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城空气重污染 治理环境污染须严格监管严厉处罚
2013-01-14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字号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雾锁天地,不都是美景仙境,也可能是污染和不适。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可以看到,东北三省,西北的新疆,华北平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以及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等中部省份,都呈现出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此外,污染带也在向沿海地区扩散。
  在空气污染中,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的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在北京,反映污染程度的PM2.5值曾一度逼近令人吃惊的1000。北京市气象局在昨天(13日)发布了历史首个霾橙色预警。北京环保监测中心预计,空气污染状况在这两天仍将持续。这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引发了全社会对空气质量的关注。经济之声评论员陈爱海认为,严重雾霾再次向"高耗能高污染"敲响警钟。
  陈爱海:有那么一个时期,一些地方的风沙确实小了,"锅盖式"的天空不像以前多了,夜空里偶尔也能看见星星了。但是如果暂时好了伤疤就忘了疼,过不了多久伤痛一定还会再来,除非彻底根治。这几天包围在我们四周的、让再高的高科技都无能为力、让再有钱的富人也不得不吸进肺里的污浊的有毒空气就再一次告诉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
  一场大范围的空气污染,给我们带来的是警醒和反思。今年1月1日起,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74个城市,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并发布数据。这场雾霾体现了开放的价值,也让大家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空气质量所带来的压力。对于这场严重的空气污染,专家表示是极端天气造成污染物无法扩散。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表示,很多人对这次污染都比较乐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的表现。
  张彬:很多人对这次污染都是比较乐观的,大家都说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但是这个时候的恶搞或者自嘲往往也显示出了一种无奈。
  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把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考核的同时,看到了它所带来的隐患,要解决这种情况,还是要从环保的源头理念上来进行改革。这次还有一点是比较欣慰的,虽然雾很大、受影响人群很多,但是绝大多数市民并没有把责任都推给相关部门,更多的是一种反思,现在北京很多私家车主已经开始减少开车了。
  最近这几年,北京在减少污染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有蓝天工程,另外企业在减少污染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很多大型重污染企业都迁出了北京,而且煤炭消费也大幅下降。但是从这次的情况来看,大范围的空气污染并没有让单个城市独善其身,张彬认为,治理空气污染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
  张彬:不但整个中国气候是一盘棋,甚至全球是一盘棋。这些年北京把首钢搬出了主城区,另外又有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立体式绿化,对于北京天气确实有了很大帮助。但这是个连带效应,如果周边环境治理没有到位同样会给城市造成致病的影响,环保不仅仅是城市人环境的概念,更多要放眼到大的地区。
  欧盟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其实也出现过严重的空气污染,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伦敦大雾曾经造成过上万人的死亡,现在有观点说这样的雾霾天气其实是工业发展或者国家发展的必然,是发展过程当中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这个代价就不能发展。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有了前车之鉴,要吸取教训,把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张彬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发展趋势看,已经成为必然,但只要有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机制,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张彬:就中国的目前发展趋势看,是一个必然阶段,发生了即是必然的。1952年伦敦大雾比北京严重得多,造成了上万人死亡,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下决心改变面貌,出台了空气清洁法,上升到中央政府立法层面进行改革;另外对于排污企业有很细致的标准,比如工厂要迁出市区、烟囱要修得非常高。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重污染城市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利用一些科技创新手段降低环境污染。伦敦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痛定思痛的反思,更多依赖的是严格的监管,只有把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污染可能会引发全城抢水,暴雨天气会使政府和民众如临大敌,但是雾霾天气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迹象。刚刚过去的周末大街上依然车流滚滚,室外场所也是人头攒动。张彬认为,面对这样严重的空气污染,政府后还是缺乏相关的应对机制。
  张彬:目前最需要的是政府的应对。近段时间一些地区开始出台一些办法,比如北京1/3的公车停驶,郑州每天多洒两次水,武汉开始对扬尘工地进行整理。但是这些都是治表,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应对机制是第一位的。治理是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的应对还是薄弱的,比如昨天一个烟雾比较重的地区还在开长跑运动会,相关部门还是缺乏经验。出现空气污染时,环卫工人是不是要发口罩,学校是不是要停课,日常管理工作是不是要进行改变,更多考虑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改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空气治理自转变生活方式始 2013-01-14
· 怕空气不透明,更怕信息不透明 2013-01-14
· 汽车是个人的 空气是大家的 2012-12-28
· 第三批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目录公布 2012-12-21
· 2050年中国或进入全球空气质量最差行列 2012-10-1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