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专家认为,应多管齐下提振消费。
提升消费率有很大空间
从长期看,相比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稳定和持续。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一般超过60%甚至70%。反观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过度倚重出口和投资,居民消费率不足40%。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提升消费率有很大空间。
这些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我国正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增长潜力仍很巨大。住房和服务性消费步入发展快车道,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将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大装备、科技研发等产生巨大需求。进而言之,扩大消费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
制约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尽管我国服务消费增长的潜力很大,但目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与制造业相比较,家政、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充分,消费者购买这些服务时面临着价格高、购买难的问题,因此,加快这些行业发展步伐,有效缓解供给瓶颈,是解决服务消费不足的重要途径。
对于金融、通讯、旅游等增长较快的行业,服务消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不规范等问题,应加大监管力度,降低消费风险和消费成本,为消费增长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对于教育、医疗、养老、保健等服务领域,则应加快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尽可能减少居民个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负担。
扩大消费不能急功近利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扩大消费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志在长远。从短期形势来看,我国的消费还是基本保持稳定的,因此没有必要大幅度调整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根本途径还是要从改革入手,继续提高两个比重。由于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报酬比重的回升比较明显,但是政府和居民分配关系的调整相对滞后,下一步应该在政府减税、让利于民方面做更多的工作。除了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让利外,还要在增值税税率上加大改革力度,如果能够降低增值税税率,实际上就等于间接降低了我国的商品售价。
注重扩大消费政策的创新性
对于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要保持原有扩大消费政策的连续性,还应更加注重扩大消费政策的创新性,对政策支持的对象进行适当微调。扩大消费的新政策可考虑在免税、退税、贴息等方面进行探索。
扩大消费的刺激政策不能只盯着商品,也应该扩大到服务领域。目前我国的服务消费受到了供给瓶颈的制约,居民生活服务业,比如家政、养老、休闲、文化、健身等服务供给还是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此外,服务产品价格偏高,百姓消费也受到了高价格的抑制。
通过改革建立消费长效机制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提出,扩大消费应更加着眼于通过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大力压缩非法收入及灰色收入空间;二是加快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减少支出预期,提高消费信心;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居民税收负担,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调低税率,适当降低消费品的间接税率和进口环节税收;四是完善消费准入制度,扩大服务业准入。
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认为,改善消费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社会监督,保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消费安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避免交易过程中出现欺诈和欺骗行为等。
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是增强消费信心的重要因素。今后政府要继续逐步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类公用事业的投入,减轻居民的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减轻居民买房压力,释放消费能力。
城市化将从根本上推动消费增长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提出,长期来看,城市化将从根本上推动消费增长。一般来讲,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就会带来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因此,要突破农民城市化这个瓶颈,使农民在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使其有生活保障,才能释放其消费能力。
有很多地方政府都认为把农民工留在城里,基础设施承受不起,医疗教育、电、水、交通这些都难以承担。事实上恰恰说明这些正是中国需要投资的地方,这些投资是有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的。中国有很多领域是需要投资的,不是简单地扩大钢的产能、新能源的产能,而是扎扎实实地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进而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