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严重产能过剩引发系列问题
越治理越过剩 低端高端都过剩 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也过剩 专家称,取消省级GDP核算值得考虑
2013-01-25   作者:记者 何欣荣/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继12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汽车、钢铁等九大行业的重组指导意见后,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23日再次强调,严重产能过剩将引发系列问题。
  从2008年以来,我国大力治理产能过剩。然而,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以及“低端高端皆过剩”的现实,说明除了市场调节外,还必须消除地方的GDP挂帅情结。

  现实:低端高端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大力治理产能过剩,采取的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等。四年过去了,现实情况如何呢?答案不容乐观。
  首先,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钢铁行业就是这样的重灾区。2008年,我国的钢铁产能在7亿吨左右,而到2012年底,中钢协的口径是9亿吨。有市场机构认为,把那些政府没统计到的算在内,可能超过10亿吨。  
  其次,“低端过剩高端也过剩”。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同一产业内,高端产品有时候还卖不过低端产品。比如,建筑钢材属于钢铁行业的低端产品,很多国有钢厂不屑于做,集体转向板材生产。结果由于板材需求不足,技术含量较高的热轧板卷价格一度低于最简单的螺纹钢。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光伏行业,由于产能大跃进和欧美“双反”,供需严重失衡,一度走到全行业破产的边缘。“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但这种扶持必须有度、有原则。”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戴海波对记者表示。

  误区:为投资而投资

  要解决产能过剩,要么控制供给端,进行“去产能化”。要么实施刺激政策,扩张总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后一种手法似乎更受到地方政府欢迎。
  当然,用刺激的方法扩张需求,并非完全不可取。在经济大幅下行的时候,为保持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我国实施过刺激政策。但在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时候,再采取这种手法效果可能不佳。比如,为了解决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一些地方大兴土木,结果新投资又形成了新的产能。如此循环,过剩越来越严重。
  “中国并非不需要投资,但不能为投资而投资,要多做一些有利于消费的投资。比如长三角的城际铁路建设,就促进了周末的旅游出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在解决产能过剩时,另一种倾向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到,“十二五”末前10家钢厂产业集中度达到60%,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
  “我的钢铁”副总经理贾良群指出,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但它不是唯一的指标。

  根源:GDP情结

  解决产能过剩,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而言,有三大顽疾需要攻克。
  其一,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纵观汽车、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本该需要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现实却是地不分南北都在搞,以至于出现缺水的地方建钢厂、缺电的地方建电解铝厂的现象。
  其二,加快金融改革。上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胡月晓指出,在中国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资源优先流向大企业、大项目。谁能迅速将规模做大,谁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在此导向下,“圈地—融资—上市”的游戏屡试不爽。
  其三,要从根本上让地方政府摆脱GDP挂帅情结。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正如朱宏任所言,在我国产能过剩除了市场外,还有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一位中钢协领导曾感慨,地方政府在钢铁行业发展中的推手力量很强。“在广东,省里支持广东钢铁集团。到了韶关市,就支持韶钢集团。到了区县就支持底下的小厂。”究其原因,还是一个GDP情结在作怪。
  上海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郭宇说:“目前各地都在转型发展。这要求在统计上淡化GDP指标,增加一些转型指标。之前很多地方取消了对区县GDP的核算,未来省市这一级能不能也取消?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凸显 2012-10-30
· 从政府管理入手治理产能过剩 2012-10-30
· [博客]从政府管理入手治理产能过剩 2012-10-30
· 从政府管理入手治理产能过剩 2012-10-30
· 产能过剩市场乱战 铅蓄电池行业进入严冬期 2012-10-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