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
2013-03-14   作者:成思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每年两会,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数据都引人注目,其中经济增速目标更是总体政策的风向标。今年两会,中国政府继续将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控制为7.5%左右,并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
  我以为,7.5%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经济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追求。对GDP的盲目推崇,是调整结构的阻力所在。在一些地方,形势好不愿调结构,怕影响经济高速增长;形势不好不敢调,怕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转方式,就要调整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去库存化,加强社会保障,培植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这些都会影响GDP的增长,但这是转型必然带来的阵痛。只有下决心经历阵痛,破除对GDP的崇拜,破除“一切为了增长,增长就是一切”的观念,才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发展。
  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要注意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合理的比例,促使二者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相当于软件,实体经济相当于硬件。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为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金融竞争,需要在保持实体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当然,一定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
  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我国前些年过度依靠投资,造成部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投资效益降低、环境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实体经济的水分主要产生在投资上,一是破坏性的投资,通常与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有关,例如“豆腐渣工程”。二是无效的投资,通常与一些政府官员追求政绩或决策失误有关。三是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这类问题也通常与一些政府官员追求政绩或决策失误有关。听说有上百个城市一拥而上要建地铁。不是每个城市的交通都适合用地铁来解决,一些中小城市现阶段是否有必要,必须慎重。因为地铁建成后还需要大量财政补贴来维持其运行。GDP中的水分不仅会浪费社会的财富,阻碍民生的改善,而且会形成一种“投资饥渴症”,有些地方为争取投资而不择手段,更是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还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缩小贫富差距并不是设法使富人变穷,而是要努力使穷人变富。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按人均每年创造的增加值计,第一产业仅为美国的1%,第二产业仅为德国的1/5,这必然会严重制约着我国民生的改善。我国绝不能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靠借债来改善民生,也不应当像美国那样靠滥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因此,使穷人变富的关键,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踏踏实实的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政府则应当把这些财富合理地分配给全体人民。
  我深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是当务之急 2013-03-14
· 以色列2012年经济增长3.1% 逊于预期 2013-03-12
· 周小川:今年的货币政策能正常支持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 2013-03-06
· 7.5%:中国经济增长区间进入新常态 2013-03-05
· 巴西去年经济增长仅0.9% 丧失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地位 2013-03-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