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胶囊药物"须倒追责
2012-04-16   作者:陈向阳  来源:东方网
 
【字号

    “健康时,我们的吃喝不安全。生病了,我们的药物也不安全。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当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13种药用铬超标胶囊药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业明胶之新闻后,众市民震惊之中,纷纷摇头叹息之。
  是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胶囊药物问题”的下文是什么?因为对于消费者患者来说,确实不知道这个那个胶囊药物究竟哪个是安全的。而按以往的惯例,央视曝光地某一问题曝光后的下文大致有几种情况。
  第一个下文就是国家卫生部或者药监部门立即发声音,责成有关方面进行调查、核实。这是最积极主动的了。但调查的下文也有几种。一是“情况属实”,对当事人严肃查处;二是部分属实,责成相关厂家(经营者)予以整改。
  第二个下文是专家出来说话。兹事体大,专家站出来说话是自然的了。何况现在的专家多不甘寂寞,他们会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用一条条的研究数据证明之,或用一套套理论解读之。
  第三个下文是有关企业公关。对于央视这样的媒体之曝光,当事的企业自然会高度重视,毕竟是点名批评了。但这不要紧。不妨看一看公布的“胶囊药物”,其技术术语多少让普通病人看得懂?何况即使这个药品“名声”难听了,停止生产,换个批号不就照样可以赚钱?
  上述的“下文”,无论哪一种,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会那么感兴趣的。因为“问题胶囊药物”已经吃到肚里去了。老百姓需要的下文是如何坚决杜绝`类似的“问题胶囊药物”?
  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像这样地用工业皮革“下料”开始到制作成胶囊药物,且对人体健康有害有毒的“药”最后送到病人口中,这中间的一个个生产经营环节都是公开进行的。即使是药店营业员销售,或者是医生开出这种“问题胶囊药物”,也是追查不到的他们中任何人有什么责任的。但这个货是谁进的?在医院的药店房里,在药店里,有没有人去检查过,那怕是抽查一下;再继续看,这些个“皮革”加工厂,这些个半成品工厂,再到药厂,从浙江到吉林,再从东北到全国各地,这一路走过来,这一路的挂着一个个牌子的相关部门是不是知道?
  其实,当“问题胶囊药物”曝光后,众多的人们在痛恨这些个不法经营(制造)者之际,更多的是想到了我们的监管部门之责任。这种坑害公众生命健康而谋取不当利益的食品药物事件,还少吗?为什么会曝光、处理、再发生?因为我们没有堵住问题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监管。“问题胶囊药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监管的不力。这是一个“链”。而恰恰我们的“监管链”的责任体系是不完善和不严密的,在众多“链”接点上,都可以找出不负责任的毛病。
  这些年,国家为了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在相关监管机构和人员的增配上,在经费的投放上不断提高了力度。但是,一些地方这方面的人多了,部门多了,钱多了,可“问题”却也多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有互相“踢皮球”?是不是只管事后查处,不问事先监督?甚至是不是有充当“保护伞”,或者“权钱交易”的腐败?假如这些问题都被“否认”,那么又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像“问题胶囊药物”这样的伤天害理之事?
  我们缺少的正是责任的倒查机制。“问题胶囊药物”须倒追责。查到谁就处理谁。不仅要严肃处理直接“做”的人,而且还要那些个挂着监管牌子炒负责任的人。唯有这样倒查下去,才能有效果防范利令智昏的恶毒行为“经常发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