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都:“宜人城市”的人本梦想
2013-06-05   作者:记者 蒋作平 杨迪/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成都著名景点锦里游人如织。
成都区位图
    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即将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成都。
  这座拥有1400多万人口的西部中心城市,以休闲、美食和熊猫故乡闻名。去年实现了8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作为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本届《财富》论坛选择成都,无疑将开启这座城市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新在哪里?市委书记黄新初告诉记者:“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城市建设,‘宜人’为本。成都正沿着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的路径,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宜人城市。”
  选择“宜人城市”的发展理念,成都模式彰显了科学发展的精髓,寄托了“美丽中国”的人本梦想。

  破除二元结构,让城市形态更加现代

  “消除贫民窟、缩小贫富差距”,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世界性难题。成都市以“城乡统筹”的大手笔,正在积极破解这道难题。
  “宁要城南一张床,不要城北一套房”,过去有成都市民如是说,道出了发展失衡的现状:城东、城南、城西都有了现代化的雏形,而城北却是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的区域,与成都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极不匹配。
  经过摸底论证,成都市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北改工程”,决心用几年时间投入3300多亿元,通过改善城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城北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传统业态转型,破除城市二元结构,建设一个畅通、安居、宜人的城北。
  这是成都市现阶段规模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今年,成都计划启动“北改”项目173个,总投资约1800亿元。
  “交通拥堵”,是世界上许多特大城市的“顽症”。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4月,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3.7万辆,仅次于北京。每天新上牌车辆1874辆,这意味着每天要新增双向四车道道路2.3公里,城市才仅能维持前一天的拥堵程度。
  为了优化城市形态,让城市更加适宜居住。去年成都市委提出的“五大兴市战略”中,“交通先行”战略被放到了城市发展的首位,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道路大规模改造扩容和轨道交通建设。
  去年以来,二环路、羊西线、蜀都大道、交大路、解放北路……成都一批“畅通”工程项目密集进行,18个地铁站点同时开建。
  经过14个月的建设,成都二环高架路于5月28日通车试运行,二环快速公交线路也于5月31日开行,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得到有效改观。
  修路是治理拥堵的“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能“治本”。在去年实施汽车尾号限行、开行40多条免费公交线路等措施之后,今年6月,成都公交车将突破1万辆,公交出行分担率已经达到37.9%。今年还将新增2000辆公交车,新开30条公交线路和优化调整50条公交线路,形成更加快捷方便的公交线网。

  产业立城、产城一体,让城市业态更加高端

  专家分析认为,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下一步发展,不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而是做大做强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城市城市,后有城先有市。”“没有产业的城市就是一座空城”,正是基于这一清醒的认识,2012年,成都市把“产业立城”、“产业倍增”计划列为重大兴市战略,计划用4年左右实现工业增加值率先倍增。
  英特尔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最早的大规模投资之一。今天,英特尔成都工厂已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也是英特尔全球集中进行晶圆预处理的三大工厂之一。今年5月,成都工厂的第13亿颗芯片下线。
  英特尔入驻成都后,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如今,全球20%的电脑在这里制造,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这里封装测试,7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这里生产;聚集600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近千亿元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已经形成。短短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
  除电子信息产业外,成都的汽车产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产业倍增”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成都经济开发区内已汇聚了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沃尔沃成都基地、吉利高原汽车等17个整车(机)项目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了百万辆整车年产能,成为当前成都工业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从产业选择到项目落地,成都的立足点就是高端,能够在高位切入实现‘弯道超车’。”青年学者、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
  成都正在探索的路径,是积极承接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度聚集,即“产业倍增”;紧贴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依托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升级,即“产城一体”、“产业立城”。

  实体呈现巴蜀文化,让城市文态更有特色

  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第三部将于2015年全球上映,故事将从成都的青城山说起,全球影迷将再次通过电影领略成都魅力。
  《功夫熊猫》的风靡,让成都市的主政者深入思索城市文化的综合竞争力。文化,被喻为“一个城市活的灵魂”。成都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文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
  “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要注重传承好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否则,城市形态虽然新了,但文化的根却断了,城市的魅力却没有了。”
  因此,今天的成都,在城市建设中也格外注重历史街区、文化廊道和天府古镇群建设。
  成都在“北改”过程中,依托驷马桥、天回镇、九里堤等地点深厚历史渊源,加强城市文态的建设。例如,驷马桥的改造规划就融入了司马相如的历史典故,桥头朝城内方向分别筑了四匹马,而出城的两端桥头则是司马相如初入长安乘马车的雕塑,雕塑侧还凿有古书《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的关于驷马桥来历的文字。一个人物、一段历史,就这样呈现在两千年后的市民面前。
  目前,成都正在积极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力图让城市的历史文化走出博物馆、跃出人们的脑海,通过实体形式再现。
  成都市中心著名的宽窄巷子,保留了老成都的建筑及人文风貌。2003年,成都对这张城市名片启动保护改造工程,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巴蜀文化的复合型文化街区。
  改造完成后的宽窄巷子已成为成都又一张旅游“名片”,成为集文化、商业、旅游等多功能合一的街区。有人说:“老成都的闲适和新成都的时尚,都在宽窄巷子里。”
  “一座城市实质就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由人口、产业、生态、文化多个系统耦合成的有机体。”黄新初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应当让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得到有序传承和有效开发。

  环城生态区筑起“生态屏障”,让城市生态更加优美

  “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两千多前,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治水,兴修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如今,成都市再次提出“治水兴城”,通过环城生态湖泊水系的打造,构成28平方公里水系,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高到6%,既为成都市民提供“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休闲场所,也为城市提供更充足的绿肺空间。
  5月底,成都锦城湖和白鹭湾生态湿地正式向公众开放,成都市规划的“六湖八湿地”环城生态区初露芳容。
  总水面达67万平方米的锦城湖,横跨城南绕城高速公路内外,市民徜徉于环湖栈道之上,可尽情欣赏水草相依、鸟鸣鱼游的美景,在30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白鹭湾湿地紧邻风景优美的成都三圣花乡,不仅是一片花鸟草木的世界,还带有生态净化功能,通过栽种、投放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手段,白鹭湾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可达2.5万吨。
  如此美景已然令人心驰神往,但成都市计划到2017年在绕城高速公路内外各500米的范围内,一共建成六个大型湖泊、八处生态湿地,规划总面积约187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和湿地遍布成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如同为城市戴上了一串80多公里长的“翡翠项链”。
  这不仅是世界城市湿地建设的大手笔,也将刷新特大城市科学布局的新格局。环城生态区如同一道生态屏障,以绿色分隔了城市组团,避免城市如同摊大饼般无限扩张。成都的具体思路是,将采取“走廊+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方式,构建起“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发展格局。各个城市组团之间将采取快速通道联接起来,组团之间保留由自然山水、景观农业、人工绿地构建起的大面积绿色开敞空间,实现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态的有机耦合。
  “环城生态区是一种‘反规划’思路,我们不去考虑哪里要建设,而是先考虑哪里不建设,用来开发生态。”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说,构建环城生态区将对这座城市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环城生态区不仅将极大地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成都的生态环境,还将给成都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黄新初说,成都将努力实现“城区五百米见绿、有条件地区千米见水”的生态建设目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雅安芦山地震]成都启动一级救灾响应 预留救治床位 2013-04-20
· 成都启动一级救灾响应 预留救治床位 2013-04-20
· [雅安芦山地震]成都军区部队正分头进入各受灾乡镇 2013-04-20
· 成都军区部队正分头进入各受灾乡镇 2013-04-20
· 【雅安芦山地震】成都至雅安高速通行正常 2013-04-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