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过临朐的人都说,临朐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人文。
记者近日在临朐采访,所到之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尽管是仲夏时节,北方万物苍翠并不奇怪,但临朐的绿有些与众不同,那是一片纯净的绿,怡人的绿,带着清凉与芬芳的绿,是那么得沁人心脾。
临朐人骄傲地说:绿色是临朐的底色,生态是临朐的名片。
临朐人的这份自信,写在临朐人的脸上,映照在万水千山之中。在去往龙岗镇的路上,路旁闪过“中国最佳旅游生态县”的大红标语,开始觉得有点夸张,可当你在临朐呆上几天,感受这里的山山水水后,定会让你由衷地信服。
临朐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重点县。大致有东镇沂山、冶源老龙湾、石门红叶、粟山、弥河、山旺化石等景点。
沂山又名东泰山,雄峙于沂蒙山区北部,连接临朐、沂水、沂源三县,主峰玉皇顶,处临朐县境内。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灿古灼今。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刹、松涛、云霭相映成趣,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为汶、弥、沂、沭四水发源地。古齐长城绵延山巅,诉说历史沧桑。巍巍沂山,既是灵气所钟,又具有浓重的确良人文情结。
沂山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气候影响,四时潮湿多雨雪。年平均温度为9.8°C,春季气寒时间长,夏秋气湿多云雾,冬季严寒积雪满山,别有情趣。山上山下气候有明显差异,随山势高度而变化,玉皇顶温度比山下低10.8°C,年降水量850毫米。沂山植被丰茂,种类繁多,是一座植物资源宝库。
不登沂山,不识临朐之美。且看今人《登沂山》:
假日乘兴登沂峰,放眼四顾尽葱茏。
玉皇顶上踏游云,歪头崮下叹迷蒙。
信步古寺听松涛,驻足山居闻歌声。
才过瀑布濯轻尘,又入碑林觅诗踪。
位于临朐县城南12公里处有一老龙湾,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水面面积五十余亩,水深盈丈,清澈见底。盛夏酷暑,老龙湾水清凉甘冽,浸人肌肤;但在数九寒冬,水面上却雾气蒸腾。其西尽头薰冶泉,在战国时期的史书《齐乘》中已有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薰冶水已成名迹”。传说老龙湾内有泉眼直通东海,深不可测,有神龙潜居其中,故名“老龙湾”。
时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衷情山水,乐于感受自然之美,追寻生活真谛。由此推动了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俨然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而临朐人则自嘲地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正是因为过去的经济欠发达,才使得这么好的山水资源没有被污染和破坏,幸甚至哉!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虽然地方上一些官员仍十分注重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但他们发自内地开始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年,临朐人已将生态绿色当成一块招牌精心加以呵护。在城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在乡村,绿色生态农业日趋发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处处可观田园之美,农家之乐。
为建设生态临朐。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积极做起了减法。2011年,临朐先后关停污染企业65家,取缔燃煤锅炉52座,完成植树造林2.9万亩,5个镇街被认定为省级生态乡镇,7个镇街、142个中心村达到绿化示范镇村标准,实现了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同步提升。在镇村建设方面,冶源和寺头分别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全省最佳休闲镇,全县345个中心村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记者登上龙岗镇小尧山,站在古色古香的如云阁上,可以俯瞰大半个乡镇。蓝天白云下,但见红瓦绿树,果园层叠,好一幅乡村美景。年轻帅气的龙岗镇镇长吕学志告诉记者,这处公园投资860万元,去年11月24日竣工,给了村民就近休闲的好去处。远处山冈上,风车林立,十分壮观。由中广核投资10亿多元建设的风电场,已并网发电。
据临朐县林业局介绍,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7%,林业资源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居潍坊市第一位,在全省居于前列,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果品(水果)生产百强县、大樱桃保护地栽培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生态治理县等称号。2010年4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临朐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誊称号。
近年来,临朐拓展旅游边界,缔造旅游新概念,开发“农家乐”特色旅游新亮点;启动“槐花节”、大樱桃生态农业旅游等多元旅游项目;着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乡村民俗体验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神牛谷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23处,仅乡村旅游一项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多元。目前,“灵气所钟、山水临朐”旅游品牌已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临朐县委书记顾建华说,旅游是强县之路,将按照打生态牌、念山水经、唱文化戏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一山、一水、一石、一红叶的精品旅游品牌,争创国家级旅游强县。其中,沂山风景区要深入挖掘镇山文化和历史底蕴,加快推进沂山博物馆、齐长城遗址开发、法云寺重建等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