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2-12-26   作者:记者 罗辉 郭久辉/郑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农民变带土地的市民 2.激活农区发展 3.盼望家门口的城镇化 4.走出有新房无新村的怪圈 5.相关链接

  “经常有人来参观时问‘你家的农具、拖拉机放在哪?养鸡、养猪在哪?’其实,俺已经不需要大农具了,都卖了,养畜禽的专业户有养殖专区,不需要一家一户养了。”新乡县古固寨镇后辛庄村农民刘国印对《经济参考吧》记者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河南省新乡市,是最早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像刘国印这样住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虽然还是农村户口,拥有承包田,但是,大多已经不再务农,成为“带土地的市民”。
  河南省长垣县委书记薄学斌分析认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后,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扩大了,权利增加了,过去的“老三权”,即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还依然享有;现在多数居民把承包土地流转出去,自己重新择业,又有了“新三权”,即社会保障权、自由迁徙权和自由择业权。农民对“老三权”与“新三权”的取舍深刻影响着未来农村社会的格局和走向。

  农民变身“带土地的市民”

  农业大省河南,积极探索“农民就近城镇化”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避免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全省已有300多个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入住,2000多个正在建设中,由此,大批中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
  新乡县古固寨镇后辛庄村农民刘国印2010年举家搬进了多个村庄合并的“祥和社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10亩地,原来孩子们都外出打小工,一年综合收入不足3万元。搬进社区后,孩子们都回乡进入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工作,收入提高了也稳定了,还省了在外租房、消费和来往路费,1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农业合作社,每亩地年租金1000元,老两口给合作社打工还有工资。目前,全家年收入近8万元。
  新乡市调查显示,目前入住新型社区的11万农户,从事二、三产业比重由入住前的49%提高到入住后的79%。滑县对入住锦和新城的居民中36699名劳动力就业状况统计表明,41.2%在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工作,23.3%从事建筑业、运输业,13.5%从事商场、餐馆等服务业,11.7%外出务工,只有8%在高效农业园区务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全面铺开,缘于强大的产业支撑。”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裴志扬介绍,河南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全省崛起180个产业集聚区,全省146个县(市),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大大增强,从2011年起,留在河南省内、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360万,首次超过出省务工人数260万。


  图为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农村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记者 王颂/摄

  “三化”协调激活农区发展

  有专家学者总结,河南正在探索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有“三新”,新在确保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在充分保障农民利益。  河南省滑县聚集33个村庄建起的锦和新城,目前已有来自周边33个村的1.3万多农户、3万多口人入住。记者了解到,这33个村庄原来占地9500多亩,合并后的锦和新城仅占地3920亩,节约出宅基地5575亩,腾出的地,有一半整理复垦,另一半改为二、三产业建设用地。
  滑县县委书记李若鹏介绍,滑县是粮食大县,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既要发展二、三产业让群众富起来,又要确保耕地不减粮食不减,土地成了无法逾越的坎;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一步“活棋”,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又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据河南省国土部门统计,到2011年底,河南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村庄拆旧复垦24.6万亩,涉及788个村,共节约出建设用地12.78万亩,总体节地率超过50%。 
  “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不挤占耕地,农村宅基地大有潜力和空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文茂林介绍,河南4.7万个村庄总面积占全省城乡居民住宅用地和工矿用地总面积的3/4。目前农村实际人均住宅建设用地约248平方米,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标准,河南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宅基地使用,可腾出900多万亩建设用地的空间。

  农民期盼“家门口的城镇化”

  正在清扫自家小院的农妇齐希字告诉记者:“住到新社区里,跟城里人没啥区别了。出门都是平坦坦的路,下雨天再也不用踩泥了。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样样齐备,看病、上学、购物都不用出小区。吃罢晚饭,妇女们在广场跳舞做操,可美了!”滑县锦和新城只是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的一个缩影。

  资料照片

  据2011年底统计数据,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加快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认为,传统的城镇化,走的是城镇建设扩容的路子,实践已表明,城市扩容式发展易产生“城市病”和“农村病”。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城市病”,多数进城的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财力真正融入城市,而在城市周边或城中村集聚,使这些区域承载量急剧上升,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很多村庄成为“993861(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农村土地撂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村病”越来越突出。
  调查发现,大量“飘”在城里的农民迫切期望在“家门口”就业,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这些接受了城市文明洗礼的农民工,渴望家乡也有与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011年起,河南省总结各地经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化范畴,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下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投入。
  河南确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的标准是“五通六有两集中”,即通四级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卫生室、敬老院、连锁超市、科技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和小学;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

  规划先行走出“有新房无新村”怪圈

  “如果不通过有力规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即使再过30年,农村还是‘有新房无新村’。”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分析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拖不得”也“急不得”。“拖不得”是指做得越晚,成本会越高,社会资源浪费就越大;“急不得”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稳步推进。
  今年初,郑州市中牟县县、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共同算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笔账”——政府投入账、土地收益账、农民家庭负担账,统一认识和目标,确定了从2012年起,将全县428个村庄整合进83个新型农村社区,5年大头落地,7年基本到位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县委书记杨福平说:“这个进度是按照中牟农民翻建新房的一般速度,规范农村建房,必须在规划好的社区里建造有质量标准的房。”
  规划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河南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将其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与区域中心城市、直辖市、县、镇“一体规划”。截至2011年底,河南所有县市全部重新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如今河南农村“再也不能在没有规划和没有基础设施的地方建住房,不能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住房”已成共识。

  链接一:让“上楼”农民分享制度红利

  “用房产证在信用社抵押贷款8万元,把家里一层住宅改造成家庭旅馆,一个夏季就接待游客挣了4万多元。这是以前想都没敢想过的。”居住在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的农民王德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今年4月,河南省舞钢市的21户入住新社区的农民首批领到了房产证和土使用证。王德洋就是首批领证者之一。
  记者在采访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不是单纯的让农民搬出平房进楼房,而是农村组织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通过创新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让“上楼”农民分享制度红利,是河南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

  制度保障农民享有应得红利

  新型农村社区的房子可以办房产证,使“死资产”变成“活资本”,是农民最欢迎的政策之一。 过去的民居因没有产权证明而只有居住功能,农民住房是真正的“不动产”“死资产”,有了“双证”,房子可以买卖、流转、抵押贷款,就变成了“活资本”。目前,河南省已有近1万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领到了房产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省出来的土地的收益该如何分配?河南省鼓励各地探索创新这部分收益的分配使用机制,让农民得到长远收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文茂林介绍,按照占补平衡的要求,建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出的土地,首先是复垦,按占1补1.05的比例补充耕地,其余部分,村集体或农户可以通过以地入股,或流转、租赁等方式用于二、三产业,使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确保农民长期收益。
  记者在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了解到,这个社区对拆旧村节约出的161亩耕地中的28亩先期进行商业开发,即获得了2000多万元的集体收益,大部分用于入住新区群众的建房补贴,另一部分租金收入作为社区物业管理费用,也用在了农民身上。
  据悉,为确保农村节约出的土地规范交易,合理利用,新乡市正在筹备组建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腾退收益全部返还农民,或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机制。

  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家园

  2011年以来,由于各项支持措施的实施,河南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速,目前,全省几千个村庄在拆迁,绝大多数村庄平稳无震荡。记者调查中发现,除了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多项优惠政策引导下,河南各地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热情空前高涨。郏县冢头镇王寨村支部书记王永军说,今年春,村两委班子带着全村六十多名群众代表跑了三个县,参观了十几个新型农村社区,大家都坐不住了,强烈要求尽快启动到新型社区建房。大家最终决定一步到位,建高层,这样全村可以省下400亩建设用地建一个批发市场,每户都可以分享租金收益。
  目河南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蓬勃展开,不仅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还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
  一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如离郑州较近的新郑市孟庄镇,引入开发商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利用腾出的建设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商业地产,农民基本不出资,家家拥有一套有产权的住房。
  二是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集体出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是全国知名的小康村,多年前已建成设施、功能齐全的生活小区,如今周边的15个村的群众纷纷要求并入西辛庄。
  三是企业家出资捐建新型农村社区。
  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75亿元,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黑马”。据测算,每个5000人口规模的新社区,按规划建成,能拉动内需2亿元。河南省在建的2000多个新社区能拉动内需4万多亿元,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巨大力量。

  先行先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国家决策层关注并研究解决。
  一是资金短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大头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仅靠地方财力,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尽快入住新社区的强烈愿望。而与此同时,有些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配套的“涉农”资金,由于有明确的投向,却不能有效整合使用。比如:教育口有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但要求必须用在村庄小学,不能用于新社区建学校。有关方面建议整合“涉农资金”,扩大地方政府捆绑使用的权限,向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二是新型城镇化探索政策支撑不足。河南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城镇体系,但在涉及土地、资金、房产、税费等国家政策方面,还无法与城市接轨,缺乏一整套政策、制度的支撑。如农村土地权属的调整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亟须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撑。虽然农民拿到了新社区的土地证和房产证,但按目前的政策,它仍需于集体土地上的小产权房,只能在本村组集体范围内交易,还不能真正进入大市场,成交的机会非常少。

  链接二:“乡村都市”社会结构呈现新特征

  与传统自然村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呈现三个新特征。
  一是人口规模更大。按河南的规划,平原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不少于5000人,丘陵、山区不少于3000人。而在很多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周边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基本都在万人以上。按照规划,在5至8年内,河南约有4000万农村人口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传统村落里的村民仍以农业为主业,入住新社区后,大量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化组织,而自己在更大的范围内就业,职业、身份变得多元而复杂。
  三是村落家族、宗族关系被冲淡。传统农村以宗族、家族聚居为主,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多个村庄居民穿插居住在一起,家族关联度呈现弱化、淡化趋势。
  围绕着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河南一些地方已展开了探索。开封市在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创设“党建综合服务体”,将党务、居务、便民服务融为一体。通许县朱砂镇的徐汇花园社区,是6个村庄群众集中居住的大型社区,乡镇党委派一名副乡级干部任该社区党工委书记组建新的党组织,原六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任党委委员。他们将入住居民按楼号重新分组,将由居民选举居委会委员和组长,以落实“村民自治”。户籍警务、人口计生、工商税务、信访等、农技服务、物业管理、便民服务等都在党建服务综合体内设有办事窗口,综合体还设有居民课堂、法律事务及调解室、图书室、棋牌文娱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并为青年志愿者、老年居家养老服务队、各种产业协会等社会民间组织提供活动场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