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 传奇60年
2013-08-16   作者:周名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无疑是一篇宏伟而独特的篇章。60余年的风风雨雨,有艰辛开拓,有曲折反复,有转变腾飞,中国人民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以计划经济为建设理念,到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的方向,再到提出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经济科学持续发展。如今,中国以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崛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它所在的经济体制和环境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道路上,无数的产业支柱企业曾经攀登顶峰,却在辉煌之后悄然消逝。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企业只有不断变革,顺势而为,才能得到持久的生存和发展。
    华北制药,这位新中国医药工业的长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走过了乘风破浪的60年,依然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这不平凡的60年里,华北制药紧紧跟随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步伐,以一颗拳拳热忱之心,推动着中国医药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腾飞。

    新中国开启了以计划经济
    体制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尝试

    1949年,新中国成立。选择计划经济不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所致,更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面对当时复杂紧张的国际局势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紧迫任务前,新中国选择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应该说是一种立足国情的明智之举。
    在生产、资源配置以及消费等各方面的高度集中、统一分配,的确曾有益于中国快速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填补了新中国在许多工业生产和经济领域的空白。
    建国初期,作为国家基本建设中重要项目的医药工业,却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陈旧,自产原料药能力不足,品种少,产量低的严峻现状。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我国开始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当年,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建,它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前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组成。
    1958年6月3日,随着国营华北制药厂的流水线上第一批抗生素的诞生,中国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宣告结束。
    1952年,全国的抗生素产量仅为0.03吨,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年总产量增长近20倍,产品品种也由建厂时的5种增加到了近百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华北制药厂的建设集中了国内乃至国际制药行业的优势资源:设备方面,华北制药当时的主要生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在世界范围内都达到了先进水平;人才方面,当时的华北制药厂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技术人才,职工由苏联和民主德国专家帮助在国内外进行培训,整体素质高;资金方面,国家财政的支持使资金得到保证,资金链不会出现问题;技术方面,不断消化引进技术,开拓自主创新的技术。
    “时势造英雄”,凭借国家的支持、体制政策的辅助,华北制药成就了它昔日的辉煌。得于国家,回馈国家,华北制药主动承担了46个抗生素厂的援建,无偿向931家制药企业提供技术、菌种等方面的支援。
    华北制药,在中国制药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
    华北制药厂的建成投产,不仅增强了我国薄弱的制药生产能力,更为提升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推波助澜,使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医药工业基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这种转型注定了会成为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它也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因而在这套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过程中,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这场变革中的重中之重。
    1978年,也是华北制药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到20世纪90年代,华北制药努力转轨变型,实行了经营承包制。为了摆脱计划经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发展包袱,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开展横向联合和技术转让。在体制改革的同时,他还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的提升,先进设备的引进,始终秉持着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毫不放松。
    1991年,华北制药集团成立,被国家列为首批55家试点集团之一;1992年,华北制药厂对生产经营部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优良资产组建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华北制药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1996年1月,华北制药厂改组为国有独资企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顺应市场经济新的经济形势,华北制药深知要发展壮大,就要不断深化国有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在这一阶段内,华北制药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以抗生素原料药及药用中间体、维生素类、其他类原料药为主导产品的产品结构单一的大型国有制药企业。
    其抗生素龙头企业的地位始终无法动摇,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7-ADCA等产品的质量和产销量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并率先成功研制了平阳霉素、林可霉素、正定霉素等新药。
    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华北制药可以看做是中国制药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制药企业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

    此时此刻,正处在转轨阶段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处在发育期,需要完善。加入世贸组织,给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矛盾,如经营机制转换、产业政策调整、价格改革和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矛盾的解决提供强大的外力,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市场与经济气候的影响。
    中国大门的打开,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医药行业总体保持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然而,机遇背后,危机暗流涌动。
    国内外医药市场变化莫测,制药企业间竞争激烈,中国制药企业面临着明显的不足:原料药生产缺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仿制药和改剂型药比重过大;产能过剩,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医药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球青霉素价格已经开始呈现走低之势。之后,一方面,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价格战愈演愈烈,青霉素的价格一路下跌,这使一直以抗生素作为支柱产品和优势产品的华北制药在几次价格大战后大伤元气。
    2005年,华北制药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首次出现了年度亏损。这时的华药的发展陷入迷局,不禁问道“路在何方”。在这一问题面前,华药人也曾苦苦探索,试图尝试产品结构调整,效果甚微。
    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更是让这个老国企的发展之路步履维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顽疾”病症突显。“痛定思痛一定是在痛过之后”,当时的华药人意识到,要想重新谱写华药辉煌,实现华药的王者归来,必须除去废血,重新输血。
    2009年,经过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冀中能源集团对正在探寻出路的华北制药集团实施了跨行业的战略重组。重组之后,华北制药紧紧围绕集团制定的“统筹整合、力主创新、优化升级、做精做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二三”总体发展目标: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2013年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300亿元。
    要想实现这一曾经被业内认为是“天方夜谭”的目标,“结构调整、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2010年,作为华北制药战略品种转型标志的新头孢项目正式投产,它的建成扭转华北制药以青霉素类产品主导市场竞争现状,扩展了华北制药的产品集群,进而从产品结构调整这一角上揭开了转型升级的大幕。
    2011年,华北制药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标准建成的高端医药制剂平台——新制剂项目,将华北制药的产品品种扩展到心脑血管类、免疫抑制剂类、抗耐药菌类抗生素、保健食品等众多领域,涉及冻干粉针剂、粉针剂、滴眼剂、硬胶囊剂等近十个剂型。
    “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变,从抗生素向新治疗领域转变,从普药向新药转变”,新制剂项目将华北制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触角展开地更深,触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如今,拥有新头孢、新制剂、青霉素、抗肿瘤、生物药五大现在化生产基地,华北制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初步完成。
    面向国际市场,更加剧了对我们医药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要求。华北制药,以一个领航者的姿态,引领着我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全力推动我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跨越腾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制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我国整个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只有看清楚方向,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破茧成蝶,是质的飞越。如今,华北制药的转型升级已经初见成效,去年,华北制药的制剂药和原料药比例刷新到了6:4,按照这一趋势,预计这一比例今年可能实现5:5,在“十二五”末期这一比例将刷新为7:3。2012年,华北制药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加28亿元,是重组前的3倍。展开双翅的华北制药,只有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发展结构,才能实现腾飞大计。优化产业结构,华药将工作落实在了三种结构的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继续整合头孢类、青霉素类和维生素类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力生物技术、医药物流、中药等未来核心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新园区装备优势,大力发展新治疗领域和生物制药产业,尽快启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冀中能源董事长王设平明确指出了华北制药未来的发展重点。
    在产品结构方面,在巩固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增加原料药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降低原料药所占产品结构比例;在制剂领域,大力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等新治疗领域药品,持续扩大制剂比例;打造重点产品,今年重点打造30个过亿元产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明星产品。
    在产股权结构方面,华北制药将在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将现在小而分散的40多家子、分公司集中打造6~8个资源集中、链式子公司,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在外部实现产业链的梳理整合、战略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使华药真正实现人才、技术、结构的优化。
    优化发展结构,深化结构调整。面对未来,华北制药这艘医药航母,正在朝着紧密型、高效能、可持续,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制药集团,扬帆远航。
    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身处中国经济浪潮中的华北制药,要想扬帆远航,持续科学发展,更需要不断变革,改革创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华北制药情系雅安 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00万元药品 2013-04-23
· [商务信息]华北制药集团及其六家子公司顺利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标)评审验收 2013-04-15
· [商务信息]华北制药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喜获疫苗经营许可 2013-04-12
· 华北制药:新头孢引领新园区建设大发展 2013-03-22
· 两只美国黑天鹅砸伤华北制药 2013-03-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