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2-11-29   作者:毕亮亮 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2.创意提升农业质量 3.链接一:我国创意农业正急追 4.链接二:巴西农业逼近美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日渐兴起。以创造力、技术及才能等知识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动力的“创意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20年间,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创意产业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形成了创意农业。近年来,创意农业在我国京、沪、川等地也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对“创意农业”统一的提法、严格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但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共识:创意农业是由创意产业拓展而来,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将科技、人文、个人创造力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的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国外创意农业图片1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四种经济形态,而创意农业正是知识经济形态中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与传统农业有效融合,开辟了农业发展空间、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产业模式,创意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多元的创意理念
  功能多元的创意理念是创意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特征之一。传统农业功能相对单一,主要通过粮棉油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等生产解决食品的供应问题,而创意农业除了满足人类食品需求功能,还具备满足人类更多高级的需求——如生态、旅游、体验、文化教育等功能。如德国提出“绿腰带项目”创意(即利用郊区资源,设计独特的创意农产品和休养娱乐场所),创造了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法国提出将农业建设为绿色隔离带和城市景观创意,发挥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等作用;英国提出旅游农业创意,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旅游、度假和务农,优化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在城市近郊的农林业地区,开发出科普、环保、青少年教育和培训场所等功能。
  2、专业化系统化的农业设计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靠灵机一动的点子,而是需要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开发作为支撑,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是创意农业的第二特征。传统农业是按照工业化模式把生产划分为研发密集单元和劳动密集单元,前者由少数专业人员完成,后者无需太多文化知识,通过简单劳动完成。而创意农业全产业链都是知识密集的,产前要进行创意、设计、研发,产中要进行专业管理,产后要进行技术加工和市场开发。如荷兰的花卉产业,产前设计开发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产中实施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设施农业,产后进行专业服务、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各环节都体现出创意农业知识密集的特征。
  3、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链
  将第一产业的农产品生产,与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创意、设计、研发、销售有机融合,形成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全景产业链,是创意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又一特征。日本将这种全景产业链农业称为“第六产业”。荷兰以“创意”理念整合花卉业产业链:核心产业是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支持产业”是支持产品设计研发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等;“配套产业”是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培训等;“延伸产业”是花卉业下游、服务企业生长的企业群,如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金融、推介企业;“衍生产业”是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企业群,如玩具、服装、食品、纪念品等。

  创意提升农业质量

  综合发达国家情况,创意农业主要包括生态型、旅游型、体验型、园艺型、品牌型等五种类型。当然这些类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创意农业都是几种类型的复合,但均表现出独特创意、设计开发、三次产业相融合的特点。
  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对大田作物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注重调节环境和优化城市区划布局。巴黎大区是法国第三大玉米产区和水果、蔬菜、鲜花主要产区,其创意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同时,还是城市重要景观,在调节环境的同时优化城市功能。

  国外创意农业图片2

  作为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因长久远离自然,产生了走进乡村、舒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的庞大需求,“旅游型”创意农业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英国近1/4的农场直接开展农业旅游,当地居民和农场主根据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市场需求特点,为游客提供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等服务,还建立了农业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用于发展文化旅游。截至2009年,英国大约有2.5万名农场主参加了以保护农村风景、开发农场旅游的农业环境计划。
  德国把“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作为创意农业的主要发展内容。“休闲农庄”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带,除了开展森林休闲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外,一些企业还将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在森林里进行。慕尼黑市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将心理治疗寓于骑马休闲活动之中;慕尼黑市郊区也因此项独特的创意农业活动项目及其“绿腰带项目”系列行动方案,成为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
  荷兰重点发展产业链完整的园艺型创意农业,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了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和园艺生产专业分工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产业链覆盖了创意、设计、研发、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以及旅游餐饮、策划推介、玩具服装等各环节。 
  日本的创意农业集中在大都市圈内,围绕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培育出大量特色农产品品牌。本世纪初,针对国民消费日益多样化,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占比不断降低的情况,日本政府着手推广“第六产业”,鼓励每个村庄都要有特色创意和产品,形成独特的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链接一:我国创意农业正在小步急追

  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知识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和农民的职业化,是创意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创意农业兴起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70%以上,人们在解决温饱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对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物质与心理需求,高水平的城市化率成为创意农业产生的基础条件。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如英国知识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67%,美国创意阶层人士占就业总人口超过1/3),“专业知识、知识化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成为创意产业的衡量标志。发达国家还将教育和培训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手段,以保障农业人力资源的优质供给。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2011年,我国GDP超过47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率超过50%,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和城市化进程转折时期,城市人口对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两型社会”、“两化融合”、“三化同步”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下,截至2011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800万人,全国6.6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近60%,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近年,京、沪、川、渝、闽、粤等地开展了一些创意农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围绕都市郊区开展的创意旅游,是目前国内创意农业较为普遍的模式;以节庆会展为平台的创意营销以及创意农产品发布会、创意农业大赛等产品推广活动,推动了创意农业与消费市场的衔接。
  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创意农业,我国创意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不小差距。首先,缺乏创意农业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设计。大多数创意农业均为自发形成,个体经营居多,布局凌乱,各自为战;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形不成规模效益和优势品牌。其次,创意农业知识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品牌意识薄弱。创意农业主要被理解为郊区观光、旅游农业。不少创意农业简单模仿,同质化严重,生产粗放、产品粗糙,品牌缺乏文化内涵和产品创新动力。第三,缺乏创意农业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意理念的高素质农民和产品品牌运作高层次人才。我国创意农业领域掌握宏观经济、产业格局、整合营销、品牌管理、文化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农业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面临较多困难。最后,大量创意农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绝大多数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观念落后、人才匮乏,这些宝贵的创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要实现我国创意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加大对创意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尽快出台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相配套、推动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形成一批创意农业品牌。
  在富裕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率先试点发展创意农业。由于我国富裕地区具备开展创意农业的物质基础,而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具备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先对富裕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分别试点,发展都市创意农业和乡村特色创意产业,获取新经验后,逐步推广。
  创意产业需要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作为支撑。因此,建议发挥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创意农业的综合规划、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优势,通过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创业合作”,挖掘、创造能够成为本地区标志的创意农产品品种和服务项目,积极注册使用原产地标识和地理标志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行业协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对创意农业的商业开发、产业化发展、信息和技术推广等作用重大。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重点培育并发挥这类组织在创意农业中的作用。
  我国应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探索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等教育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城市户口等政策优惠,引导农机人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带头人。

  链接二:巴西农业生产能力直逼美国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日前发表记者霍华德·施奈德发自圣保罗的一篇文章预计,巴西明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而这一地位可能成为永久性的。巴西的农作物产量已经对世界供应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美巴开展了密切合作,但仍存在不断提升的竞争感。

  不断提升的竞争感

  按世界标准计算,美国从巴西进口的玉米并不多。但这一数字在迅速增加,并且标志着在全球经济转变中,世界农业超级大国与其迅速发展的竞争者之间日益复杂且时而引发争议关系的一个因素。 
  2010年,巴西向美国出口的玉米从零起步,到今年超过了1000万美元,并且随着巴西农民扩大种植,这种出口注定还会增长。更多的玉米用于了非食物用途,例如生产乙醇。预计巴西明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由于巴西拥有大量可种植耕地,这一地位可能成为永久性的。 
  美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建立了大规模农工商综合体。就在美国企业将生产环节搬到中国以贴近潜在消费者之际,在巴西田间劳作的约翰迪尔农用设备和巴西超市中的家乐氏玉米片都来自当地的工厂。 
  尽管两国政府开展了密切合作,但仍存在不断提升的竞争感。巴西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了关于美国棉花贸易的申诉,称美国政府对国内种植者的补贴压低了世界棉花价格,伤害了巴西棉农的利益。 
  根据2009年世贸组织的裁决,巴西现在每月收到美国纳税人支付的约1700万美元,这笔钱用于推动巴西棉花种植业,研究最佳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其他事务。奥巴马政府同意支付这笔资金是为了替代取消政府对美国棉农的补贴,或者巴西向美国商品征收进口税以补偿农民的损失。 
  关于蔗糖、家禽和其他巴西大量出产商品的争端与其他问题一起,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陷入了僵局。 
  圣保罗棉花种植者协会会长罗纳尔多·斯皮尔兰代利·德奥利韦拉说,由于巴西将大量保留的空地用于生产,并且拥有尚未开发的潜力来提高每英亩的产量,因此“今后我们将超过美国”。 
  圣保罗棉花种植者协会最近从美方收到了50万美元资金,用于培训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根据与美国签署的棉花协议,这笔钱不能直接发给种植者,但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机构来资助巴西棉花种植业的研究、技术培训和其他项目。棉花贸易只是巴西昂首跨入全球农业市场的一个例子。 

  尚未释放的潜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支持的研究把曾经被认为是荒芜丛林的塞拉杜地区变成了广阔的农业带。由于远离巴西环境易受影响的亚马孙地区并且大多数尚未开垦,塞拉杜地区成为了绿色革命的新阵地,让巴西农民成为世界上最高产的耕作者。就像20世纪后半叶美国中西部广阔的平原帮助压低了世界粮价一样,塞拉杜地区可能会在21世纪发挥同样的作用。 
  巴西改良了原产于温带中国的大豆,让它在热带气候下茁壮生长。该国还投入大量资金施放肥料,提高塞拉杜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巴西的农作物产量已经对世界供应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富裕程度提高,人均消费增加,从巴西出口到这个世界最大国家的大豆数量已经占该国消费总量的主体。 
  认为美洲拥有广袤土地的企业向巴西投入了重金。商店货架上堆满了本地工厂生产的美国名牌商品,例如玉米油和玉米片。嘉吉公司、家乐氏公司以及其他美国中西部企业雇用了大量巴西人。约翰迪尔公司称计划在全世界开设七家新厂,其中两家在巴西,三家在中国,一家在印度,一家在俄罗斯。 
  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说:“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美国企业正在向一个作为巨大竞争者的农业超级大国投资……美国种植者肯定在静观其变。” 
  近年来,曾经依赖进口玉米的巴西产量大增。世界价格居高不下促使农民种植更多玉米,耕种方法的改进让塞拉杜地区的农场一年种植两季作物。 
  当地农民越来越多地种植生长更快的大豆品种,在9月份——南半球春季的开始——播种,次年1月份收获。然后第二茬作物接着播种,到6月份收获。 
  今年种植的第二茬作物是玉米,由于美国干旱影响显而易见,预计种植量会创下纪录。这对巴西玉米种植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可能会刺激更大的产量。 
  巴西农业咨询公司合伙人马科斯·鲁温说,由于有期货合同和其他手段帮助农民投入第二季种植,“我们开始在巴西拥有一个玉米市场”。他说:“这是一种新的耕种模式。随着我们成为更稳定的(玉米)出口商……这种模式将有助于农民更好地安排第二季作物。” 
  巴西农民仍把重点放在大豆和向中国的出口潜力上。巴西农业研究公司战略研究负责人埃利西奥·孔蒂尼说,巴西并没有想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玉米生产国。 
  但它的确希望在农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巴西农民说,主要的制约———缓慢且成本高昂的交通网络———可以随着时间来解决。棉农奥利韦拉说,与巴西尚未释放的潜力相比,“美国已经到达极限”。(卢荻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