场费。大的零售企业的进场费可能收的占自己盈利的一半左右,基本面是这种情况。

  它有一定的合理性,那未来到底还能持续多久?只要大的商业的经营环境不发生太大的改变,供需双方的市场的地位不发生太大改变,那市场对它的调节,政府各方面的调节没有太大的改善,那么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张鸿:很多大卖场不在消费者身上挣太多钱 而在供应商那要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对不收的前景不是特别乐观,因为它其实有一个路径依赖,就是这些大卖场进入中国的时候形成两种盈利模式,一个叫前台盈利模式,就是很多小超市就用这种模式,就是我进货,我买了然后我卖给你,我通过我自己的服务的供应链条等等卖给你,这是前台,大家都看得见挣这个钱;还有叫后台盈利模式,现在很多大卖场用的是这个,就是我不从消费者那挣太多的钱,我去供应商那要钱去,所以这个钱就变成了进场费,或者是以进场费为名的等等这样的一些钱。

  在国外,人家是靠别的来挣钱。在中国,因为特别简单,就是这个商场它不一定靠做服务什么的,它就做二房东就可以了,我弄了一个大卖场,然后你就到我这来求着我,要把东西放在我这里卖,那我何苦再去弄什么服务,我就收房租就可以了,所以这就变成了在中国独有的,进场费占了很多大卖场盈利很重要一部分的这样的模式。

  张育林:不仅仅是进场费抬高了物价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当你处于这个市场的劣势时,你的产品还没有打开销路,你还需要有一个渠道能够给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能够大批量的进行生产,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时,那么就急于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渠道。如果已经是大牌了,商品销售已经不存在问题了,零售商有求于它,它就不需要。还有另外一些走的是别的模式,它坚持自己去采购,整个商场都是自己在进行采购,供应什么都在做,有自己的品牌,那么它不需要借助这个进场,借助零售商有利的地位。

  再有,比如说一个商品从这一地到另外一地,它们的物流成本,不仅仅是在进场费这一边。如果说老百姓就认为进场费抬高了物价,那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另外一个,不是说谁牛怎么样,那么它是一个长期走下来的盈利模式,你想一下打破它也不容易,在有好的盈利模式发展的方式之前,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至于弊端,是有一些。整个的经营,它还是不规范的,它的随意性比较强。比如同样是供应商,那么有的交了,有的没有交,还有交多少的问题。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不管是供应商还是零售商,大家都把焦点全放在进场费上,那么你更忽略了一些产品的开发,产品的服务,对消费者的服务,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张鸿:其实就是谁更有品牌价值 谁就更有议价权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应该在谈判桌上谈,你凭什么收我的钱?你为什么不能少收点?那他说你为什么不能多交点?如果我们说不收进场费,一个完美的模式是什么?我是供货商,张博士是零售商,我拿我的规划书往这一放,我说,你们超市如果进了我的产品,你的零售份额就会上去,比你原来那个柜台摆的那个商品给你带来利润要多,然后张博士一看说,这行,然后他也来谈,说那你利用我的渠道、品牌,我是大卖场,你在我这,你还溢价了呢,很多人到我这来买东西,说你这个产品没听说过,但是消费者在这买觉得挺放心的,那这两个就看谁牛!

  其实所谓博弈,就是掰谁牛,谁牛谁就能有话语权。现在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产品它没那么牛,尤其是那些小产品,大卖场里卖的其实都是吃的、喝的这些东西,你没那么牛的话,你在人家那就没有话语权。要是大牛的,比如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那可能大卖场要求着它,说你到我这来吧,我给你一个最好的柜台,所以它其实掰的是这个手腕,就是谁更有品牌价值,谁就更有权议价。

  此外,零售商如果光当二房东的话,它自己的在做销售方面、服务方面的武功也会受到影响。

  雷敏:零售商异化为二房东和市场管理商 进场费成为矛盾的焦点

  (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任记者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宁波一家销售粽子的食品公司经理说,产品第一次进超市要交“开户费”,长期销售后要交“进场费”,如果希望摆放在显耀位置促销,还要给“堆头费”。这些费用已经占到粽子零售价的25%到35%,而且不按产品销量来收,卖多卖少都要交。此外,还要根据产品销量扣点,很多超市的扣点在10%到15%之间,这样销售一只粽子,超市最多可以拿到零售价的一半,零售商异化为二房东和市场管理商,进场费问题尤其成为矛盾的焦点。

  张育林:电商能对传统实体店形成很大冲击 但不可能完全把它终结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也经常上网购物,但是网络也不能代替一切,因为毕竟商业是个很人文、很人性的东西,有一些体验式的东西还是不能够代替的,虽然网上购物确实也对传统的实体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未来可以确定的就是,电商能够对传统的实体店,包括它的经营模式,包括进场费在内形成很大的冲击,但是不可能完全很快把它终结了。

  至于电商减少的负担,最大的就是租地用地的成本,因为现在租金是日益高涨的。那么还有一些人员的人力成本也非常高,这两块就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应该是一半以上。整体来说,现在虽然有这么一个趋势,但是我一直强调商业的服务性、体验性,它是电商不可能取代的。另外,不管是电商虚拟的渠道,还是实体的渠道,渠道流通它总是有费用的,你可以给它减,但是它不可能是零。在商贸流通的企业,它的生存环境比较艰难,当然发展的前景非常好。

  另外,有一些渠道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总是要有自身的价值,不管是网上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总要在成本上表现出来,那么电商的出现,会对一些比如说仓储的成本,人员的成本,租地成本会有一种降低,但是它同时也有一些别的成本,它照样也需要仓储,也需要物流,需要快递,这个成本它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它分散一些,化解到一个一个的快递员身上去了。还有,比如说广告的费用也是要有的。

  张鸿:进场费也会在电商模式中以各种形式慢慢出现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实体店首先要转型,有意识的实体店肯定已经转型了,比如说沃尔马已经收购1号店,然后苏宁这两天又有新动作了,那都已经和它的传统零售没关系了,做视频了,但是苏宁的实体店和网上店也是风风火火,做的很好。所以实体店面临电商冲击的时候,也要有一个转型,转型是什么?转型其实也是一种回归,就是你要更多的有服务意识。如果说到进场费的话,那可能有形的进场费,就是现在在大卖场里的进场费在短期内消除起来很困难,那可能在互联网上,我们也不能那么乐观。比如说淘宝,一个商家的进驻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本的,但是你想进入到天猫,包括你想进沃尔马的1号店其实也是需要付出某种代价的,这个代价可能不一定是钱,但是一定要付出某种代价。

  电商肯定是个搅局者,而且它的成本应该比实体店少很多,但是如果说实体店,你想把这个牛奶供货商摆在显眼的位置,那你就要掏出一定的成本。那现在,可能在互联网上,你是放在某一个页面,某一个点击的地方更方便,那你可能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搅局者呢?就是它可能带来大家对服务的回归。因为很多传统的零售商就是二房东,它忘了它是干什么的,忘了它是做服务的,忘了它是建渠道的,忘了它是提供很好的消费感觉的,那电子商务现在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可能能让很多零售商应该提前有这个思想准备,就是我们要回归到以服务为本。

  雷敏:电商正在改变传统的商业生态环境

  (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任记者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进场费是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性问题,需要国家完善相关的法规,防治占优势市场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地位,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市场的问题还要交给市场来解决,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股新兴市场力量正在改变传统的商业生态环境,变不变由不得你,只有回归服务本身,才能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聚焦商业环境 2013-10-29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人参也被炒作 下一个是谁? 2013-10-28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京七条:七折房如何惠及夹心层? 2013-10-25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人民币还在涨…… 2013-10-24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收益大比拼:房产?互联网金融? 2013-10-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