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非烟 岁月有痕
追忆开挖“总干”中的那些人和事
2012-07-18   作者:记者 万栋/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总干渠通水已经近50年了。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当年参加过开挖总干渠的建设者们共同回忆那段岁月时,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难掩激动的心情,当年开挖总干渠的一场一景、一言一行说起来那么真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一把西锹,一副担张,两个箩头,我们就这样上了总干渠工地。”作为当年前旗工程指挥部的副总指挥,今年84岁的李秀岩清楚地记得,那年刚过大年初五,他就和长胜、新安、西小召3个公社的1000多民工上了工地,开始了土方工程施工。“天寒地冻,挖不动土,只好用土炸药先炸,把冻土块背、抬出去,再挖下面的土层。”由于当时雷管炸药等非常紧缺,所以冻土方大多是人工用镐等工具刨挖出来的,许多民工连箩头也不用,几十斤、上百斤的冻土块背着上十几米的堤坝。
  李秀岩回忆说:“当时,最大的困难还是缺粮,人们每天都在半饥饿的状态下干活。晚上睡觉,几十个人挤在简陋的泥棚里,一晚上腿都伸不直。即便面对那样艰苦的条件,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仍很高。”当时,各个公社都成立了“突击队”,开展了比学赶超的劳动竞赛,劳动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李秀岩清楚地记得,当年一般人每天只能完成4个土方,但在塔布大队有一个叫闫红牛的人,一天干了7个土方,被大家一致评为劳动模范。整个施工过程中,像闫红牛一样的典型很多,人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竞赛,真正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对于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艰苦,86岁的丁化银老人印象十分深刻:“渠道土方一般挖到1米深左右便挖出了地下水而变成了泥水方,当时也没有水裤,人只能光腿站在水中作业,特别是在冬、春等寒冷季节,人站在带有冰茬的水中能冰彻骨髓,许多人因此落下了病根。虽然只能吃窝头、睡凉地,但人们还是每天早上天一亮便赶到工地干起了活,天黑得看不见了才收工回家,劳动竞赛时更是昼夜奋战……”
  开挖总排干时,工地两岸居民有3万多,可当时却容纳了15万民工居住。炕上住满了,住到地下,地下住满了,就住羊圈、凉房,可以说,凡能遮雨挡风的地方都用上了。 
  “一对对箩头一锹锹泥,挖大渠的哥有力气;一对对鸳鸯一对对鹅,一对对毛花眼眼望哥哥。”正如这河套爬山调所唱,很多夫妻都是在挖渠时相互留下的好印象。挖渠人赵桂林说,挖总排干那会儿,全村的男女老少全“上阵”,娶媳妇儿,聘闺女,全得“靠边站”。那会儿流行一句话——疏通总排干,再把喜事办。到了次年正月,总排干基本挖通了,就剩下点儿尾留工程,人们才看见了大红喜字。 
  如今年近七旬的五原县天吉泰镇复丰村村民白凤鸣对记者说,他当时在总排干工地上干了20多天,由于每天双腿都被泥水浸的湿漉漉的,导致落下终身的风湿性关节炎,虽然经常疼得睡不好觉,但一想起当年奋战的场面,他就一下子来了精神,感觉无上光荣。
  杭锦后旗原三道桥公社女共青团员陈先先在施工中献出了生命,她的全家表示要“接过先先的扁担,完成先先没有完成的任务”,一家8口人都上了工地。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陈先先所在的大小队在全公社最先完成了任务。
  就这么,在200多公里长的工地上,“铁姑娘队”、“老虎队”、“尖刀连”、“硬骨头队”的火红战旗迎风招展,夫妻同战、祖孙三代同战、全家同战、带病带伤奋战的场面随处可见。
  5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年劳动奋战的场景,李秀岩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时人们干活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各级干部都是带头干,各地群众都是拼命干,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子精神,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总干渠。”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图说临河•城市风貌 2012-07-18
· 临河:黄河“几”字湾顶的塞外沃野 2012-07-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