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中国影子银行风险
2012-10-10   作者:严婷  来源:一财网
 
【字号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领域。过去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各种贷款工具和中介机构迅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风险。”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门负责人维纳尔斯(José Vi?als)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维纳尔斯告诉记者,一些估算显示,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中国GDP的比率约为40%,相比之下通过银行的借贷约为130%,因此影子银行的比重不容忽视。所以加强监管和警惕来防范风险是很重要的。
  报告还对中国非银行中介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错配和道德风险提出了警告,尤其是信托和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

  非银行中介信贷风险或被低估

  过去几年内,游离在中国受监管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2009-2010年信贷膨胀中政府收紧银行信贷之后。即使在最近的经济放缓过程中总体贷款需求减弱,非银行信贷的重要性依旧持续上升。这些情况为私人部门提供了更广范围的金融服务,但也对中国金融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
  报告指出,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贷款者(informal lenders)是最不透明的。这部分贷款约占中国GDP的6-8%,非正式贷款市场主要几种在中国的几个省。受监管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通常是国有)服务,相比之下,非正式贷款者通常针对小企业,因此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其贷款利率通常高达20%甚至更高。
  事实上,由于小企业收到当前经济下滑的冲击更大,报告称“诸多迹象显示,一些贷款渠道的不良贷款已急剧攀升,尤其是在温州”。个别贷款者破产的影响又通过贷款保证金结构层层扩大至整体经济。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对非正式贷款机构加强监管。
  此外,一个更透明但同样增长迅猛的领域是信托公司。IMF报告指出,中国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总额在今年6月底时已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1%),两年内增幅高达90%,大有超过中国保险业规模之势。尽管信托涉足领域广泛,但很大一部分资产负债表为贷款类,而且通常是对哪些无法取得银行信贷的高风险实体机构,例如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投资工具。
  报告指出,信托投资者的收益率通常高达两位数,信托产品要求的最低投资为100-300万人民币左右,将风险限于富裕投资者。IMF认为,尽管上升的信用风险目前看起来还问题不大,然而,表面的良性现象可能会让投资者低估风险,尤其是在多年获得强劲回报之后。
  IMF警告称,一些与信托产品相关的金融风险可能被人为压低。一些遭受潜在损失的信托公司获得救助或者展期等消息也会对投资者造成一种错觉,进一步加剧对高风险金融活动的过度投资。
  IMF的分析师担忧,当信托部门发生更严重的信贷问题时,一些一些金融损失甚至会溢出到银行业,因为银行是信托产品的主要营销渠道。

  理财产品被用于“粉饰”银行资产负债表

  与银行业更直接相关的一个风险是理财产品。尽管目前并没有理财产品存量的官方数据,IMF估计这类产品总额约为8-9万亿元人民币,占银行存款总额约10%。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通常较短,收益率比存款利率稍高一些。
  但报告指出,事实上,这些理财产品的主要目的是留住那些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而可能离开的客户。
  “令人惊讶的是,为了粉饰其资产负债表,银行通常会在设计理财产品的时候将到期时间恰好设定在其季报公布不久前,从而将这部分客户资金记录为当季存款,然后再在下一个季度开始时再将其转回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因此,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银行真实的存款基数,从而隐藏了向不透明融资和投资结构的转变。”报告写道。
  通过理财产品筹得的资金被用于为表外资产融资,包括企业债券。由于这些资产的细节并未公布,IMF表示很难评估潜在的信用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将由理财产品购买者承担。即使信用风险低于信托产品,这类风险若突然爆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因此,IMF建议,对银行或有负债进行恰当会计、重组资本支持和严格限定表外资产期限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措施。更广泛而言,近期对存款利率进一步自由化的措施应该会有助于减少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监管套利。
  报告认为,这种“更高回报、压低违约风险”的明显格局最终延伸到中国金融系统另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企业债市场。
  由于监管改革,近几年来企业债发型规模不断上升。需求巨大的原因是几乎零违约的记录和超高信用评级——几乎98%的拥有评级的企业债都是AA或更高级别。近期至少有两起接近违约的事件由于银行或政府支持而被避免,这又强化了人们对于企业债是零风险资产的错误认识。IMF指出,尽管这在短期内是有利于投资者的,但长期内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因此,随着中国金融系统持续增长和多样化发展,不断加强审慎监管和市场纪律对于避免风险过度累积是至关重要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什么是中国式影子银行 2012-09-24
· 无监管的“影子银行”必酿祸端 2012-08-27
· 揭开"影子银行"的四张"画皮" 2011-11-04
· 谨防“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2011-10-24
· 影子银行体系未来将走向收缩 2011-10-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