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苗岭明珠”谱写新曲
2012-11-28   作者:记者 杨洪涛/整理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凯里市行政区位图
    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矗立在清水江畔的凯里,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她神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恬静优美的生活意境。

  绚丽多彩的服饰诉说“穿在身上的历史”

  云髻,半月形额发;银钗,丝丝银飘带;过膝百褶裙,绣着花鸟鱼虫图案大领对襟短衣……2012年2月,在凯里举行的大型民族服饰展演上,来自凯里16个乡镇、街道及外县的服装展演队,展示当地苗族服饰特色,呈现了一场瑰丽多彩的艺术盛会。
  凯里市鸭塘街道短裙盛装展演上,苗家姑娘们身着花衣花裙、头带独特的银花和银冠,腰系银花带,百褶裙上绣着蝴蝶、鸽子等图案。随着欢快的芦笙,舞动的裙摆、颤动的银饰熠熠夺目。
  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苗岭山麓、美丽的清水江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较高的城市之一。
  凯里是苗语的音译,其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牂牁,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
  说起凯里的历史,就不能不提苗族服饰,尤其是苗族妇女的服饰,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数个地域相对稳定的服饰文化圈。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服饰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著述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
  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
  学者研究发现,凯里苗族服饰是苗族妇女遵循苗族传统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综合运用繁复多样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艺术杰作。它是符号化的苗族历史记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信息和文化底蕴,是探寻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的活化石,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苗族服饰也是苗族礼仪文化的产物,是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过去一个苗族妇女,终其一生也只能制作一两件精美的衣服,用于重大的节庆活动期间穿着展示,死后随葬一件,余下的成为传家之宝。随着技艺最精的祖母辈老人一个个地去世,存世的苗族服饰精品越来越少,便显得越发珍贵。
  凯里所在的黔东南州是国内苗族最集中的地区,大约形成了200多个苗族服饰文化圈,单说苗族服饰,已是美不胜收。何况还有侗族服饰,又分南部侗族服饰和北部侗族服饰,以及瑶族、水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服饰。

  芦笙渲染生命,木鼓张扬豪情

  作为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一走进凯里,独具特色、风情浓郁的钟鼓楼、风雨桥便映入眼帘。
  在凯里城区主要街道的建筑、灯箱广告、公交车站,你随处可见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整个城市充满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气息。市内有最具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场,围绕着体育馆看台的风雨长廊长达58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长廊;具有苗、侗民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馆内分设12个展厅,参观博物馆你会领略到苗侗文化厚重、丰富、多彩的内涵;有体现以苗族民间文化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广场。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还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凯里民族文化园。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在这块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民族节日集会点,民族节日多达135个,居全国之首,素有“百节之乡”美称。
  凯里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之称,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节、苗年节、吃新节、爬坡节、姊妹节、木鼓节、牯藏节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跳芦笙、斗牛、赛马、吹芒筒、跳木鼓、踩铜鼓、对歌、斗鸟等,参加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各村寨的节日时间常常错开,你方唱罢我登场,游客任何时候来凯里都有可能赶上民族节日。
  苗年是苗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丑(牛)日举行。节期三天,节前农家除准备甜酒、粑粑、粉面等丰富的副食品外,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开“财门”、敬“年神”。节日活动有跳芦笙舞、跳场、跳年、跳月、斗牛、赛马、踩花山等。
  鼓藏节是苗族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盛典。各地节日的周期不尽相同,多数是11年到13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举行。鼓藏节是遗留下来的苗族原始习俗,展示了苗人泣血而歌,杀牛祭祖的悲壮场面,也是人类学家、民族学学者探访古老苗族人心灵世界的最好时节。
  凯里还有“东方斗牛之乡”之称。与西班牙的斗牛不同,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凯里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跟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凯里各种大小集会、节日活动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动,共有大小斗牛场一百余个。

  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朴神秘,东南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被誉为“中国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粮仓、百年古歌、百年古树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怀恩堡。西南部有风情浓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间绘画之乡石青、芦笙制作之乡新光。西北面还有古朴神奇的石龙西家寨。
  凯里与舞阳河风景区、郎德苗寨、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杉木河漂流旅游区、青龙洞古建筑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浑然一体,形成了“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独具特色的黔东旅游区。
  城区主要有建于清代乾隆四年的魁星阁,登上阁顶可鸟瞰凯里全景,是宾客游览胜地;有别具一格,集山水、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仰阿莎广场;有古树参天、千姿百态的罗汉山森林公园;城郊有回归自然、漂流探险,属国家级旅游区的平良古峡景区;有奇丽、险峻、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有石林、石乳奇异独特,小桥流水潺潺的渔洞溶洞;有风情别致风光绮丽的镰刀湾;有秀丽如画的南花苗寨和麻塘革家风韵。
  凯里以其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和“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和“人类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城市靓丽多姿,公园绿草茵茵,街道开阔通畅,人车秩序井然……凯里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文明创建”给这里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凯里从过去的“脏、乱、差”变成现在市容整洁、井然有序的文明城市。
  2011年,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出的“中国十佳风貌城市”中,黔东南州凯里市以“苗岭明珠、侗寨风情”的风貌特色上榜。随着“凯里文明”品牌的铸成,凯里这座西南小城名声在外,“凯里文明”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在方方面面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凯里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初来凯里的外地人感叹。“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整天像生活在画里一样。如今,凯里的早晨是被鸟儿叫醒的。”生活在凯里的市民感言。

  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工业,不给自然生态带来太大压力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全面启动“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凯里市将以怎样的姿态融入黔中经济区?
  对此,凯里市长洪金洲表示,凯里市将以全局胸怀和战略思维来审视发展,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在建设黔中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来思考,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在此过程中,凯里市将着力突出特色工业、旅游业等区域优势,加快实现“大凯里”经济圈建设,形成与贵阳互为补充、互为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黔中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由于凯里市是苗疆腹地,自然环境优美。有人担心凯里市发展工业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洪金洲说,凯里市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逾越的阶段。从世界来看,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态越是优美。凯里市将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工业,不会给凯里市自然生态带来太大的压力。
  凯里市工业发展将侧重于电力、铝及铝化工、煤及煤化工、森工等循环经济和民族旅游商品等生态经济产业。为此,凯里市将以炉山循环经济区为平台,以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为依托,加快实施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将城区高耗能、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炉山循环经济区和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提速发展。同时,对进入园区的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技术改造和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真正实现循环工业运行模式。
  洪金洲说,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关键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整合多少资源。黔中经济区要想尽快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采取超常规的政策和措施,整合区域内外的各种发展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十分关键。
  依据凯里描绘的生态文明城市蓝图,到2015年,凯里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每年达到300天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到80%以上,实现“城市环境舒适优美、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族文化纷呈多彩、生态观念显著增强、乡村生态良好生活文明”六大目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贵州凯里:苗族银饰特色浓 2011-07-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