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05-30   作者:记者 周武英/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合法避税始终存在 2.“转移定价”惯用手法 避税多少没人统计 3.打击避税全球关注 4.打击行动能否奏效

  近日,美国苹果公司被指逃税引发了各界对国际打击跨国逃税的关注。苹果总裁罕见地出席了听证会,否认有逃税行为,竭力说明自己是美国最大的纳税大户,和其他跨国公司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避税者而已。事实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否认的逃税和承认的避税是两个有所区别的概念。因此,库克否认苹果逃税而称只是避税是有深意的……

  合法避税始终存在

  跨国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把营业收入、成本、借贷和盈利分配到对其最有利的税务辖区的做法,被称之为“合法避税”,这种现象存在至少已经几十年,早已不新鲜,在企业来看,也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
  以下是部分近来被媒体曝光的著名跨国企业逃避税收案例:
  路透社的报告显示,星巴克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在英国没有支付过企业税或所得税。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13年间在英国只支付了860万英镑的税收,而这期间,星巴克在英国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1亿英镑。
  谷歌的文件显示,2011年该公司在英国销售额为40亿美元,尽管这家公司的毛利率达到33%,但其在英国的分部2011年纳税金额仅为340万英镑。2012年,谷歌将61亿英镑(约合99.6亿美元)收入转移至百慕大群岛的空壳公司,从而在全球避税超过10亿英镑(约合16.3亿美元),同时在英国仅缴税600万英镑(约合979万美元)。2013年5月,据英国媒体报道,谷歌英国业务再次深陷逃税丑闻,一名前销售部主管向税务部门提交10多万份在谷歌工作期间的电邮记录,力证该公司大批广告业务实际在英国洽谈,但正式交易时转移至爱尔兰避税。
  2011年,亚马逊在英国支付的所得税仅为不到100万英镑;2012年,亚马逊在英国实现33亿英镑(约合52亿美元)销售额,但却并未上缴任何公司税。

  “转移定价”惯用手法

  跨国避税目标简单——减少企业所需交纳的税收。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复杂。
  一个跨国公司通常会将更多的收入配置在所得税低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税收抵扣较高,比如爱尔兰的税收抵扣水平,只有美国的1/3。另外,将成本部署在高税负国家(比如美国)。据披露,此次苹果的避税手法主要是:转移定价。这是一种跨国公司多年来普遍使用的避税手法。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使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通过跨国公司和分公司间,或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或其他财产转移方式人为操纵价格。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其中,某些情形是具有正当商业理由的。
  “转移定价”令苹果等公司能将利润转向税收避风港,同时将支出转移到高税收国家。
  美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5月20日晚发布调查报告说,苹果公司利用一个“成本分担协议”,将其知识产权资产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以便按照低税率缴纳所得税。报告称,苹果公司通过与爱尔兰政府协商,以2%的特别税率纳税,而该国的法定税率是12%,低于美国35%的纳税水平。作为交换,苹果公司把爱尔兰作为建立海外子公司网络的基地。这一交易使苹果公司尝到了甜头。2009年至2012年,该公司将740亿美元全球销售收入的纳税地点从美国转移到爱尔兰。
  亚马逊逃避在英国税收的方法是,通过在卢森堡的一家分支机构报告欧洲的销售,这一方法使2011年公司支付的国外税率只有11%,不到其主要市场平均企业所得税率的一半。之前曝光的谷歌、雅虎和其他公司也通过所谓的“转移定价”来减少所需缴纳的税额。
  俄勒冈州波特兰里德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金佰利·克劳辛指出,这种战略每年给美国带来的损失至少为900亿美元。

  避税多少没人统计

  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似乎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常态。那么,全球跨国企业究竟避掉了多少税?这个数字只能从零星见诸报章的文字中寻找一些印迹:欧盟委员会表示,避税和逃税使欧盟每年都损失一万亿欧元。
  2008年,美国仅通过反避税调查查补的税款就达到1000亿美元。而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消费者代言团体美国公共利益研究集团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各州政府在2011年因为美国人的海外避税行为损失了398亿美元收入。
  今年2月,经合组织一份报告指出,“跨国企业由于在全球,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逃避纳税义务受到指责,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税收对保障其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反贫困组织ActionAid在一份报告中称,跨国公司和富裕投资者2011年向新兴市场投资资金的近半数是通过避税天堂,导致贫穷国家损失收入。ActionAid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资数据表示,2011年向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境投资有46%来自避税天堂,相比之下流向中高收入国家的公布跨境投资中,这一比例为37%。
  此外,去年一项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因跨国公司避税损失300亿元。

  打击避税全球关注

  从媒体披露的各种信息看,每逢经济处于窘境时,打击税收违规行为的力度就会推进一步。因为,经济状况表现不佳环境下,各国政府都需要寻求提高收入进行开源。
  欧洲国家一直力促打击避税天堂,因为避税天堂会令自己损失收入,这些损失在衰退时期十分要命。2012年12月,欧盟委员会就表示,对逃税和避税行为“宣战”。该委员会指责此类行为每年都令欧盟损失一万亿欧元(约合1.29万亿美元)的收入。经合组织也将在下个月就国际税收规则中可能做出的改变提出自己的建议。
  2013年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对公司转移利润的行为提出批评,该组织计划在7月以前向20国集团提交一份行动计划。
  经合组织2月份报告中指出,有种看法是,“对跨境利润征税的国内和国际规则现在已经失灵,只有傻子在缴税。”该报告表示,全世界“迫切需要”处理这一问题。经合组织为34个成员国制定了有关国际税收的指导方针,现在正在考虑彻底改变国际税收和转移定价规则,这有可能大幅增加跨国公司的纳税责任。
  今年3月,美国国税局长舒尔曼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国税局已经在雇用更多调查人员清查海外逃税行为。奥巴马政府不久将对有美国客户账户的数千家外国银行提出更严格的披露要求,有证据表明,一部分银行连现行规定的要求都没达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瑞士银行。
  今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代表呼吁一些国家改变现有的银行保密制度,实施银行信息的自动交换。此举直指恪守银行保密传统的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等“避税天堂”。
  据法国《费加罗报》5月10日报道,近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税收部门收到了本国大量海外秘密账户的电子信息,并已展开对海外“避税天堂”的跨国调查。
  欧盟各国打击逃税避税行为合作的广度和力度也日益加大。今年年初生效的一道欧盟指令提出,要加强税务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信息交换。另一项规章则要求,成员国不能以信息掌握在银行或金融机构手中为由拒绝转交相关信息。欧洲议会还建议欧盟成员国实现金融数据信息的分享。
  虽然5月底的欧盟峰会没有就打击欧盟避税行动达成协议,但欧盟要求所有27个成员国共享有关个人投资收入和资本利得的机密数据,并称将在数月内公布改革提案。近期,欧洲五大经济体英、法、德、意和西班牙已经同意共享此类机密信息。
  欧盟峰会后,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此前态度强硬的奥地利与卢森堡已原则同意为强化税收而交换信息,只是还有一些附加条件。BBC报道说,范隆佩对欧盟峰会评价很高,他表示,“这是一个真正的突破……我坚信,不仅欧洲各国领导人,而是全球意义上的各国领导人都有强有力的政治意愿打击偷漏税。” 
  欧洲议会还表示,将推动欧盟在2020年前,通过填补税收漏洞和遏制避税天堂,把每年一万亿欧元的损失减半。5月2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希望在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达成打击避税的国际协议”。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当下反避税潮的原因时说,“随着金融危机演变为财政危机、然后又演变为政治危机,公众对一个存在缺陷的、使数十亿美元、英镑和欧元利润得以避税的国际体制愈发感到愤怒。”

  打击行动能否奏效

  税收,对被征收对象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对准富豪的“富豪税”,就曾引发大批资产超过千万的欧美富豪逃离祖国,成为“税收难民”。
  法国奥朗德政府上台后,将收入在130万美元以上者最高一档所得税税率由46.7%提高至75%,致使包括“大鼻子情圣”德帕尔迪厄等人放弃法国国籍。2011年,美国近1800名富豪为避税放弃了美国国籍和绿卡,这一数字是三年前的六倍。法国媒体曾报道说,根据法国财政部的资料,2012年有超过8000户家庭的税率超过100%,这些富人的家庭资产均超过130万欧元。另有将近12000个家庭缴纳2011年年所得的75%,还有9910个家庭的税率超过85%。富豪“出逃”理由可见一斑。
  如今,跨国企业成为目标,对各方又意味着什么?
  国际打击跨国避税行动并非首次。打击行动能否奏效关键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以及发现的漏洞是否能一个个堵上,堵多严实。
  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多数发达国家的政府预算捉襟见肘。这些国家财税部门受到来自政府压力——尽一切可能向企业界征税,同时针对企业捐税收入遭到侵蚀现象出台了各类遏制措施,其中包括欧洲委员会有关在若干欧盟国家统一税基的提议。
  不过,当时《金融时报》对企业避税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国税务部门在与税收套利行为的斗争中处境不妙,因为跨国公司为谋求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可把营业收入、成本、借贷和盈利分配到对其最有利的税务辖区内。
  调查发现,外资企业在英国的子公司,其营运利润率往往显著低于海外集团账目,滥用“转移定价”手法的情况相当普遍。其中某些情形是具有正当商业理由的。比如竞争激烈的行业,还有某些刚完成大规模重组的企业。2009年,二十国集团接近就打击避税天堂问题达成协议,但对不合作的避税天堂应施以何种程度的惩罚,各国意见不一。
  近年,如何防范跨国企业以转移定价方式逃避税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并逐渐加大了在该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打击手段也逐渐走向成熟。
  不违反现行税制,跨国公司少交税只能算合法避税,按情理无法对其打击,也不该打击。另一方面,避税表明跨国公司在为公司和股东利益着想,在尽自身义务。如今,全球打击逃避税的目标只能定位在打击非法逃税和过度滥用避税方面。大企业将被要求承担更多税收责任。苹果公司的避税问题,只是世界资金雄厚企业与其政府间财富分配大战的开端而已。
  跨国公司规避税收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溯源而看,一国税收若有驱逐资本迹象,那么资本被驱逐出去后,主权政府的税收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各国税收制度提出质疑。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听证会上也直指美国的税收制度弊端,对在现行制度下不愿将海外利润汇回美国并不讳言。
  因此,打击全球逃避税现象,抨击“避税天堂”,堵住税收漏洞,需要从修订国际税收体系和各国税法入手。
  美国企业所得税率不低,但对“合法避税”的企业措施不多。究竟其中是否存在税收漏洞,又该如何解决,是美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美国两党对此在思路上无明显分歧,填补漏洞、降低税率是大势所趋。
  此外,全球协调和国际行动也不可或缺的。“避税天堂”得以长期存在,除政府信息方面的缺失外,它也支撑着贿赂腐败官员的全球行贿体系。
  大量政府债务以及缩水的公共预算意味着,所有富国都会更加密切关注公司的避税行为。随着全球监管政策趋严,避税天堂存在空间越来越小,跨国企业逃避税将不再游刃有余,跨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各国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缓慢地改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