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现代能源体系的推动者
2013-08-20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形式下滑,以美国为首的代表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新能源,希望它能成为新的经济引擎。然而,所有人都在关注新能源成为“新经济引擎”的结果,却很少有人把精力投身于支撑新能源发展的体系建设,以至于经过四年多的探索。至今还没看到一种新的能源形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也没有看到科技的创新对经济明显的拉动作用。反而在经济下行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困难,更使新能源本身脆弱的行业形势雪上加霜。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严峻的能源形式又在呼唤能源系统的变革,作为一家能源企业,新奥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推动“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成就全球清洁能源企业”。对与能源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一、现有能源体系的不足

    首先,现有的能源体系,是基于化石能源禀赋特点发展形成的。化石能源的优势是能源密度最高,不管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一个可以储存的状态。不足之处则是分布不均,点状集中分布,资源有限。其次,化石能源在生产端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物,包括氮氧化物、废水、温室气体等等,特别是今年我国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显露人类开始难以承受化石能源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最后,传统的能源体系是相对封闭的,各能源系统竖井分割,采用集中式、层级制的运营管理。因此想要横向打通很难,在这种运营状态或调度体系下,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能源体系,使得能源资源不可持续,能源利用加剧环境破坏,且用户端只能被动的接受能源。

    二、新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让环境友好、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构建成为了可能。由于可再生能源用之不竭、分布广泛、在输配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能够就近配送,即发即用,一旦距离比较长就会降低效果,因此分布式利用是其最好的发展模式。可再生能源呼唤的体系特点,必须是系统的、柔性的、智能的、开放的。这套体系会带来资源可持续,环境友好,客户参与,供需互动良性发展态势。但是这种理想是否能实现,在现实中又面临着哪些阻碍?从可再生能源自身来看,由于其分布式、小规模、开发间歇波动的特点,不能满足客户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要求,需要石化能源与储能系统予以支撑和补充。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装备仍有待突破。再次,从现有化石能源构成的能源体系来看,自身特点难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以满足集中生产为目的的刚性体系无法高比例介入分散、间歇波动的可再生能源。二、依托化石能源构建的能源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实现梯级利用。三、依托化石能源构建的能源体系是单向供给,不支持客户互动参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盘否定,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传统化石能源体系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各自的缺点,如何解决问题?这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将双方的优势集成起来,创造一个优势互补、智能优化配置的现代能源体系。

    三、新能源体系的构建

    如何将发挥两种能源体系的优势,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需遵循以下的思路。

    第一,从能源结构方面,“优势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以可再生能源优先、化石能源为补充,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当可再生能源无法满足用能需求时,化石能源作为可储存的、随时启动的辅助能源支持。在现代能源体系中,能够使化石能源企业经营期拉长,同时必须明确,从存量的角度化石能源的利用不会减少太多,只不过增量部分需要增大可再生能源比例。第二,“优势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应该以分布式为主,集中为辅,实现分布式与集中式相互协同的平衡供应模式。第三,“优势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强调供需互动,有序配置,形成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例如通过智能系统控制实现能源互备互调,使用户剩余电量通过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可以使得每个用户,既是能源使用者,也是能源生产者。这样在小规模、分散式的发展模式下,可以实现清洁无排放的生产方式。  

    当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能源体系改变的进程,将是一个各个方面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不断调整的过程,仅凭新奥一己之力难以将其实现。但令我们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能源企业已经行动了起来。新奥愿在能源体系变革的道路上与国家及其它企业一道,做好一个能源企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新奥集团整理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