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后,一盆盆火红的铁水,几把木勺子,几位反穿着羊皮袄的农民将一勺勺温度达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不断向上奋力抛起,泼洒到古城墙上,铁水迸溅出朵朵金花倾泻而下,仿佛燃放的烟花一样绚烂。这一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就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蔚县“打树花”。
这一传流300余年的民俗表演发源于河北省蔚县暖泉镇。史料记载,暖泉镇自古铸造业发达,铁匠们打铁时,受四溅的铁花启发,便将一家一户的废生铁收集起来炼成铁水,扬抛甩溅在城墙上,铁水遇冷迸溅四射,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因此被称为“树花”。逐渐地,这种特殊的传统民俗艺术流传下来,并被称为“打树花”。至今,在暖泉镇北官堡村的古城墙上还有斑斑烙迹,这是暖泉人几百年来“打树花”留下的历史印证。
据说,古时,逢年过节富人们燃放烟花爆竹,而处于生活底层的炼铁技师们只能通过这种在打铁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庆祝节日,这种特别的“烟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打树花”表演时,表演者都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两条腿靠近铁水盆的一条为反穿羊皮,另一条为防火帆布。羊毛遇火只是变焦,不燃烧,可以很好地保护表演者。“如果用铁或其他金属的勺子,勺子很快会被铁水融化或粘连在一起,而且勺子把儿传热快。把用柳木勺子用水浸泡上几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不过一场表演下来,得用十多个木勺子。”“打树花”表演者告诉记者。
据介绍,当一名好的树花艺人,一要胆量,二要力气,三还得有高超的泼洒技艺。勺子拿不稳,铁水可能泼到头顶上、脚面上。技艺娴熟的艺人把一勺勺的铁水向上泼十多米高,能打出形形色色的火花,有条形的、扇形的、散状的、圆形的,火花有大有小,有集有散、向上迸的、向下溅的,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众星捧月,有的像满天星斗……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打树花”这项艺术已开始走出暖泉镇,走向了城市和电视荧屏。“将来我们还要将这门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展现给全世界,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树花’的魅力。”“打树花”传承人自豪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