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红山富河文化发祥地 内蒙古融入东北的桥头堡
2012-08-22   作者:张云龙 贾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是我国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人口318万人,其中蒙古族152万人,占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五分之一。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曾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燕国在如今的通辽市中南部地区,为防备东胡人的入侵修筑燕长城遗址,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然可见踪迹。
  历史的一页翻到今天,地处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融合前沿地带的通辽市,正为加快内蒙古东部融入东北一体化进程、创建新的区域格局做出自己的突出贡献。

  和融敏行的蒙古族聚居地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地区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地区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清朝改往日蒙古部落制为盟、旗制,通辽境内蒙古族的四部十旗组成一盟,名为哲里木。会盟于现在科右中旗西哲里木。至此,这一地区正式名为哲里木盟。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将哲里木盟和原县级通辽市撤销,设立地级通辽市。当年10月,新设立的通辽市(地级)正式成立。
  记者梳理历史的脉络可以发现,这片土地上主要沿用三个名字:“科尔沁、哲里木、通辽”,基本可以代表当地人文精神的特质。“科尔沁”意为“带弓箭的人”,又意为“敏捷、锐利”,“哲里木”有“集会议和”之意,“通辽”虽然说法不一,但是连通辽河应是题中应有之义,综合起来可用“和融敏行”四字概括。
  和,是通辽生机勃勃的根基所在。在市委政府带领下,蒙古族与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得到优先录用,民族文化受到保护。2012年,通辽市还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将全市85%以上的嘎查村全部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地区。
  融,是通辽市的灵魂所在。通辽,因为特殊的区位,历史上就是各民族融合交流之地,从东胡、鲜卑、契丹、女真一直到蒙古、满族,少数民族在政权更迭中不断融合。清朝中叶,汉族开始大量进入通辽,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民族聚居的格局。
  在努尔哈赤强盛时期,科尔沁蒙古族最先归附并与之结为姻亲。在科尔沁草原上,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留下过巡视的足迹。乾隆皇帝还写下了“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的诗句。科尔沁部落在清朝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正年间,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蒙旗,移民带来黄河文化,推动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等走入大草原,并逐渐与以潮尔为伴奏的“陶力”(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互为交融,汲取双方精华,衍化而出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文化遗产。
  敏行,是通辽的活力之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科尔沁大地上的英雄儿女一次次用行动体现出蒙古族特有的勇猛、果敢和爱国主义情怀。就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为例,咸丰九年(1859年),他到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英、法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他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命令,给侵略者以重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抗击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古老科尔沁草原正在崛起百万人口现代化城市

  通辽市的前身哲里木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科尔沁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
  科尔沁部起源于额尔古纳河,它的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在成吉思汗的麾下,科尔沁部是一支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战功显赫。科尔沁部蒙古经过明代200余年的繁衍逐渐强盛。到明末时,已成为漠南蒙古的强部之一,在清王朝时,科尔沁部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随烟散波,英豪和光同尘。古老的科尔沁草原走入21世纪,千里牧野的风光消失了,人烟稀少的萧瑟不见了,一座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正在不断崛起。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已成为通辽市的必然选择。
  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通辽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辽市提出“把主城区建成与沈阳、长春相呼应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2012年,通辽市委政府还提出,打造东北第一生态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的目标。
  今年,内蒙古第八届精神文明现场会将在通辽市举行。“以迎会创城”为契机,通辽市提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拉大、补欠、提质”的要求,全力打造立足长远、生态宜居、高端引领、呼应东北的崭新形象。
  2012年,通辽安排资金400亿元,是2011年总投资的16倍,开工了138个项目,努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如今,漫步通辽市主城区,从辽河水上公园、胜利河景观带到沃尔玛、大润发商业综合体,再到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展览馆,人们在人文、商业、绿化等景观中穿行,可以切实感受现代化的气息。
  在新一届市委政府的蓝图中,建设百万人口城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展示新形象,更是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将为通辽市发展持续注入动力,百万人口城市就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有了现代化的城市,还将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通辽市已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和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教育、文化和科技高地,为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内蒙古融入东北的桥头堡

  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自治区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右翼由东部四个盟市组成,它们与东三省犬牙交错,显示了内蒙古与东北密切的地缘关系。
  从地理位置看,蒙东与东北联接最紧密的部分正在通辽市,市府所在地科尔沁距离沈阳、长春均不足300公里,距大连、锦州、营口和天津等港口城市300至700公里,交通便利,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通辽市的前身是哲里木盟,与东三省渊源已久,早在元朝时期,通辽就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到了清朝,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
  1946年在中共辽西省委工作团的帮助与组织下,哲里木盟政府成立,由辽北省管辖,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通辽就与东北开展多层协作。1996年,通辽加入了辽西蒙东经济联合体。虽然辽西蒙东经济联合体涵盖辽西、蒙东12个盟市,人口2636万,面积70.1万平方公里。但因成员都是中小城市,均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带动力不强,协作成效并不明显。
  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并将内蒙古东部列入其中,为通辽与东三省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2010年4月,东三省与内蒙古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召开,会间签署的“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四省区重大合作事项”及2011年签署的“三个合作协议”“四个行动计划”,奠定了蒙东地区融入东北的基础。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力度,进一步融入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圈),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东部盟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要求,通辽市制订了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构筑“六大战略目标”,建设“十五个园区”,达到“五个翻番”,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六大战略目标即把通辽建成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最活跃、质量好、速度快的重要支撑极;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电、风电、光伏互补的绿色能源基地;全国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把通辽主城区建成与沈阳、长春相呼应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十五个园区即重点培育建设15个聚集要素、承载产业的园区,包括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园区、现代蒙药园区、新型煤化工园区,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的煤电铝、煤电硅综合园区,科尔沁区的玉米生物科技园区、肉类加工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开鲁县以玉米、红干椒为主的优质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和装备制造业园区,科左后旗以制造业、医药、铜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奈曼旗的沙产业园区和以化工、镍合金、装备制造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科左中旗以化工、风电设备、汽车配件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库伦旗以制造业、建材、铅锌和荞麦加工、糖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
  五个翻番即三年内实现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五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战略目标明确,协作层次提高,双方愿望迫切,推动措施有力,通辽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良好的合作条件,通辽正逐渐成为蒙东融入东北的桥头堡。
  去年以来,通辽与东三省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不断加强与东北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等七个领域的对接融合。
  产业承接进展顺利。通辽市在明确新型能源、玉米生物、绿色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特色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并确立南部自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北部铝深加工产业及汽车产业配套协作加工基地。
  2010年通辽市承接东北三省产业转移项目(500万元项目)项目45个,到位资金达到34.2亿元。2011年承接东北三省项目111个,到位资金达到6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11年吉林双辽至通辽、金宝屯至查日苏高速公路、大沁他拉至阜新二级公路、开鲁至库伦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通辽至沈阳高速公路已开工,计划2013年建成通车。
  通辽至京沈客车专用连接线项目铁道部已完成预可研审查,大郑线通辽至郑家屯二线及电气化改造、通让线电气化改造正在有序进行。
  由大连沈铁港口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通辽内陆港目前运转正常,2010年共发运集装箱4万标箱,201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万标箱,运出的产品在通辽内陆港装箱,通过铁路运输到营口港下海,运送至全国各地。2012年预计可完成货物吞吐量4.5万标箱。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建设通辽保税物流中心,现已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同意。
  密切与东三省主要城市的关系。去年以来,通辽市已与沈阳市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与长江商学院辽宁校友会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与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沈阳市签定人力资源合作框架协议,与长春市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建立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外宣协作机制。
  目前,通辽正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经过培训每年可向东北地区输送5-10万名合格的劳动力,完善市场化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巩固。通辽市先后与东北三省三个地市州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书。其中与沈阳市结对学校44所,与延边结对学校20所,与大庆市结对学校20所,并开展了多次教研与教学交流活动。
  展望未来,乘着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春风,通辽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高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华能通辽风电寻求“高地突围” 2011-06-20
· 华能通辽风电装机突破百万千瓦 2010-12-27
· 通辽:辽河之畔明珠闪耀 2009-12-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