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若特参展世博会的泥塑《中国红》 |
走进马若特的“泥禅房”,犹如走进魂牵梦绕的故乡: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清纯朴实的小山妞、扭秧歌的老婆婆、卖冰糖葫芦的老大爷……这些古拙的、憨厚的“山里乡亲”呼喊着、奔涌着、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进入山村、故土、童年、父母……以及很多很多透视生命本源的地方。
现年38岁的马若特,自幼生活在曲阳县辉岭村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父亲老马做泥人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对泥塑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在父亲影响和熏陶下,马若特先后在曲阳雕刻学校和天津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后返回乡村,子承父业玩起了泥巴。
左手锄头、右手刻刀的马若特是大山的儿子,他不仅热爱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而且对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怀有深厚的感情。用自己的双手去塑造山民的形象,为山民留存一份特殊的生活档案,展现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色彩,凝固黄土地上高亢豪迈的民族情怀,是他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
“艺术作品首先要反映生活,才能打动人。”马若特的《打工族》,曾让一个老板想起了当年北漂的辛酸岁月,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泥塑作品《免交农业税了》,由10个形态各异的山民及一个装有喇叭的电线杆组成。有的老人百感交集手捧泥土跪在地上,有的老人用干瘪的双手擦拭着喜悦的泪花,有的汉子欢呼着挥舞锄头,有的汉子雀跃着奔走相告……作品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惠农政策传播到农民耳中的历史瞬间,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从揉泥、捏制、阴干、烧窑到出品,周期因季节不同,一般要10到30天。这期间,除了凝聚无数汗水,还倾注了好多情感。甚至感觉“每个泥人都是有温度的”。马若特说,每次有得意的作品烧好后,他和父亲都要喝两杯表示庆贺。看着一件件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泥塑作品,所有疲惫和怨言片刻间都一扫而空。
或质朴无华、或粗犷豪放、或婉约清丽……一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的泥塑作品怀揣着信心,满带着豪情走出农家小院。1998年至今,马若特的泥塑作品先后荣获槐花奖、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2009年,他被评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他创作的《中国红》、《信息时代》等泥塑作品,入选参展上海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