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07-11   作者:王元 陈宝明 丁明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发展模式的反思 2.莱茵模式重获关注 3.不情愿的调整 4.世界经济或仍将按以往的道路运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低迷和调整,欧债危机和美国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使世界经济复苏困难重重。但是,在危机中两类国家的不同凡响引起人们热议:一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及其所谓“中国模式”的提出;二是发达国家中德国等经济体的优异表现,并引发出对所谓“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的讨论。
  英美模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莱茵模式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呈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向什么方向演进,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发展模式的反思

  英美模式又称“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是一种英国开创并由英美两国共同推动和发展的国家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强调短期股东的价值取向。英美模式特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和美国总统里根当选,推行“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而更趋强化,在经济上主张削减赋税、自由竞争、放松管制、私有化和鼓励个人财富的积聚。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认为,这种价值取向无疑适应了资本无限扩张的需要。
  英美模式因其巨大经济效率而繁荣,并推动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但是,英美模式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结果,也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英美模式长期发展累积的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结果。长期以来,英美模式依靠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带动了世界出口增长和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但是,英美模式发展造成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日益严重,最终通过金融危机的形式凸显出来。从表现看,英美模式追求的金融自由化和通过金融市场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损害了产业的长远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上金融市场监管不严,在金融部门自身利益不断强化过程中,产生了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在英美模式下,家庭储蓄率低,通过借贷支撑过度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英美模式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特点,所导致的过度消费和负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来恢复经济增长,比如出台全球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其中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股份,以此促进金融市场恢复运转;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就业和刺激经济;加大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打造未来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了经济形势,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深陷债务危机以及巨额财政赤字,美国经济复苏并不理想,刺激经济政策也使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更加严重。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9万亿美元,2012财年赤字1.089万亿美元,较前一年有所缩小,但已连续第四年赤字超出1万亿美元。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使美国有可能不断利用量化宽松政策缓解自身债务危机和赤字危机,把通货膨胀转嫁给世界承担,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也引致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发展。
  莱茵模式也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流行于欧洲大陆国家,典型代表是德国。莱茵模式通过强化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建设社会福利国家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抑制社会的贫富分化,并把资本主义和社会民主结合在一起,保持公平与效率的适当平衡,注重增长与福利的和谐。
  金融危机对莱茵模式国家也造成了冲击,迫使这些国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德国政府通过了5000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为银行间贷款提供担保,也向企业提供大量贷款、救助资金和政府补贴,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减税。2008年11月,德国政府通过了名为“以促进增长保障就业”的振兴经济方案,两年内增加负债120亿欧元,促进500亿欧元的投资,从而确保约100万人的就业岗位。
  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莱茵模式国家经济开始好转。德国经济不但很快从危机中恢复,而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创出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出口下降14.3%,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但是2010年,德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是德国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出口增长14.2%;登记失业率下降到7.2%。2011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增长3%。危机后德国的增长甚至可以与一次小的经济奇迹媲美。而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经济刺激计划的美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6%,失业率达到9.2%的历史高位,2011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1.7%。欧洲其他大国的情况更差,英国在同其高企的财政预算赤字做斗争,法国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6%,失业率则高10.1%。
  莱茵模式国家虽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靠大量举债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并不认同。德国认为,政府年度财政赤字和总债务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并会成为下一代人的负担,另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德国政府决定尽快执行退出战略。为此,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于2009年6月制定和通过了《新债务限额》法案,并写入联邦基本法。它规定:联邦政府要将其预算赤字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达到目标的时间为2016年,为此,联邦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需在联邦预算中节约100亿欧元。而各州政府从2020年起则不再允许举债。德国联邦议院为此通过了政府到2011年底的一揽子节约措施。德国上下对通过厉行节约,整顿财政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惊人一致。为防止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政府的收支出现大的不平衡,德国政府把原本计划从2011年开始的减税措施推迟到2014年。

  莱茵模式重获关注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就普遍认识到,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国家经济运行稳健,社会保持稳定,对外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舆论认为,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国家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点和做法,使其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这些做法包括:
  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莱茵模式国家始终重视发展工业等实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制造业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具有一定领先性,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达到了领先的地位,这使他们在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泡沫破裂下受到影响较少,并能够快速恢复。
  二是致力于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低碳、环保、节能、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莱茵模式国家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对生产技术的密切关注、重视员工培训和偏向于产业基础技术的公司研发,通过不断进行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是坚持保守的财政政策。莱茵模式国家严格限制财政赤字,控制政府债务,通过保持国家财政稳定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维持福利制度。莱茵模式国家通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既能保证充分竞争,又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安全,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和增强社会稳定性。
  莱茵模式的这些典型特征,保证了莱茵模式国家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莱茵模式国家也不断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从而使莱茵模式在维持原有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内涵和体系架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创新因素和时代特征。德国总理科尔、施罗德、默克尔等虽都不断对莱茵模式进行调整,但是并不是使所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商品化,政府只是剔除“过度”的保护,而莱茵模式的核心——“福利国家”并没有被否定;从处理金融和工业关系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的实力在莱茵国家中逐渐上升;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也没有撼动“共同参与决定制”,放松解雇保护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劳资谈判在企业一级进行使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竞争力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都使莱茵模式保持了极大的活力。
  因此,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德国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实现快速复苏得益于其“良好规范”的经济秩序,这远比“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要得力。《商业周刊》曾在2011年初对当年发生的十大事件进行预测,其中第六位便是“莱茵模式”将大放光彩。如何借鉴“莱茵模式”在近些年成为英美政经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不情愿的调整

  英美模式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干预有限,在促进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以下弱点:公司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减少公司创新、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而破坏构建未来的基础;注重通过产业分工和转移获取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和打造;财政赤字高,两极分化社会现象日益严重,贫困率不断上升等等。
  进入2011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入,社会领域矛盾开始逐步显现。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模式,特别是处于主流地位的英美模式进行反思。2011年9月以来,美国民众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抗议浪潮波及美国50个城市,并向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等国家蔓延。抗议活动,一是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二是对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不满。“占领华尔街”是民众意思的自由表达,但实际上反映了对“英美模式”长期以来金融膨胀、社会两极分化矛盾的不满。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莱茵模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重视,以英美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被迫进行重大调整,表现在:
  第一,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在危机压力下重又加强。全球金融危机将欧美等国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推上了崩溃的边缘,为此,欧美各国不得不紧急启动以“国有化”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政府救助行动。美国先后对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花旗银行等进行国有化,对实体经济中的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也进行国有化。英国等欧洲国家则纷纷向银行注资,避免银行业倒闭和崩溃。
  第二,振兴实体经济。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导致经济陷入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提出再工业化政策主张。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2010年11月,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力图以此刺激本国出口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把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第三,减少财政赤字和债务。欧美国家一向奉行超前消费的经济刺激政策,巨额赤字和外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诱发金融危机,并成为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的最大障碍。为解决经济困境,2011年9月19日奥巴马宣布增税1.5万亿美元,削减大约4.4万亿美元的赤字。为解决债务危机,欧盟国家纷纷推出紧缩政策削减财政赤字,如削减公务员工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等。
  英美模式的调整和转变对世界经济和社会未来走向产生着巨大影响,甚至英美模式在一些主要方面的做法有莱茵模式倾向。但是,这种转变实际上面临着诸多障碍:
  一是民众的阻力。奉行英美模式国家民众长期以来习惯于通过借贷等进行超前消费,储蓄率低,因此,当这些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民众生活会受到较大影响,并对当局产生压力。“占领华尔街”是对就业率低等的不满,也反映出民众对改变生活方式的阻力。
  二是已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的阻碍。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大脑—手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英美模式国家虽然失去了一定的制造优势,但是,仍然从这样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是继续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制造加工环节拿回到国内,这也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是简单容易实现的过程。
  三是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难以改变。英美模式国家中,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国家在经济陷入困境时,政府对金融危机进行强大的干预和资助,待到危机化解,则又开始实行“去国有化”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英美模式的调整只是政治上的暂时需要,在调整中,英美模式的本质仍然会保留。

  世界经济或仍将按以往的道路运行

  世界发展方式转型实质是英美模式转型

  英美模式是导致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从目前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信用危机来说,如果不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很难走出危机,世界经济也将始终受到英美模式的困扰。从一定程度上说,英美模式似乎已走到尽头,英美模式的积极调整,才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失衡的关键。但是,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虽然在振兴经济方面各自采取了很多刺激措施,对原有国际经济格局却基本上没有进行调整,特别是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美国等仍然试图向欧盟兜售加大货币发行量的经济刺激政策,实际上体现了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抗。当前,英美模式在世界经济秩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预示着,世界经济仍将按以往的道路运行。

  英美模式主要靠被动调整而非主动让位

  目前,英美模式给世界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并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虽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寄希望于美国等对发展模式进行大幅度主动调整仍然不现实。因为美国等国家依靠英美模式取得了巨大利益,特别是美国不断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能够将自身的债务、赤字等问题转嫁给世界。而且,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影响下,美国等不愿意放弃自身的现实利益。比如奥巴马削减财政赤字的做法是对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负责任的做法,但很难说服国会和民众采取这样的紧缩政策。近年来,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增长,形成了对英美模式的依赖。这些都决定了英美模式的调整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

  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并积极调整和创新

  英美模式和莱茵模式代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两种不同的做法,英美模式偏重短期经济效果,莱茵模式注重长远发展和人的和谐。从我国未来发展看,既面临着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也面临着平衡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两者本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我国一方面要借鉴英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企业和个人竞争,建立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以满足我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莱茵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社会公正,保持社会和谐,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在借鉴两种模式的过程中,尤其要警惕英美模式通过加大经济刺激政策为未来埋下隐患的做法,防御英、美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世界转嫁危机。

  在发展模式上选择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英美模式和莱茵模式是世界两种主要发展模式,此外还有我国自主形成的“中国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发展模式相互影响、互相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美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带动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我国在保持独特发展模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英美模式的影响,一是被拖进英美模式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去,二是形成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了对英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的依赖,这从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所受冲击得到验证。至今,我国对于英美模式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嫁危机的做法仍然没有有效应对措施。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逐步减弱对于英美模式等其它模式的依赖,尽量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比如由出口导向逐步转变为扩大内需,将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联动;尽可能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摆脱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等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