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帮魂犹在 奉化江边续辉煌
2013-07-10   作者:记者 郑黎 奉化市委宣传部 徐猛挺 吴培维/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爱伊美车间一角
    1910年,31岁的奉化人王才运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正式挂出“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牌子,王才运和他的“荣昌祥”由此成为中国西服业的鼻祖。
  从王才运的父亲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缝制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开始,到“荣昌祥”为慕名而来的孙中山制作第一套中山装,初试锋芒的“奉帮裁缝”终于名满天下,成为民国年间服装界当之无愧的手执牛耳者,并在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史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百年华章。
  “工商皆本”是浙江重要的文化基因。紧邻宁波西南的奉化,受宁波重商、惠商传统的长期浸淫,原本“穷家难舍、熟土难离”的农民与乡间工匠在国弱民贫的境遇中纷纷揖别故乡,四处谋生。一批奉化人率先掌握了做西服的技术,给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做西服,这批工匠被称为“奉帮裁缝”,亦被誉为“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历经风雨洗礼,终以精美绝伦的制作技艺,信誉第一的职业道德为世人所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以“红帮裁缝”闻名的商帮--奉帮。民国时期,奉化人在上海开的荣昌祥、王兴昌、裕昌祥、汇利、王顺泰、王荣康等服装商号,被称为“南京路上六大家”,而荣昌祥的老板王才运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上海服装商会会长的交椅。
  “奉帮”在百年传承中,扮演着中国近现代服装业开拓进取的重要角色,积淀了“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思想底蕴。
  当改革开放的钟声惊破宁静的奉化江,生长于斯的奉化人蕴积已久的激情与希冀,终于再度喷薄而出。短短数十年间,奉化服装业迅猛发展。企业规模得以扩张,名牌服装不断涌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奉化服装演绎空前辉煌:据1991年的统计,奉化共有569家服装企业,年产2500万件(套)服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4,服装产量居浙江省第一,被国家纺织部列为49个全国重点服装城市之一。在这49个重点服装城市中,奉化位列第三。国家纺织部曾评比了40个部优产品,奉化有5个产品上榜,占席1/8。奉化还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服装出口基地。1993年5月,奉化第一家服装集团公司--宁波罗蒙服饰集团公司诞生,此后,南方时装集团、爱伊美集团等相继成立。罗蒙、爱伊美、老K等服装企业曾列入全国服装百强企业。1997年8月,奉化市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服装之乡”,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城市。
  市场风云变幻。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波导电子等其他产业的兴起,国际市场、国家外贸政策等的不断变化,奉化服装占地方经济的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奉化服装依然是奉化几大支柱行业之一。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服装订单量大幅减少,奉化服装迎来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尽管奉化服装此时也可以凭借长期以来打下的基础谋取一点低微的收入借以生存,但是敢为人先的奉帮裁缝不甘平庸,他们在政府部门引导和扶持下,毅然寻找突围之路,逐渐从原来的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制造转变,走上以品牌开拓市场的产业提升之路,实现由“奉化制造”到“奉化创造”的华丽转身。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奉帮服装中悄然推进。宁波艾盛服饰有限公司打出时尚女装品牌STEVE&VIVIAN(简称SV),并大规模启动国内战略,3年来累计投下5000多万元进行精心培育,如今风格、定位已渐趋稳定,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省会城市开出了50家专卖店,在这块“处女地”上掘出年销售额3亿元。宁波长隆集团推出的“莱迪尚”童装品牌,目前已在全国拥有百余家加盟店,并远销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奉化丘盛服饰有限公司出口古巴5000万美元的床上用品和服饰,打的全是自主品牌“丘盛”……据统计,奉化已拥有各类服装自主品牌43个,并且从原来的西服“一枝独秀”发展到西服、运动休闲装、童装、女装等“百花齐放”态势。
  传承老奉帮钻研技术的精神以及精湛的手工技艺,奉帮裁缝谋求持续创新。罗蒙集团以“中国大众时尚第一品牌”为目标,加强产品时尚化、消费人群年轻化、生活方式化、产品系列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大胆创新,诠释新一代的中国“国服”。去年以来,罗蒙的西服、衬衫、大衣、风衣、夹克、棉袄、羽绒服、毛衫、西裤等9大类服饰的63项实用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是国内服装企业中实用专利授权最多的一家企业。罗蒙西服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大中城市,累计西服出口量名列中国服装界第一,西服生产订单不断。
  在服装企业普遍遭遇困难的大背景下,奉化服装逆势飞扬。大浪淘沙后的400余家服装企业,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9.7亿余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
  百年的沧桑磨砺,奉帮裁缝的发祥发展,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奉化人并非平庸之辈,他们是一群有梦的人,是一群有勇气和能力超越自我的人。

  [背景链接]

  王才运与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宁波的不少裁缝曾为被称为“红毛”的外国人裁制过服装,“红帮”之名由此而来。
  “红毛”最初是对荷兰人的称谓,后来又泛指欧洲人。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务业或修造业。“红帮裁缝”是中国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起源,它有一条长长的历史轨迹。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上海外贸总额居全国之首。50年后,上海已成为远东乃至世界的大都市。当时许多浙江奉化一带的人纷纷外出谋生。不少人从事裁缝这种工具简单、成本低廉的手工劳动。站稳脚跟及至事业有成后,他们又把亲戚、朋友、同乡带到上海共同从事裁缝行当。久而久之,队伍壮大,形成了“奉帮裁缝”。
  王才运(1879-1931),名士通,奉化长寿乡王溆浦村(今属奉化江口镇)人,13岁离开奉化到上海谋生。他先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跟随其父王浚木学裁缝。王浚木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西服裁缝裁剪,手艺高超。王才运学艺时,看到开埠后的上海各国洋人纷至沓来,而当时的中式成衣铺和西服裁缝店都只是来料加工,于是萌生了发展西服业的志向。他设想从备料入手,如果顾客来店,即可挑选喜欢的面料和里料,就地加工成衣。当时缺少资金。王才运从“包袱裁缝”做起,带着面料样本上门供顾客挑选,然后备料裁制。经过几年苦干,有了一点积蓄,他便在上海浙江路天津路口的忆鑫里附近租了一间店面,开设了“王荣泰洋服店”。又经过几年的辛勤经营,与人合伙于1910年在南京路西藏路转角处,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所在处,创办起了一家三层建筑八开间门面的男式西服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从1916年开始,他独资经营荣昌祥。为适应国际上西服款式的变化,他花费外汇长期从英国定购西服样本,使荣昌祥的西服式样不断更新换代。另外还从日本、朝鲜、海参崴等地重金聘请出类拔萃的华工裁缝做生产指导。备货方面,则通过洋行向英国、意大利等国有名厂商定购各色新颖呢绒。这不但使许多旅居在沪外侨乐于光顾,有些外侨归国时还要定做一批西服带回去。各大城市的客商也都纷纷来沪订货,荣昌祥的牌子越来越响。第一件中山装就是在这一西服号里诞生制成的。“奉帮裁缝”转身“红帮裁缝”,王才运因而被视为红帮裁缝的创始人和中国近代服装行业的先驱。
  王才运还曾积极支持五四运动,曾被推为上海南京路商会会长。为振兴中国民族服装工业,王才运曾领导上海服装业抵制日货、抵制洋货的运动,获得舆论称颂。

  开设在上海黄金地段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是当年上海滩第一家大型服装店

  奉化王才运故居

  开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红帮服装名店新记服装店,店名由原北平市长何思源题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解析西装正装领带的历史演变 2012-07-18
· 柯达是西装革履的老农 2012-02-08
· 浅谈穿西装的学问 2011-08-24
· 从西装铺到优衣库:柳井正做对了什么 2011-02-15
· 从西装铺到优衣库:柳井正做对了什么? 2011-02-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