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借“创新生态系统”追赶中国
2012-03-27   作者:记者 毛晓晓/新德里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今年两次公开表示,印度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正在下降,已经落在中国后面。自2005年当选总理以来,辛格几乎每年都强调要增加科研投入,改变现有科研机构过于官僚化的状况。近期,辛格又提出建立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以打破原来科研与市场脱节的局面,增进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辛格今年1月在印度年度科学大会上说,将在2012—2017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将科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目前的0.9%提高到2%。早在2000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就表示,要在五年内把科研投入提高到GDP的2%。
  印度国立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所科学家卡班达自1980年开始从事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政策研究。他说,中国的科学论文从1990年的6509篇增长到2007年的9.48万篇,增长了近15倍,而同期印度的论文产出仅从1.01万篇增加到三万篇。印度在专利数量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中国。他认为,印度需要在科研开支和政策项目方面更加主动,而不是陷入对中国的“恐惧精神疾病”。
  印度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因中国“赶超”而感到焦虑的同时,也对自身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进行反思,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举措以期扭转不利局面。
  一是呼吁改变官僚体制,增强科研主动性。有分析认为,印度官僚主义严重,政府效率排名低下,即使研发预算增加,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受到阻碍。印度生物科技部秘书、疫苗专家基尚·班说,“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资金投入增加将是无用的”。
  印度国家科学院主席维贾扬2010年发表远景报告时说,印度科学发展有四个关键问题:官僚化、等级制度、缺乏自主性、科学家缺乏各层次的广泛参与。虽然印度经济自由化已有20年,印度科学机构“仍然没有改革”,深受官僚控制和科学自主性丧失等问题困扰。
  二是反思教育体制弊端,着眼教学与科研结合。据印度科技部公布的数据,印度每100万人中有研发人员110人,低于巴西的324人、阿根廷的715人、埃及的493人和中国的633人,而指标最高的芬兰为7431人,美国为4526人。这个指标显示,印度严重缺乏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和体制。
  印度1942年设立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作为印度独立后政府发展和科研管理的核心机构,其主席职位由总理兼任。曾在2006年至2008年任CSIR联合秘书的尼基莱什·贡说,印度人才结构“头重脚轻”,多数CSIR实验室缺乏青年研究员。
  美国《科学》期刊今年2月刊登了关于印度科技发展的专题系列文章,其中《印度崛起》一文中提到,印度的科技教育是其科技发展的一大挑战。文章说,根据西方的标准,印度缺少培养关键研究员群体的机构院校,全印度生物领域的研究人员甚至比波士顿还少,其他科目也有类似问题。
  印度大学的本科教学与科研脱节,这与印度独立后采用苏联式的学术体制有关。直到10年前,印度科学界才意识到,需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科研人才。
  三是通过扩建机构和设立奖金留住人才。印度的科研人员聘用机制也存在问题,论资排辈现象普遍,新人晋升机会有限,没有采用绩效激励机制。不少高级毕业生涌向入门薪酬较高的信息技术行业,科研人才倾向于到海外深造,这使印度研究室缺乏有创造力的青年研究员。
  为解决这个问题,印度政府过去五年建设大量新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这被视为是194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教育研究机构扩展。但批评者认为,这些机构缺乏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支撑,导致师资力量分布更加不均衡。
  印度政府部门最近推出资助青年科学人才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入五亿美元,对高中优秀生给予125美元的补助,明年年底接受这一资助的学生有望达到100万人。印度生物科技部正与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创立为期五年、数额达1.4亿美元的奖学金计划,用以资助375名青年研究员。生物科技部官员艾亚尔说,“现在我们也有能力改善环境,让博士后留下来”。
  四是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强化科学与产业对接。尼基莱什·贾认为,CSIR在指导产业研究、培养研发人才和促进工业发展方面做得不够,除资金问题外,与产业脱节也是重要原因。
  印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技术应用比率只有5%至10%,而中国约为50%,美国是80%。尼基莱什·贾说,近年来CSIR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有所弱化,因为CSIR的37个实验室和分支中心或是在进行重复研究,或是进行与产业不直接衔接的基础研究。
  尼基莱什·贾认为,印度政府补贴占科研投入的比例高达77%,致使科研重点由政府主导,研发的需求和重点“仍由几个资深科学家决定”。尼基莱什·贾说:“印度的科研状况多年来没有改变。德国1948年设立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与CSIR的功能和预算类似,却培养出了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CSIR没有培养出一位。” 
  卡班达认为,资金投入应在合适的领域产生成效。印度的优势在生物技术、化学、制药、民用核能、信息技术和商业管理等领域,但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创新和增值产品中面临问题。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和印度理工学院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缺乏助推力。
  辛格表示,印度需要建立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即科学组织、产业界和各个机构为创新观念提供启动资金,管理者要订立严格标准。他说:“必须向创新者发出挑战,以产生社会所需要的解决方案,而且必须培育和迅速转化有潜力的创新解决方案。”制定五年规划的计划委员会2009年设立了一个创新专家组,目的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印度经济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创新“生态系统”催生国际金融中心 2008-05-20
· 公报显示:杭州湾生态系统连续4年"不健康" 2008-04-10
· 物种大灭绝改变海洋生态系统 2006-12-04
· 物种大灭绝彻底改变海洋生态系统 2006-12-04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总价值10万亿元 2010-05-2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