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数次调控,房价却屡调屡涨。中央希望调控出手“稳、准、狠”,但往往事与愿违。“十年调控十年价涨”的现实窘境给未来调控政策带来诸多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调控中所涉及的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与购房者又是怎样一种利益博弈关系?
  地方政府:调控代价“耗不起”
  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作为“地根”控制者,拥有较强的主导权。但每当中央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却没了“底气”。
   从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情况来看,全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2.69万亿元,同比2011年的3.15万亿元,下降14.6%。这也造成多地政府性基金收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全文】
 
 精彩阅读
银行:共同筹码“输不起”
  房地产业仍然是各家银行放贷的重要项目。有机构测试认为,如果房价下跌50%,房地产开发贷款违约率上升至5%,将侵蚀银行利润15%至25%。作为房地产市场博弈各方共同筹码的银行“输不起”。
开发商:最能抗压“玩得起”
  “前一天让北京以高溢价拍出13块地,后一天就出‘国五条’细则,说要收20%税,这不是耍着开发商玩吗?”一位开发商在“国五条”细则出台后说。不过,有观点认为,开发商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最大获益者,是房地产调控中最抗压的一方,最能“玩得起”。
购房者:弱势群体“伤不起”
  购房者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环节中最弱势的一环。一方面,要解决自己的安身之处;另一方面,渴求能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使自己的收入增值。因为,在中国投资渠道缺少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税赋手段来平衡房地产市场,用免税、抵税的手段来鼓励居民自住自用;用累进税率中高额的空置税、房产税、交易税,通过各种“惩罚性税收”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
  中国持有成本几可忽略不计
  柯先生在北京崇文门的国瑞城小区有一套77平方米的房子长期空着。
当朋友建议短期租出去,柯先生算了笔账。“按照房价每年10%的涨幅估算,这套总价400多万元的房子每年升值超过40万元。租出去每月租金差不多6000元,一年7万元左右。”…【全文】
 
 精彩阅读
德国炒房会被征收“投机税”
  德国是欧盟国家中房屋拥有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住房拥有率不到一半。德国赫尔曼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顾问吕晓曼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德国法律对房屋出售牟利设置了“防火墙”,“在德国没有炒房的概念。”
日本各种税费让住宅没有投资价值
  在日本,从买房开始,房屋持有人面临很多费用如不动产取得税、印花税、登记证税,以后每年要交固定资产税。不动产的买卖、交换、赠与都要交不动产取得税,税率为土地和住宅建筑的3%。
美国持有成本约占家庭收入的1/4
2011年的美国社区调查显示,2011年包括抵押贷款、房屋维护等在内的每月持有成本平均值是1059美元,约占每月家庭收入的21%。在美国,出售住房的资本利得税最高可达约30%,炒房成本非常高。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房产税逐步进入到人们视野中。由于房产税改革涉及社会公平、税制改革、利益分配等诸多敏感问题,对于开征房产税,各方态度不一,对房产税的实际效果尚存疑问,而在法理论证上,法律界人士也展开了各种争论。”
  态度之争:征还是不征?
  甘肃天水的王女士夫妇都是高中老师,一个儿子在外上大学,2002年在当地买了现在的这套住房。“早就听说要征房产税,我认为人总要有个居住的地方,所以首套不该征,可以从第二套房起按面积征税,这样人们就不会再疯买房了,剩下的房可以给真正需要房的人。”…【全文】
 
 精彩阅读
实效之争:降房价还是劫富济贫?
  21世纪中国不动产副总裁及上海区域董事长张卫平认为,从抑制房价的角度上来说,在中国持有房产的成本较低,通过房产税向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征税,提高业主持有房产的成本,可以抑制投资投机需求,逼出空置的住宅走向市场,从而调整楼市的供求关系,抑制房价。
法理之争:合法还是不合法?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认为,房屋资产的增值几乎全部来源于土地,而土地增值则因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公共服务的改良,后者又系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创造。“所以房产增值完全归房产所有者是不合理的,在扣除房产所有者承担投资风险而获得的合理资产回报之后房产财富增值的一部分理应通过合理的税收手段转为全社会共同所有,再投入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建设。”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杭州、太原等城市了解到,虽然全国有600多个城市,但真正能称之为市场有活跃度的大约仅有70个,而这70个中仅有北上广深及部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表现强劲。在少数城市“屡调屡涨”怪象的背后是“人扎堆”、“钱扎堆”热捧起来的市场。
  “刚需”的楼市情结
  提起中国楼市不可回避的一个名词就是“刚需”。“刚需”这个经济学名词已成为新闻里和买房人口中的流行语。百度百科中对“刚需”的解释为“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但对“刚需”的理解也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开发商制造房价上涨的概念,但对于某个群体来讲,却是不管房价涨与不涨都需要买房的处境。…【全文】
 
 精彩阅读
高回报引燃投资冲动
  在购房大军中与“刚需族”对应的就是“炒房族”。“炒房族”是个被指责的群体。但在投资渠道并不丰富的中国来说,炒房成为不少民众寻求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
需求虚火“灼伤”楼市
  业界在总结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指出,从2003年以来,10年里国务院先后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而“十年九调”的一个“共性”是,调控过多在购房者身上做文章,实际上是在抑制需求。
“扎堆热”制造局部楼市非理性繁荣
  “北京2012年全年商品房成交面积比2011年上涨60%。”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拥有众多优质资源,因此,高级人才、高管、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便不断涌入。
 
 
  自2012年3月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房地产成交量价齐升。“日光盘”、“一夜涨价70万”、“彻夜排号”、“黄牛再现”等或真或假的市场信息造成了市场的一度恐慌。但事实上,各个城市的回暖速度并不一样。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选取了北京、上海、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和浙江省温州市四个涨幅较大的城市,并聚焦其在调控政策高压下显现出的楼市行情。
  北京:92m2住宅两月涨110万
  2013年初,38岁的李响为了换套更好的住房,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两套在五环外的房子。 
  “一直都想换到单位附近住,看着房子持续上涨,不敢再观望了。”李响说,他之前看上的一套中信城92平方米的商品房已从2012年的450万元涨到500万元,所以在卖房拿到钱后,他立即和房主联系,最终商定以510万元的价格购买。 …【全文】
 
 精彩阅读
海南:部分市县现“鬼城”
  2月27日正值正月十八,琼海市区一片繁荣景象,而距离市区仅30分钟车程的琼海博鳌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偶来的巴士和零星外地车辆格外瞩目,晚20时街道仍难觅“人气”。
上海:楼市“小阳春”春光乍现
  在上海,1至2月份一般是楼市销售淡季,但今年市场交投两旺的行情,使得像张伟一样预期房价继续上涨的刚性需求者积极入市。在一家媒体工作的林小姐近日也果断地将郊区的一套三房置换成中环的一套两房。
温州:房价下跌1/4
  温州市区江滨路“东明锦园”楼盘在2010年的价格是每平方米33000元,目前是每平方米25000元左右,下降25%。市区的南门走俏的“锦春大厦”高位时均价每平方米45000元,现在则滑至每平方米3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