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摆脱“资源诅咒”加速转型
2013-09-18   作者:记者 张春保 丁文杰/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耒阳市东湖圩乡植被恢复后现场  资料照片
耒阳市东湖圩乡植被恢复前现场  资料照片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理论中被称为“资源诅咒”。为了破解这种“诅咒”,从2008年开始,我国启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先后确定69个城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政策引导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湖南省耒阳市便是这69个城市之一。耒阳是湖南最大的产煤基地,煤炭成为耒阳市独一无二的经济支柱。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其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耒阳市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后,在政策带动下耒阳快速转型,目前已基本摆脱对煤炭经济的高度依赖,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探索出一条多个产业并举、协调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转型发展  煤炭经济“软着陆”

  在耒阳市郊,随处可见用以堆放煤炭的“煤坪”,这既是耒阳作为资源性城市的见证,也是耒阳煤炭经济的“晴雨表”。前两年,煤炭销售火热的时候,这里车辆繁忙,老板们个个喜形于色;而随着煤炭价格进入下行通道,这里已然十分冷清。
  “虽然煤炭行业哀鸿遍野,持续低迷,但对耒阳区域经济发展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耒阳市市长蒋云良如是说。
  多年来,煤炭经济占据耒阳半壁江山,尤其是“煤、电”成为耒阳经济的两大亮点。2007年耒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中煤炭与电力工业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64.7%。煤炭税费一直是当地财政的“重点户”。2007年耒阳市财政收入8.19亿元,其中煤炭税费收入4.26亿元,占比超过一半。
  通过推进经济转型,这一格局悄然变化。以财政收入为例,到2012年,耒阳市财政总收入23.5亿余元,其中煤炭税费收入6.69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28%,占比已不足三成。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两成。
  与煤炭产业“地位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耒阳市新兴的旅游、农业产业化、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等“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9.7%上升到21%以上。
  “幸亏早在2006年,耒阳就制定了经济转型的发展战略。”蒋云良说。尤其是2009年,耒阳在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加大了转型支持力度,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扭转了“一煤独大”的格局。“可以说,通过经济转型,耒阳市已经初步实现了煤炭经济的‘软着陆’。”
  耒阳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采煤业是耒阳唯一的支柱产业。据《耒阳志》记载,东汉时期耒阳已开采煤炭,并能用煤炼铁,民间用煤代薪事炊、取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迅速扭转北煤南调”的战略,建成一系列国有矿井,加大煤炭开采力度。
  1985年,耒阳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然而,大量的开采让耒阳的煤炭资源不堪重负。据统计,截至2008年,耒阳累计产煤3.2亿吨,浅部煤层已采掘殆尽,深层煤炭采掘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面对行将枯竭的资源,转型发展无疑成为耒阳唯一的选择。“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这是耒阳干部群众近年来形成的共识。
  2009年3月,耒阳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中央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耒阳加快走上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培育接续产业  摆脱“资源诅咒”

  厂区内机器轰隆隆响,一辆辆满载工业产品的货柜车被贴上标签,正整装待发。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耒阳市中小企业创业园采访时看到的繁忙景象。
  耒阳地处湖南南部,紧邻珠三角地区,凭借这样的区位特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当地决策者的重要选择。
  蒋云良介绍,这几年,耒阳市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蔡伦高科技技术产业园、哲桥科技工业园、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区三园”发展平台。各园区依托自身资源、技术和集聚优势,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耒阳市经济开发区被湖南省政府评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耒阳市引进了15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引进投资400多亿元,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轻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等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
  除了承接产业转移外,油茶成为耒阳经济转型中选择的重要绿色产业。耒阳市市委书记唐学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油茶是耒阳的传统产业,全市油茶种植面积最多时曾经达到120余万亩,但由于长期以来效益低、疏于管理,这一产业没有什么效益。随着今年油茶种植技术的突破,油茶成了一项既生态、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产业。
  在湖南神农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乡油茶基地,记者看到层层梯田间,一株株油茶树在风中舒枝展叶,绿波荡漾,绵延千里。公司负责人李万元介绍,他们与18个乡镇签订了林地流转合同12.6万亩,新造油茶林4.2万亩,低改1.7万亩,并计划投资2.7亿元,建设油茶籽精深加工项目,年产精茶油3万吨,形成了一条从油茶苗木培育、种植到茶籽加工、副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
  生态农业亦成为耒阳经济转型的一大亮点。记者在耒阳市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看到,漫山遍野茶叶飘香,瓜熟果红,鸡鸣猪叫,鱼跃池中。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2300亩标准化有机茶园,400亩油茶林,5000头生猪养殖场,20万羽鸡禽养殖场,20万尾渔场和茶叶生态庄园的种、产、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截至2012年底,耒阳市生态农业合作社已达120多个。
  发展旅游业是耒阳经济转型的另一主攻方向。耒阳是造纸发明家蔡伦的故乡,蔡伦因此成为耒阳最大的旅游品牌。耒阳实施了修缮蔡伦纪念园、新建纸博物馆、开发国内最大的蔡伦竹海风景区等一系列组合措施。从2009年,耒阳投入3亿多元开发蔡伦竹海旅游景区。2012年,耒阳旅游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亿元增加到12亿多元。

  激活民间资本持续注入

  “煤炭行情好的时候,挖煤既简单,又来钱快,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往煤炭方面集中。要推动经济转型,我们就要通过政策引导,让这些资源要素向接续产业转移。”唐学石说。
  一方面,耒阳对煤炭这一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努力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其生命周期,通过煤炭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比如,对遍地堆积如山的煤矸石,通过制作建筑材料和用于火力发电,变废为宝,目前已成功处理煤矸石205万吨。近一年多来,耒阳市将78个煤矿整合成22家煤业公司,既治理了开采秩序,又提升了煤炭开采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让资本持续注入接续产业。近年来,耒阳市先后出台了《耒阳市关于鼓励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决定》、《耒阳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准备金制度》等,对新上替代产业项目3年内税收先征后返,每年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增加收入中安排10%的经费,支持发展替代产业。从每吨煤炭规费中加收10元,建立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准备金,主要用于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受损房屋维修补偿、基础设施改建、养老保险、就业培训等各个方面。
  在发展油茶产业中,耒阳市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引导大量资本进入油茶产业。从2010年起,耒阳对新造油茶林与低改每亩分别给予400元、200元补助,并在林地流转、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目前,耒阳已有17家企业进军油茶产业,其中12家为煤炭企业,新造高产油茶林11.5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25万亩,总面积突破历史记录。油茶年产值9.6亿元,占全国市场的5%以上。
  蒋云良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要培育接续产业、治理被破坏的环境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耒阳去年整合关闭了很多煤矿,对当地的直接影响是财政收入少了五六亿元,此外还造成对运输等间接行业的影响,因此推进产业转型,还需要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此外,资源枯竭型地区要把国家资金作为引导,不是说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激活民间资本,放大政策效应。“在转型中,我们是急不得、慢不得、也等不得,我们希望再搞两个‘五年计划’,推动耒阳经济、社会稳妥转型,防止大起大落。”蒋云良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2013中国煤炭企业百强名单发布 神华集团居榜首 2013-09-17
· 国内煤炭市场十月初企稳可期 2013-09-12
· 用最小代价和震荡打造“大煤炭经济” 2009-08-31
· 山东煤炭经济喜现复苏迹象 2009-05-26
· “鼠猫同谋”终酿大祸 耒阳矿难发人深省 2006-11-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