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07-05   作者:记者 张兴军 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一亩地只收"两布"袋 2.倒春寒引出违规推广 3.监管方成"黑种子"推手 4.虚假宣传傍名牌 "黑种子"包装入市

  60岁的胡玉成是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张寨村农民。他今年一共种了8亩小麦,不久前刚收完,拉回家细细一算,每亩地平均只有300斤的产量,与当时买种子时的宣传差得离谱。
  “所有地块都是一个品种,叫新麦26,是从村干部那买回来的,大家当然不会有啥怀疑。”胡玉成说,“当时说的是亩产不低于1000斤,好的可以达到1200斤,肥田最高能打1500斤,完了还每斤加价5分钱统一回收。”
  “三夏”时节,《经济参考报》记者河南省方城县调查获悉,因为违规引进推广新品种,当地1万多亩小麦不同程度歉收,严重的亩产仅达200斤,引发农民不满。农民至今未获补偿。这起人为农业生产责任事故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农作物种子无序推广、监管乏力的乱局。

  一亩地只收“两布袋”

  张寨村的张金龙也种了8亩新麦26。据他介绍,早在收割前就注意到这个品种出了问题,“别的小麦一片丰收景象,这个品种每株的穗头只有半截麦穗,剩下那半截是空的,给村干部反映情况,也没人管,更别谈回收了。”
  胡玉成拿出保留的尚未脱粒的一捆麦子,随机揪下两个穗头用手一搓,露出18个又黑又干瘪的麦粒。他说,以前种的小麦,正常情况下每个麦穗的穗粒数都在30到40之间,像这种情况,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
  除了产量明显偏低外,记者还注意到,村民收获的新麦26品种小麦外观和品质也相对较差。胡玉成的邻居李玉安种的是一个“老品种”,每亩地产量在1000斤左右,新打的麦子黄澄澄的摊在院门口进行晾晒。随手抓起一把近眼观瞧,个个颗粒浑圆饱满。相比之下,胡玉成家院子里晾晒的新麦26小麦,颜色发暗发黑,籽粒瘦小。

  资料照片

  听说有记者前来采访,附近村民纷纷赶过来,七嘴八舌投诉新麦26的“假种子”坑农现象。时间不长,各户名字和种植面积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几页纸。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仅登记农户就达80户,种植面积少则1亩,多则15亩,合计达386.5亩。
  张寨村村民李玉振种了3.5亩的新麦26。他告诉记者,推销种子的时候,村干部宣传新麦26高产、品质好,而且收获后还高于市场价进行回收,所以当时售价并不低“比一般种子每斤要高出两毛钱。”
  记者随后了解到,除了独树镇外,附近几个乡镇也都有农户种植新麦26,歉收情况基本类似。还有种粮大户种植面积甚至多达二三百亩,损失惨重。
  独树镇柴岗村村民王国荣介绍,当时村里几户人家联合购买了一批新麦26种子,没有用完,剩下有价值2000多元的种子,后来都被隔壁古庄店乡的村民拉过去了。
  清河乡王庄村农民李成群一共种了6亩小麦,其中4亩新麦26,单产仅有200斤,另外2亩种的是一个“老品种”,亩产达到1000斤。
  李成群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通常每亩地小麦投入包括化肥、种子、机耕、机收、浇水、打药,保守估计得360元,按照目前1.12元/斤的收购价,亩产1000斤能赚700多元,亩产200斤就要亏本100多元。
  “麦粒还没有米粒大,一亩地只收‘两布袋’,对比两个品种的产量,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李成群说。

  “倒春寒”引出违规推广

  有关人士指出,方城县地处南阳市,就上述新麦26在当地的大范围种植来说,属于未经审定而先推广的典型非法行为,明显违背了《种子法》相关规定。
  记者从方城县农业局获悉,2012年,新麦26在当地播种面积超过1万亩,全县14个乡镇或多或少都有种植。
  方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刘会合介绍,从目前麦收的情况看,1万多亩的新麦26均不同程度减产,减产幅度较大的达30%至50%,主要集中在独树、赵河、古庄店、博望、二郎庙、清河等乡镇,群众反映强烈。
  方城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谢彤州告诉记者,因为新麦26减产,最近先后接到不少农民投诉。为此,在5月23日,执法大队组织专家对二郎庙乡花山留村的一些地块进行了田间测产鉴定。
  相关鉴定报告认定,方城县部分小麦地块结实率低问题,经田间现场鉴定情况属实。不同品种不结实情况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地块,不结实情况差异较小。测产数据显示,新麦26单穗粒数23.76粒,较正常年份有较大幅度减少。
  报告同时指出“小麦不结实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我县今年4月18日至20日强降温、降雨雪天气造成。另外,小麦品种在抵抗生长中期极端低温方面存在不足。”
  方城县气象局出具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报告显示,4月18日,当地出现最大风力达16米/秒(7级)的大风,19至20日出现16—32毫米雨夹雪降水天气,日平均气温从17日的17.8℃、18日的14.5℃一路下降至19日的7.1℃、20日的5.6℃。降温幅度达到8.9℃—10.7℃。
  报告称,全县小麦正处在抽穗扬花阶段,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出现严重低温冻害对小麦发育影响较大“雨夹雪化为水下渗到根部或通过叶脉达到根茎部,极易造成小麦茎部冻害。”
  记者多方求证发现,对不同品种小麦而言,“倒春寒”的发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至于新麦26的大范围、大幅度减产,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违规跨区域推广。比较起来,天气变化仅是诱因。
  据了解,2010年12月13日,农业部发布第1505号审定公告,包括新麦26在内的57个小麦、油菜品种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公告显示,新麦26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0007,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选育。
  新麦26审定意见标明: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河南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新麦26育种专家赵宗武告诉记者,新麦26品种推出后,因为表现好,不少地方积极引进种植。“但因为地理气候、品种特性等因素,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适宜种植范围,超出审定区域后,农户自发小范围试种还可以,一旦大范围、大规模进行推广,不但违反相关规定,也很容易出现生产事故。”

  监管方成“黑种子”推手

  在上述农业生产事故的调查中,记者注意到,由于市场监管乏力,鱼龙混杂,往往导致农民在选购种子时或是“随大流”,或是存在押宝心理,一旦出了问题又投诉无门;另一方面,作为行业管理者的农业局、种子站,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工作人员介入种子推广经营活动中,更是加剧了行业管理和农民维权的难度。
  多数投诉村民反映,现在市场上的种子又多又花,选种买种都是跟着感觉走“就像押宝,中了就过一关,没中自认倒霉。”除非发生大的生产事故,否则很少有人索赔。记者还发现,因为多是熟人推销,多数农民购种时也没有索要票据的习惯。
  经多方了解,此番肇事的新麦26品种主要有两个供货来源:分别是方城县兆丰粮食专业合作社、方城县东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个别村民保留的包装袋看,前者印有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包装和标签还算标准,而后者只是一个白色的蛇皮袋,上面印有红色的“项目专用”四个字。
  在方城县清河乡一家农资经营部,老板李金河介绍,当时,兆丰合作社一次送过来2万斤新麦26种子,自己的门店销售了一部分,剩余部分被其他合作社拉走卖掉了。
  按照兆丰合作社的工商注册地址,记者前往“方城县城关镇北环路西段”,来回寻找多次并不见有一家合作社招牌。附近商户介绍,原来确实有家农民合作社,但不久前刚搬走。
  在清河乡王庄村采访时,多位村民表示,新麦26品种是从村民李有德处购买的。记者前往李家采访时,发现其院子里挂着一块“清河乡王庄村东盟农业项目服务站”的招牌,非常隐蔽。面对质疑,李有德自称是东盟合作社的技术员,种子是合作社提供的,并非是自己的经营活动。
  方城县工商局市场监管股股长赵炎表示,由于国家政策扶持,近年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数量激增。通常来说,合作社主要为本社成员提供农资购买、技术服务,但最近暴露的苗头显示,一些合作社开始搞起了农资经营活动,监管难度加大。“一是经营活动都是直接入户,不在市场上流通;二是即使查处了,合作社也会说是给社员提供服务的,取证很难。”
  南阳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胡燕介绍,针对方城县新麦26生产事故,已经成立调查组。因为该品种适生区域不在南阳,调查确认存在“未审先推”行为。“等到调查结束,将采取补救措施,对受损农民进行赔偿;执法部门也将按照《种子法》规定,对有关合作社给予处罚。”
  胡燕同时告诉记者,调查还发现,兆丰合作社负责人其实是方城县农业局一位刘姓副局长的爱人,而该副局长本人也参与了新麦26的引进推广。
  “作为公职人员,不应该参与这样的经营活动;退一步说,即使参与也不应该推广非法品种,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让人震惊。这次事故也给种子市场监管敲了一记警钟。”胡燕说。

  虚假宣传傍名牌“黑种子”包装入市

  在基层农资市场摸爬滚打10年,民间农资打假人士李鑫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市场上的问题种子,经他识别后往往无处遁形。
  在他看来,当前农村种子市场存在以下几种典型乱象:一是“未审先推”或超区域推广,二是虚假宣传混淆视听,三是品种多乱杂。
  据了解,按照《种子法》等有关规定,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主要农作物种子未经审定不得经营推广,通过审定的品种,则要按照审定区域说明的范围进行推广与生产,严禁超出区域。
  2009年6月,河南太康县多个乡镇农民反映,播种下去的玉米种子不出苗,受害面积超过2000亩,一度引发当地农民集体投诉。据悉,涉事玉米品种为“中单18”,系当地一家种子门市部打着“科技下乡”的旗号推销的。后经调查,该品种审定区域为广东、福建、上海、广西、皖南、苏南地区,根本就没有河南。
  说到种子的虚假宣传,近年来各地举办的规格不等的种子交易会表现较为突出。记者曾参加过在郑州举办的一场国家级“种子双交会”,会上形形色色的展位和花花绿绿的包装令人目不暇接,“超高产”、“抗冻先锋”、“科育新一代”、“丰产王子”等宣传字眼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还冠称“太空一号”,且多数配有相应农作物的放大照片,让人望之心动。
  李鑫介绍,和自吹自擂手法相比“傍名牌”也是种子虚假宣传的典型招数。此前的种子展会上,就曾发现多家企业打着中国农科院的招牌,但调查发现,其只是租用了中国农科院的房子办公,并无任何关系。
  就品种多乱杂现象,方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刘会合说,仅小麦品种而言,全县市场上销售的就达80多个,而整个南阳市的则多达150多个。
  河南信阳一位基层种子站工作人员说“选种一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地气候,再就是产量、抗性等方面特点,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乱,让人觉得像是‘雾里看花’,这个法则也越来越不好用了。”
  种子市场乱象让一些农民直呼“伤不起”。因种植“郑麦8998”而受损的汝南县农民王玉梅气愤地说,因为麦穗不结籽儿,当时收麦都犯愁。“用收割机吧,收的小麦还不够付机收费,如果不收割,下茬的庄稼都没地种。”
  李鑫表示,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的面积越来越大,各地都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和以往传统小农耕作相比,这些新生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具有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
  “放在以前,农户买到了假种子,损失就是一季庄稼,但对于大户来讲,一次假种子事故,可能就会倾家荡产。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问题种子的危害更大,监管的责任也更大。”李鑫说。
  全国种粮大户、河南息县农民柳学友告诉记者,2012年自己不小心也买了一部分新麦26麦种,不久前结束的麦收显示300亩地减产严重,平均单产仅500斤。“后来才知道,这个品种在地处信阳的息县属于超区域推广。”
  假种子也让农资经销商倍感“吃不消”。
  “当时有种棉花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培育的,抗病高产,亩产能达600斤。我大量经销后,实际效果与广告背道而驰,亩产皮棉仅200斤,有的甚至才100多斤。”河南博爱县的王景照说“一下就把我的生意搞砸了,不但损失了两万多块,而且大家不信任我了。”
  王景照告诉记者,自己现在选种子是“小心加谨慎”,新品种都要先试种一季,“不但自己试种,还动员亲戚朋友一起试种”,确定没有问题才大量推销。
  “种子是种粮农民的根本,但对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产品来说,多数农民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希望政府部门能把好关,保护好种子,打击‘黑种子’,让我们安心种地,多打粮。”柳学友说。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张兴军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