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藏东红山脉中的康巴明珠
2013-05-08   作者:记者 文涛 许万虎/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在雪域西藏东部连绵数千里的红色山脉中,有一片享誉世界的大美之地,被世人冠以藏东明珠、康巴圣域等美称。她,就是昌都。
  青藏高原的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昌都壮美瑰丽的自然景观。
  昌都,山高水远,峡谷幽深,湖翠花香,草长莺飞……这里,是传说中的香巴拉。
  这里,茶马古道厚重悠远,古盐田韵味醇厚,三江源大气磅礴,然乌天湖曼妙隽永,卡若遗址传奇神秘……

  昌都篇

  昌都藏语意为“两河汇合处”,扎曲与昂曲在此汇成澜沧江。昌都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便是藏东重镇与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强巴林寺

  穿越历史的云雾,我们望见原本人烟稀少的两河汇流处的高台上,浮现出一片高高在上、金碧辉煌的寺庙群,那就是被誉为“藏东第一禅林”的强巴林寺。
  1437年,一位名叫西绕松布的高僧在主持修建强巴林寺的同时,也在河面上架起索桥,沟通了朝圣之途,也打通了商贸之路,此后五百多年间,强巴林寺便成为藏东政教中心和商贸中心。
  强巴林寺因主供强巴佛而闻名,寺庙建筑面积300多亩,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护法神殿,以及五个扎仓和众多僧舍。至今它仍是昌都镇最惹人注目的风景,独享着每天清晨朝阳初升的光芒和夕阳晚照时最后一抹余晖。
  每年藏历二月十五日,强巴林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迎请强巴佛”仪式,为逝者超度亡灵,同时祈求平安吉祥、国泰民安。
  届时,巨型强巴佛唐卡将在坛城大殿前徐徐展开,接受虔诚的信众抛献哈达。当法号齐鸣、法锣合奏,上千名身着崭新僧袍的僧人列队走出措钦大殿,径直走向寺庙中央的空地,集体诵经祈福。
  诵经结束后,“迎请强巴佛”仪式正式开始。一尊高约两米、全身镀金的强巴佛像在措钦大殿前的花车上出现,宝伞、飞幡、鲜花、哈达让花车富丽堂皇。僧人们手捧鲜花,簇拥着花车走出寺门,依顺时针方向围绕寺庙巡游。人们扶老携幼,手捧哈达,面向花车归来的方向,手持念珠,顶礼膜拜。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离昌都县城以南12公里的卡若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历史。
  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考古发现,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截至目前,共发掘清理现代灰坑1个、现代灰沟1条、卡若村民居1座,共出土石器、陶器及骨器等文物百余件。
  经多次发掘和常年研究考证,卡若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保存最好、最系统、遗迹和遗物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认识和研究青藏高原史前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嘎玛寺

  从昌都镇出发,溯澜沧江支流扎曲河而上,经日通乡,直到昌都县最北边的嘎玛乡,在白西山麓幽静的山谷里,车辆百转千回之际,一座深山古寺便映入眼帘。
  嘎玛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寺,建寺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开创活佛转世系统的第一寺。
  嘎玛寺宁静安详,山中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偶尔一两位藏族老阿妈手摇转经筒踱步其间,抑或有穿着绛红色袈裟的僧人悠闲地从大经堂前从容走过。
  记者发现,寺庙建筑规模不大,但融合了藏、汉、纳西族建筑风格,寺庙整体建筑以措钦大殿为主体,围绕措钦大殿建有历代嘎玛活佛的卧室、强巴佛殿等。
  其中,措钦大殿面积为2240平方米,高3层,木石结构,经堂和前廊是以藏式平顶修建,主殿是木质结构以歇山式琉璃瓦为屋顶,房檐下全以斗拱承托,远远看去,气势恢弘,精美绝伦。

  八宿篇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麓”,从昌都镇出发,走机场路,过邦达草原,沿318国道攀上崇山峻岭即至。

  然乌湖

  越过邦达草原,沿川藏公路318国道一路向西,约摸个把钟头,享有“西天瑶池”美誉的然乌湖便翩跹而至。
  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意为“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中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
  然乌湖的静和蓝是远近闻名的,湖中极少看到枯枝杂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然乌湖还是一个巨大的调色盘,草地、森林、秋叶以及湖岸浅滩五颜六色的卵石,一股脑涌入湖面,清新如镜面反射。
  湖畔绿茵般的草滩上成群的牛羊点缀在一块块青稞、豌豆田间,构成了一幅既有青藏高原独特的壮丽风貌,又有藏区田园牧歌般风韵的风情画卷。
  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来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雪皑皑的雪峰,景色如诗如画。狭长的湖泊蜿蜒十余里后逐渐收缩成一道河谷,河道中许多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四季美景都会使人如临梦幻之境。
  放眼湖面,一个湖心岛飘逸在湖中,那就是冷安佳布岛。当地村民介绍说,岛上绿荫丛中有一小庙。以前,村民前往小庙烧香祭祀,在“岛主”冷安佳布的保佑之下,当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46岁的次仁是一家藏式家庭旅馆的老板,他家的旅馆保留了藏族民居独具特色,清一色的平房,原木结构。屋顶由木头搭成,再铺上松柏枝,用泥土夯实做顶,可以保持冬暖夏凉。
  次仁一张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显出他与游客熟练沟通的本领。他告诉记者,开办旅馆之前,曾赴云南丽江、大理等旅游胜地考察学习。
  经过一番游历之后,眼界更开阔的次仁已经不能满足于旅馆的现状。“我要想些杀手锏,不光要留住更多的游客,还要让游客们念念不忘。”次仁说,自己争取在今年旅游旺季来临之前,在旅馆旁边盖起露天茶园等休闲娱乐设施。
  “游客在这里,喝着醇香的酥油茶,远眺如梦似幻的湖光山色,岂不美哉!”他笑着说。

  芒康篇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川藏公路南线与滇藏线交汇于此。

  盐井古盐田

  从芒康南行100余公里是盐井。那一路穿越海拔4700米的红拉山自然保护区,盘旋而下,直到海拔2600米的澜沧江河谷。
  沧江水灏淼,中蕴泻盐泉,
  未识通咸海,翻来喷大川。
  浮云低霭护,修埂汲兰田,
  天意怜民苦,随风共日煎。
  这首清人为盐井写的咏物抒情诗被收录在《盐井县志》中。只有身临江畔盐井,目睹了盐民劳作,才不由得叹服诗人的概括能力,犹如盐之卤水那样结晶浓缩。
  因为有盐,盐井这个身处山间、极不起眼的小地方,以至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盐,不少人相约结伴慕名来到这里背卤晒盐,成家立业,繁衍后代。
  马丽华在《藏东红山脉》一书中说,澜沧江畔有盐矿,盐井藏语中称“擦卡龙”,“擦”即盐,“卡龙”为河谷渡口。盐井的盐为“岩盐”,盐矿很奇异,只在江边某些特定地点的岩石上凿出坑洞,自有咸水充盈,那景象就如同民间传说中聚宝盆。
  如今,盐井的盐业生产仍保持着原始人工生产方式,盐民在江两岸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块盐田面积大约有六至八平方米,每次灌满卤水,每块盐田三两天就可收获二十多斤盐结晶。
  当地人在江边临水的岩石上凿出了深井,经过一夜的充盈,黎明时分便迎来了身背大木桶盐民妇女,藏族、纳西族妇女们上上下下往返于数百米的陡坡,把公用的盐井、盐坑里的卤水背到自家的盐池中,再从盐池中把卤水分送到每一块盐田中。
  销售工作由男人们完成。在盐井就地交易者有之,更多的是以骡帮驮盐跋山涉水销往川滇藏一带的巴塘、德钦、昌都一带,换粮换茶换钱。
  59岁的平措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听老人们说起茶马互市,骡马驮子吆喝着往往来来很是热闹,周边18个地方的人都来盐井做买卖,仅芒康本地就有18个头人专门到盐井买盐贩运到拉萨。数不清的马锅头和马脚子,都要在盐井驿站歇歇脚,更多的是专程来到盐井茶马互市交换或购运奇俏的藏巴盐,然后骡驮牛背分运贩卖到各地。
  近年来,由于盐井的盐含碘量不足国家标准,使得如今盐井出产的盐的出路仅限于少量的盐粮交换,盐产量成萎缩趋势,盐价也眼睁睁看跌。
  记者担心,再过些年头,恐怕这里人工晒盐劳作的景致将不复存在了。但当地人告诉我,盐田如今已然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古老的劳作场面在传承中成为横断山脉的另一种表情。

  盐井天主教堂

  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以及众多的支流在横断山区切割出数不清的沟壑,自古以来,横断山区构筑起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将渴望交流的人们阻隔开来。
  然而,在盐井,人们所见的却是和谐与宁静,是一种多民族多信仰的交织与融洽,纳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互相通融,藏传佛教与天主教的和睦相处,多元文化汇聚共存的一处福地。
  盐井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族民族乡,全乡4000多人,纳西族仅占四分之一,绝大部分是藏族。
  长期以来,天主教与当地佛教相安无事,相互理解并尊重对方的信仰,佛教徒尊重神甫如同活佛高僧,不同信仰的家庭之间相互通婚,一家之中有的去寺庙烧香祈祷,有的则教堂做礼拜,各行其是,相处融洽。
  每周日早上,60岁的藏族老人鲁道都会换上干净的藏装,揣上藏文版的《圣经》,带上孙子去上盐井村天主教堂做弥撒。就在同一天,鲁道的女婿照例会去山上的喇嘛庙诵经祈福。
  这是当地一户典型的藏族家庭。尽管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一家人和睦共处,互不影响。
  事实上,从17世纪起,就有传教士进藏传教。经过数次波折之后,1855年,法国传教士邓得亮在盐井创建起天主教堂,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
  每天早晚,上盐井村的天主教信徒会到此做弥撒,周日早上人最多。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藏文版《圣经》,信徒会用藏语读《圣经》、咏唱赞美诗,而神父也是穿着藏服的。

  左贡篇

  左贡藏语意为“耕牛背上”,地处昌都地区东南部,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远眺梅里雪山

  “人们都说进德钦第一眼,如果能看见梅里十三峰,便会幸运一整年。”还记得电影《转山》里的这句台词吗?
  观梅里雪山,不止在云南。殊不知,在西藏昌都左贡县也能一窥她的风采。
  梅里雪山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山腰云雾缭绕,晶莹剔透的冰川顺势而下,蔚为壮观。梅里雪山北坡在左贡县境内,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各类高原物种应有尽有。
  梅里雪山号称西南第一神山,由13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组成,被称为“太子十三峰”,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有“雪山之父”的美称。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传说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受居士戒,皈依佛门。
  卡瓦格博峰还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每年的秋末冬初,成百上千藏民牵羊扶拐口念佛经绕山焚香朝拜转经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相传,梅里雪山属羊,若逢藏历羊年,“转经者更是增至百十倍。”

  丁青篇

  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在这里,西藏原始本教的神秘色彩浓厚。

  孜珠寺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孜珠寺始建于3000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
  置身孜珠寺千年古刹,请用心灵感应本土宗教的灵魂翱翔于孜珠山的嶙峋巨石之间的美妙。孜珠山山势奇特,山峰状如泉华石笋,主峰上果然有一处自然形成的门,目光穿过洞开之门,可见远方蓝天。孜珠寺的僧房错落镶嵌其间,显得神圣而雅致。
  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
  由于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

  乃查莫玛尼堆

  乃查莫玛尼堆西藏最大、最有名的玛尼堆之一,距离丁青县城30公里。
  乃查莫藏语意为“花色圣地”。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此处时,对面草坪显现出11尊佛像,于是,公主立即献上贡品、顶礼膜拜,并放置了一块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头。
  此后,藏族同胞将这里的石头看作神灵的化身,一代接一代地在石头上刻写佛言、刻画佛像,实在不会刻画,便捡起一块石子,贴在额头祈祷一番后,再将其放在石堆上,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玛尼堆。
  当地人认为,玛尼堆是山神的界标和行人的守护神,路过玛尼堆时,都会向石堆中增添新的石块,或围绕玛尼堆转经,这既是积累公德,也是祈求神灵庇佑。

  类乌齐篇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境内江河深切,多峡谷,从县城一带到老类乌齐镇,山势从容,森林、草场交相辉映,颇似阿尔卑斯风光。

  查杰玛大殿

  在一片田园风光中驶过类乌齐镇,老远就可望见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的身影。
  查杰玛大殿属类乌齐寺,位于类乌齐县以北、距离县城35公里处,系达隆噶举派主寺之一。相传由达隆噶举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创建。
  记者看到,这座高48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大殿,无论外观、内部形制都与其他各教派的寺庙有所不同,整个建筑融合藏、汉以及尼泊尔建筑风格为一体,雄伟壮观、独具特色。
  一层条花殿外墙涂着红、黑、白三色竖条,酷似一座萨迦派寺院,为此当地文人将之译为“条花殿”,但其实不然,经文解释说,那是三怙主的象征,白色代表观世音,红色代表文殊,黑色代表金刚持。二层红殿供奉着水中释迦像和十六罗汉;三层白殿较小,存放珍贵文物五百多件。
  寺庙僧人告诉记者,每年这里要举行十四次大型宗教佛事活动,吟诵经典、祈福驱邪,发放布施。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仲确节”都会在类乌齐镇举行,届时,来自青海、四川、云南迪庆的信徒都会前来朝拜寺庙转神山,进行物资交流,场面非常热闹。

  经典旅游线路

  线路一:
  川藏北线入藏:昌都→类乌齐→丁青
  线路二:
  川藏南线入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
  线路三:
  滇藏线入藏:盐井→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科英华收购厚地稀土恐再现西藏发展式资本游戏 2013-03-22
· 中石油与西藏签署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 2012-11-26
· 西藏年底前有望解决全区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 2012-10-29
· 《神的孩子去西藏》 2012-10-18
· 西藏将投入1.6亿元完成雅鲁藏布江等河流流域规划编制 2012-10-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