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文化:从游牧到定居
2012-08-22   作者:伍华余 张云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境内被树木、灌木覆盖的科尔沁沙地。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一直以她独特的风格、气派和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近年来,通辽市以创建科尔沁文化大市为目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使科尔沁文化这颗名珠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家庭当中炫彩夺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辽市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断推动科尔沁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草原深处古韵悠

  草原上的民族逐草而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勤劳而朴实的科尔沁草原人民创造了地区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
  科尔沁,蒙古语的意思为“带弓箭的人”,最初是蒙古军事名称。科尔沁部起源于额尔古纳河,它的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在成吉思汗的麾下,科尔沁部是一支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战功显赫。科尔沁部蒙古经过明代200余年的繁衍逐渐强盛。到明末时,已成为漠南蒙古的强部之一。通辽市处于科尔沁草原的腹部,既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著名的“辽文化”和“鲜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科尔沁部蒙古”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尔沁草原人民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现象。 
  蓝天白云相依,骏马羊群如梭,这是科尔沁大草原真实的写照。
  作为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通辽市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史称科尔沁蒙古部落,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民族曲艺大师琶杰、民族曲艺大师毛依罕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故乡,是中国草原文化名城,拥有着“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马王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等众多美誉,“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已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辽市这颗美丽的塞外明珠打造了集草原、沙漠、沟壑、赛马等为主的多种特色文化的旅游品牌。哲里木赛马节、科尔沁艺术节、草原婚礼节让世界瞩目;大清沟、三大寺、孝庄园、奈曼王府等旅游区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游牧走向定居,新时期的科尔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魅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精品力作接二连三,茁壮成长的科尔沁文化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通辽市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构建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本级投资兴建了科尔沁体育中心、科尔沁博物馆、蒙元文化园、科尔沁文化长廊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完善了城市功能。各旗县市区也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近几年旗县市区新建文化馆2座、图书馆4座、博物馆2座,乌兰牧骑排练中心4个,有4个旗建起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宣传文化中心,这些文化场所已经成为各旗县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全市新建苏木镇文化站57个,社区文化中心50个,村文化室782个,基本构建了市、旗、苏木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通辽市认真落实自治区文化惠民政策,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市、旗两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五项惠民工程建设。到目前,已经完成建设嘎查村草原书屋1082家。全市已建成苏木镇综合文化站77个,实现了各苏木镇全覆盖。
  通辽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完成1054个行政村、1441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已经实现所有旗县配齐放映机、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立了1个地市级分中心,8个标准化县级支中心。全市所有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是通辽市建设科尔沁文化大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节庆文化带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每年都举办科尔沁艺术节、哲里木赛马节、大青沟旅游节、安代艺术节、草原文化节、少儿版画艺术节、开鲁红干椒节以及乌力格尔艺术节、蒙古四胡艺术节等富有科尔沁草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市旗两级节庆活动达到二十余个。以送文化下乡联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自2007年起实行了专业团体下基层演出补贴制度,全市专业团体结合“三下乡”、文化支农等活动,下基层演出每年逾千场,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以民间文化推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积极倡导并鼓励群众自办文化,采取举办民间文艺汇演等形式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据统计,目前全市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院已经达到299个。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团、大青沟民间艺术团、达尔罕艺术团等几十家业余艺术团常年在基层演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通辽市把组织和创作文艺精品当做重要工程来抓。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创作研讨班、文艺团体汇演等形式,繁荣了文艺创作。累计出版各种文艺类图书300余种,制作影视剧100多部集,创编舞台剧目10多个,新创作歌曲数百首,20集电视剧《嘎达梅林》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大型乐舞史诗《安代魂》、《蒙古风》、《蓝色安代》、舞剧《诺恩吉雅》、民族歌舞《科尔沁风韵》等各类文艺作品在自治区内外获得好评。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参加第五届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荣获金奖。在八省区蒙古四胡大赛中,通辽市选送的作品《草原骑兵》和《浪漫草原》分获独奏和民乐合奏一等奖,获奖数量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志存高远从头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文化事业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谋划,“十二五”时期通辽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文化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将不断深化,文化市场将更加健康有序,文化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到2015年,通辽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将跃居自治区前列,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与和谐通辽、文化通辽、富裕通辽相适应的文化大市。
  创作并上演大型民族舞剧《嘎达梅林》,通过精心打造,力争使该剧进入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填补自治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整理并出版大型文化丛书《科尔民叙事民歌》,将留存科尔沁的数千首叙事民歌整理成8-10卷,公开出版发行;筹建科尔沁自然博物馆,把留存通辽市的动、植物及昆虫等自然资源加工制作,包装打造,形成精品,对外展出,扩大科尔沁文化的影响力和幅射力;设立出版专项资金,有计划地支持出版一批文学艺术作品、音乐制品和历史资料作品。
  建好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支持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每两年举办一次社区文化节;市区内和各旗县所在地的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实行免费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市政府申请,增加市、旗县(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到201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要突破100万册;着力实施好“四大工程”,即: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百团万场”下基层演出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草原书屋工程。 
  高质量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数据整理加工后,建成全市电子文物库;建立“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博物馆”、“安代艺术博物馆”、“马文化博物馆”、“科尔沁历史名人博物馆”;逐年增加文物保护经费和文物征集费。用五年的时间,抢救、维修和保护濒临倒塌危险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和改造一批文物库房;发掘和征集一批历史、民族和革命文物,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分三批对全部文保单位设立标识;建设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一条街,将现在散居在各地的蒙古族餐饮、刺绣、马具制作、蒙古族乐器制作、二人转演出等非遗项目引进街区,发挥整体传承保护效益;建设库伦安代艺术生态保护区;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科尔沁蒙古族四胡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科尔沁民族民间文艺汇演。
  重点建设科尔沁大剧院、通辽市图书馆、科尔沁群众艺术馆、通辽市会展中心、科尔沁少儿图书馆等一批文化项目;各旗县(市)区要围绕“三馆一站”建设,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使文化阵地得到巩固,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达到文化基础设施与其它社会事业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独特的功能作用。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从通辽市的实际出发,突出通辽市民族文化特点,重点建设库伦旗寺庙文化产业园、塔敏查干沙漠文化产业园、马文化产业园、孝庄园文化产业园,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形式,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拉动文化消费。重点开发建设滨河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园、当代上河图文化产业园、哈萨尔圣地文化产业园等休闲娱乐业性产业园区,繁荣休闲文化,拉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注重打造安代舞、蒙古四胡、科尔沁民歌、科尔沁马文化等重要文化品牌,通过抢救、加工、再创作等形式,使之成为亮点,使文化精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华能通辽风电寻求“高地突围” 2011-06-20
· 华能通辽风电装机突破百万千瓦 2010-12-27
· 通辽:辽河之畔明珠闪耀 2009-12-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