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九部委正在酝酿相关政策,着力推进钢铁、汽车、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八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报道称,最近,国务院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召开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国务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明两年是八大行业重组的关键时期,国务院要求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速度推进此项工作。 应该说,近几年来,兼并重组一直备受关注,在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兼并重组,集约大型化也是关键主题。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在严控产能、淘汰落后的大方针下,不少行业却始终走不出“越减越多”的怪圈。例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末我国粗钢生产能力为6.1亿吨,而到了2011年末,则上升至8.6亿吨,4年增加超过2.5亿吨的产能,加之近年来下游需求放缓,我国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已经突破了1.5亿吨。 应该说,这种“瘦身不成反增肥”的情况之所以发生,新增落后产能不断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相关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特别是在水泥、稀土等行业,许多生产标准低、规模小的企业不断成立,令落后产能始终难以有效淘汰。以水泥行业为例,在“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实际淘汰3.4亿吨落后产能,超额完成规划要求的2.5亿吨目标,但目前水泥落后产能在总产能中的占比仍在两成左右。 更关键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态度并不积极。由于目前的兼并重组多由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主导,政府有形之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由于目前需要进行兼并重组的行业中,钢铁、水泥等一直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和就业大户,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些企业规模出现过大萎缩。因此,在重组完成后,地方政府往往又会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能过剩—兼并重组—扩大生产—产能进一步过剩,可以说不少行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一直重复着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效率不升反降,与“通过兼并重组,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外延发展转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毫无疑问,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兼并重组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重头戏。不可否认,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在短期内确实可能影响到地方GDP增长,但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未来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从减产和增效两方面入手,发挥兼并重组在经济发展向集约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针对新增落后产能不断的问题,不少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对企业工艺、能耗等方面提出了较高标准,并要求新设企业必须达标;部分行业,如稀土等,还专门出台了行业准入条件。若这些标准能够切实得到落实,那么新增落后产能将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行业“瘦身”将有着积极作用。但更关键的是,未来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决策层不仅要明确各地方政府权责所在,对地方政府的不作为进行问责,更要防止发展战略不清晰,为了盲目追求规模而进行的兼并重组,谨防兼并重组完成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换汤不换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