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姑娘跳起锅庄舞 |
“党的政策就是好,让我们这些孤寡老人住进设施齐备的养老场所,不管是吃住,还是穿衣看病都不用发愁,而且还有护工陪护,大家觉得很温暖。”今年63岁的当宗拉姆老人,在昌都县社会福利院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当宗拉姆老阿妈的晚年生活,只是昌都社会事业进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都地区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民生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2万三江各族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娱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学有所教
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学校——昌都小学成立以来,昌都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基本形成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将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全部纳入“三包”政策适用范围。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提高“双语”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实施农牧区学前“双语”免费教育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三包”政策全面落实。2012年,昌都地区新建33所农牧区“双语”幼儿园,改扩建和配套完善33所乡镇学校、4所县初中、3所普通高中。截至2012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8所,广大农牧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
病有所医
1950年,昌都地区没有一所医院,如今,已建成中医、西医、藏医相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各级政府对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300元,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人口由1959年的25.48万增加到如今的72万。
不断加强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卫生软硬件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1个县卫生监督所陆续组建,全民体检工作及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顺利开展。
2013年年底,将实现11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中心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备医护人员,着力打造城镇中心医院,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实现出生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双下降。
老有所养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有序进行,已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和农牧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养老金社会发放达100%。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寺庙僧尼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到2015年基本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扩大就业规模,确保昌都籍大学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选择部分优秀高、初中毕业生实现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012年,全地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开发各类岗位5174个,农牧民转移就业13.01万人次、7.08万人,实现创收27619万元。
娱有所乐
民族文化传统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民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娱乐事业不断发展。目前,昌都共有地区群艺馆1个、地区图书馆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个、乡(镇)文化站7个以及农家书屋88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以上。
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全地区有宗教活动场所496处,僧尼13695名,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小恩达遗址考古发掘、地形测绘和遗址钻探工作顺利完成。11个县新华书店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3年,昌都全年地县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的支出将超过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