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农业数据博弈中国不应失语
2012-07-26   作者:白田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近期国际粮价暴涨,吸引资金蜂拥而至,导火索是美国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大豆和玉米产量前景堪忧。在这天气炒作的背后,可以看到一场有关数据和话语权的较量。
  7月初,美国农业部发布新一期农产品供需报告,大幅调低了大豆和玉米单产,下调幅度超出市场此前的预期。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也相继发布数据,称今年夏粮实现增产,全年粮食产量有望“九连丰”甚至“九连增”。
  然而,市场更倾向于利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进行炒作,对于“稳粮价”的数据则有些熟视无睹。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大幅上涨,芝加哥大豆、玉米、小麦价格连创新高,中国大豆和豆粕期价也几度触及涨停板。
  事实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国外有学者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经济决策行为将日益依赖于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而不是基于经验和直觉,“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为什么美国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这不仅与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有关,还在于它建立了一整套足以影响国际粮价的数据体系。登陆美国农业部网站,各种数据情况一目了然,尤其是每月的农产品供需报告,更是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国外大粮商也非常重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一家农产品贸易巨头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研究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贸易人员,每一至两周就要将全球各地的农产品供需情况汇总到“供需状况研究平台”,以提前发现价值和防控风险。
  反观中国,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消费大国,在供需和价格数据方面屡屡失语。这不禁让人想起2004年的大豆危机,美国农业部先调低、后调高大豆产量,造成大豆价格从暴涨到暴跌,中国大豆产业由此蒙受重大损失。
  “数据话语权”的缺失更不利于国内粮食的生产和调控。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2009年底,政府部门认为玉米增产,而市场实际的情况却是减产,不管是加工商、贸易商还是农民,都认为玉米价格应该上涨。有关部门却基于玉米丰收的判断,出台了“临时收储”这样有悖于市场真实情况的调控措施,对玉米涨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毋庸讳言,当前国内有诸多部门监测农产品生产和价格信息,但很多时候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数据的可靠、及时、公开缺乏有效的保障。应该利用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契机,逐步建立起中国的农业数据体系和权威、统一、系统的发声渠道,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数据博弈中占一席之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贵州大力促进保险业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2012-07-16
· A股农业板遇农产品价格飙涨东风 2012-07-16
· 农业银行副行长杨琨辞职 2012-07-14
· 农业科研为争经费跑项目 专家变成“批发商” 2012-07-13
· 城市生态农业之路废厂房改建农场 2012-07-1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