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03-06   作者:记者 孙洪磊 曹国厂 赵仁伟 张淼淼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只隔一座山,为何差距这么大? 2.环首都地区面临两难 3.专家:打造环首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

  第一现场 京冀交界记者目击
  “只隔一座山,为何差距这么大?”

  中午吃饭时间,《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北艾河滩村村民崔勇旗家里看到,锅里蒸的是土豆泥和小米,菜是炖土豆条和自己腌的酸白菜。崔永旗说自己已经有七八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全家只有过年买过10来斤肉。崔永旗家里有5.8亩地,种了0.4亩土豆、半亩谷子和半亩黍子,其余种玉米。崔永旗告诉记者,他儿子已经结婚,在北京市延庆县打工,挣的钱勉强够自己家的三口人花销;女儿在北京市昌平区读中专,一年学费5000多元,加上生活费,每年花费1.5万元。目前家里已经欠了1万多元的债。
  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艾河滩村是一个位于燕山山脉的村庄,与北京延庆县隔山相望。这个村离北京市交界处一公里,离延庆县城25公里,离赤城县城60公里。
  京、冀交界虽只有一山之遥,但由于政策、投资差别等方面原因,延庆、昌平的北京山区百姓已经开始享受政策红利,专心于植树造林、看林护林,并具备了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循环凸显。而赤城、怀来的河北省山区百姓,依然饱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困扰,可谓“一山隔开两重天”。拿艾河滩村来说,全村现有371人,人均耕地1.7亩,全村山场面积约25000亩,去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而与艾河滩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在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6000多元。  
  “村里几乎都是贫困户,其中特困低保户有50多人。近年来有的村民因打工或孩子上学搬迁走了,有的去世,现在村里人口越来越少。村民收入主要是靠打工、种地、挖山药材和蘑菇、摘点山杏。每年冬天,村里都有40多人到北京烧锅炉,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种地主要是玉米,因为没有浇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玉米亩产约800斤,净收入不到500元;上山挖柴胡、黄芩、苍术等草药,好的劳力一年能挣2000元。”现任村委会主任崔永生对记者说。
  艾河滩村有9名常年护林员,看护村里两万多亩山场,村委委员崔占祥是其中之一,每人工资100元/月。他说:“到了防火关键时期,就发动全民护林,工资只是象征性发放,因为全村每年护林费用只有两万元,是9000多亩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资金。”
  与艾河滩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30户、100人,其中农业户口70人,山场面积1.6万亩。
  “政策补贴成为现在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一是护林员工资,男的18岁到60岁、女的到55岁都是护林员,村里有60个护林员名额,符合上岗条件的48人,工资每人每月440元;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生态林补偿款(每亩林地24元),村民按股分红,村民每人每年5000多元,仅此两项收入就上万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6户村民开了农家院,旅游旺季从‘五一’到‘十一’,每家能赚三四万元;还有打工、种地、卖核桃和杏扁等收入。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这在全县都是中上游。”村委会主任徐建喜对记者说。
  部分山村造血功能逐渐完善。延庆县玉皇庙村有59户,142口人。村支部委员兼妇女主任谢长春1998年从赤城县龙观镇嫁到这个村。她对记者说,目前玉皇庙村已经注册了农家院26户,有7家正在办理注册手续。
  玉皇庙村现年52岁的村民任志云在2008年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农家院。任志云说,去年旅游旺季(从5月1日到10月1日)半年时间,她家的农家院收入约7万元;她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收入5000元;家里有辆农用运输车,闲时跑运输。全年收入达10万元。“我们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她笑着说。
  延庆县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说,延庆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1980年时全县林木绿化率20%,2011年达到了62.83%。
  王淑琴说,延庆山区一些村庄以前也是靠天吃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北京市委领导多次深入山区调研,认为老百姓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牺牲,比如禁牧减少了收入来源,于是提出“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
  经林业部门测算,按照生态林的面积,延庆县组建了9000人的管护队伍,把山区百姓转为护林工人,实行“以工代补”。目前全县203万亩生态林,每亩补偿61元(其中21元为护林员工资,24元为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的按股分红所得,16元为县园林局对现有林地抚育管护的费用)。这一政策的实施,既让山区百姓得到了实惠,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山区由原来“输血”到现在“造血”的功能逐渐完善。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措施,使一山之隔的两地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应加大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菌产业、林下禽类等养殖产业、林下种植(药、粮、草、花、桑)产业等;同时,国家应把北京周边尤其是北京上游的生态建设与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结合起来,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使这一地区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护林员工资等与交界处同步,使环京津生态贫困带逐步变成生态富裕带。

  保生态求发展 环首都地区面临两难

  生态建设具有广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互为依存,北京的生态需要京津冀地区统筹协调,建立整体性的绿色生态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周边多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环首都地区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仍面临缺少区域统筹、省际差别巨大、地区间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难题。京津周边的不少区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面临两难。

  省际落差巨大 区域统筹机制缺失

  记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采访多位专家和有关部门人士表示,生态建设具有广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互为依存,而目前环首都地区还缺少区域生态建设整体推进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表示,华北地区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采取区域性的联合治理,北京作为首都,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得到足够关注,但河北、山西、山东等周边地区重视程度不一,实际上污染程度不比北京轻。
  河北省林业厅厅长王海洋认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是一个整体,只有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建立整体性的绿色生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区域生态安全。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整体规划,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支持力度、整体协调不够。而京津冀三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建设区域整体绿色生态体系上认识还不够统一,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也没有建立起便捷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
  记者驱车从北京延庆县进入河北怀来县境内,两地反差极为明显,道路状况、山上的林木密度、村庄的绿化程度立即“差了一大截”,河北的干部群众对北京的生态保护机制和造林绿化政策羡慕不已。怀来县瑞云观乡镇边城村支部书记张福成说:“我们全村有护林员20人,负责看护5.6万亩山场,每人年工资1800多元。离我们村只有7公里的北京的村,几乎家家都有护林员,每人月工资为450元,并且人家造林工程多,农民要想干天天都有活。离得这么近,差距太大了。”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研究室副主任刘军朝说,由于缺乏跨省市的生态大规划,目前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绿色通道建设,由于国家没有投资,各地财力不一,在北京地段绿化搞得较好,可到了河北境内就明显下降,这既影响生态效益,也影响了地区形象。

  保生态发展受限 求生存生态恶化

  环首都地区一些县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往往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牺牲,不仅地方财力上不去,当地群众的生活也比较贫穷。还有一些地区则难以遏制发展冲动,不惜破坏环境来求得发展,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河北赤城县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但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赤城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赤城矿产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但为了保护生态,县政府忍痛割爱,近年来砍掉了70多个可能造成水资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还取缔了5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致使县财政每年减收5000万元,但有效保证了输入白河堡水库和密云水库的水质。畜牧业本来是县里的主导产业,但为了减少植被破坏,从2002年12月起实施了全面禁牧措施,使全县养羊总量由56万只锐减到9万只,农民增收也受到限制。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罗斌介绍,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地区,农民减收因素多,增收途径少,大都是靠天吃饭,农民一般比较穷,许多人还住着土坯房。比如丰宁县是北京的上游水源地,保护水源供给北京限制了当地工业产业发展、化肥施用、水的利用等,造成农民减收。
  与一些地方为了保护生态致使经济发展受限相比,还有一些地方迫于发展压力,开山挖矿现象普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北遵化县采访时看到,当地山上毁林开山挖铁矿的场景比比皆是,风一吹,尾矿粉漫天飞舞,人都睁不开眼睛。在引滦入津的黎河两岸,就有很多铁矿石加工厂,露天的尾矿粉也直接飘入河里。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副处长沈爱生说,近几年遵化的采矿业发展很快,林地破坏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2000年以来,水质出现了恶化,一些非法开采的矿山甚至危及引滦工程隧洞的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江告诉记者,当前,内蒙古一些沙区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个别地方既没有保护好生态也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随着植被状况好转,超载放牧渐成常态,2009年和2010年的超载率分别反弹到27.52%和33.7%。

  专家:打造“环首都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

  “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必须改变目前相关省区市、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治理思路,按照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和生态治理保护规律,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整体推进的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合力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打造共同负责共同受益、区域环境持续改善的‘环首都生态圈’。”有关专家和业界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

  建议一:建立跨部门管理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相关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在生态建设理念上打破部门、地域的隔阂,形成大区域、一体化的治理理念,同时在国家层面应尽快推进区域生态整体建设机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门和地方行政范围的管理协调机制,从而改变目前各地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应建立高层次的环首都大生态建设组织协调机构,研讨协调解决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生态建设的无缝对接,推进环首都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编制环首都地区大生态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标准、模式和投资来源;加强项目合作,逐步扩大项目规模,实施好区域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认为,实施环首都生态区域联防联控,需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科研和数据平台,需要知道整个区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区间相互有多大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线的管理平台,需要足够的行政资源调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区市按照科研平台提供的建议采取措施,这是单靠某个国家部委难以做到的,需要明确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建议二: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积极性

  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呼吁,应该按照区域间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公平发展的原则,明确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建设的权责,把上游的生态保护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补偿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尤其要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政府和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地区间共建、共享的长效生态建设机制。
  河北赤城县水务局副局长皇甫晓燕说,县里的云州水库现在每年要给北京两次集中供水,每年给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为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质,赤城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为北京作出了很大牺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为改善赤城县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给予更多帮助。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明确上下游地区的水权,在一个流域内,国家应该测算确定上下游地区的水权,下游地区在获得超出限额水量后的部分,应该对上游地区给以补偿。这项工作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政策支撑,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据干旱、多雨年份不断变化,所以计算下泄指标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规范,目前看从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上都还需要完善。
  有关人士介绍,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方利益,仅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做到,需要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林超表示,现在环保部和水利部很难推动京津冀之间的补偿机制的建立,环保部曾推动财政部建立引滦水资源保护基金,已经进行了前期的调查,根据水质标准给予水源地补偿,但是补偿具体办法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林超建议,应建立基于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质监测体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区划和跨界政府之间的协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与仲裁制度,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下,流域上下游政府与有关利益团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平台,就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各项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对话。

  建议三:应调整完善生态政策

  环首都地区林业、水务、气象等生态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建议,今后,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调整完善目前的生态建设政策,确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路。
  首先应加大国家投资力度,扩大生态保护区域。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罗斌建议,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中应加大对工程区现有林保护的投入力度,把影响京津的风沙源区与路径区的现有林木全部纳入管护范围予以资金支持,同时采取有区别的投入政策,对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安排的治理任务,由地方解决投入问题,对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生态建设国家全额投入。
  王海洋建议,针对造林成本上升的状况,建议国家在工程建设中提高工程造林单位投资标准,增加管理费、规划设计费、招投标费、工程监理费、检查验收费、科技支撑等费用。同时,国家应该继续推进规模化造林,可参照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模式,在环首都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建设20万亩、50万亩、百万亩以上的人工林林场,推进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其次,强化科研支撑,提高生态建设科学化程度。
  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涛提出,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深入分析过去长时期特定地区的天气、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长、中、短期趋势,以科学预测结果为依据,确定当地未来发展计划和政策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政策。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生态工程管理处处长刘道平建议,在国家造林工程中,要积极开展速生、优质、高抗性良种选育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种子繁育技术研究,为森林资源培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努力研发集资源培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同时,调整完善国家生态政策,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罗斌建议,国家对凡是涉农、涉林、涉牧政策补助都应该与物价波动挂钩,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物价因素影响,并加大对国家造林工程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菌产业、林下禽类等养殖产业、林下种植产业等。(稿件均由记者孙洪磊、曹国厂、赵仁伟、张淼淼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