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一池水”改变了一个县
2012-03-21   作者:记者 陈晓东/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密云水库成为大批水鸟的栖息地。

    祝自宽父女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前。

    77岁的祝自宽穿着黑色的老棉袄棉裤,两手不时习惯性地拢入袖口,一幅典型的北方农村老汉的形象。作为一位密云水库库区的原住民,老人的出生地早已沉入了库底,如今他和女儿在荞麦峪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
  50多年来,老人亲历了水库的修建,见证了密云的发展,也不断尝试着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水库建成那会儿,我搞网箱养鱼,七八个网箱,一年下来每个网箱至少也有个八九千元的收入。”2002年,为了保护水源,网箱养鱼不得不撤了。“对我来说,那个损失可真是不小啊。不过,为了让北京人喝上一口净水,就得舍小家顾大家啊!”

  为了建好水库,“响应国家号召”成了密云人民的不二选择

  祝自宽是密云水库建设中七万移民的一个缩影。为了修建密云水库,密云先后三次大移民,跨越了半个世纪,近7万父老乡亲离开故土,65个村庄搬迁,24万亩良田被淹。
  位于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脚下的密云,尽管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但境内自古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县的10%,有“北京山水大观”之称,最多时曾有14条大小河流贯穿境内,而尤以潮白河水势最盛。50年多前的密云水库所在地,是潮白河的冲积平原,有名的鱼米之乡,燕落盆地,被称为“密云的乌克兰”。
  然而,潮白河却是桀骜不驯的,作为北京地区的第二条大河,它是一条经常淤、决、徙的河流。从1368年后的500多年间,潮白河共发生大小水灾380多起,其中5次进北京,8次淹天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潮白河发水8次,淹地1100多万亩。
  “我家就住在潮白河边上,当时有12亩地,种了些谷子、棒子、红薯,平日生活倒也无忧。但是就怕一遇水患,庄稼绝收,忍饥挨饿是难免的。”1957年年初,当祝自宽和同乡们接到村里的通知,得知潮白河要修水库时,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接下来则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移民失地之后,生活如何继续?
  尽管重土难迁,心中惴惴不安,但“响应国家号召”却是那个时代密云人民的不二选择。他们或投亲靠友,或借住非库区村民家中,或自建临时住房,度过了近四年最艰苦的日子。
  1960年9月,密云水库正式落成。第二年,政府开始为移民建房了,祝自宽一家搬进了5间大瓦房,从此一住至今。而有些移民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永远离开了几代人世居的故土。搬迁到通州区的移民张淑珍如今已是年逾古稀,每年她都要让儿子带她回密云看水库,看着烟波浩淼的水面,她会深情地说:“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根。”
  “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这是陈毅元帅为密云水库抒写的诗篇。水库建成后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没有了水患,农民们开始用水库水进行灌溉,一年也可以种两季庄稼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这样写道:正是由于密云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密云水库才在短短的两年内建成,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围绕潮白河两岸几千年的水害,使其下游600多万亩良田免遭水灾,400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新辟河滩荒地100万亩。
  密云水库则以“山灵水秀、景象万千”成为京东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借助水库的旅游潜力,政府开发了以水库游为主体的坝上旅游,建设了当时华北最大的游乐场——密云国际旅游场;在水库里撒鱼苗,号召农民到水库里打鱼,继而鼓励大家搞网箱养鱼。祝自宽和侄子再次响应号召,率先在水库边上搞起了网箱养鱼,还办起了以“水库鱼”为招牌的小饭馆,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日子也是越过越有滋味。水库真的成了一个宝库。
  不过,到了1985年,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年的7月,密云水库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饮用水源地,水库水成了首都人民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水”,北京市民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保水”成了密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为了保护这一池净水,密云停止了对水库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库坝上的商业、餐饮、娱乐等设施被全部拆除,游乐场关门了,网箱养鱼被叫停了。
  祝自宽的女儿祝桂兰说:“我们的鱼苗刚投下不久啊,就这样撤了,实在心有不甘。但为保证首都人民吃上放心水,我们别无选择。”流着眼泪,她和父亲默默收拾起曾寄托着他们无限希望的一个个网箱。

  为了保护生命之源,密云付出了发展缓慢的代价

  “有水库,难致富。”——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密云的一句流行语。为了保证首都的“生命之源”,密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承受了经济发展陷入低谷的沉重代价。
  密云山地丘陵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1.6%,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县仅有林地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98%。水库建成后,密云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风沙源治理、绿化荒山、爆破造林,使林木覆盖率达到了64.3%,水库水源涵养区林木覆盖率更是高达72.3%。
  为了实现对水源水质的零污染,密云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三治五化”(“三治”即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脏乱;五化是指村庄实现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大力发展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生物技术,用放飞赤眼蜂、灰喜鹊防治虫害,22万亩粮田不用农药……现在17个镇全部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密云也成为了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和我国北方唯一的生态文明试点地区。 
  多年卓有成效的水源保护,形成了密云优美的自然环境,库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市区40倍,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密云水库也成为北京唯一无污染的饮用水源,水体质量达到可直接饮用的二级标准。
  密云的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可是经济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裹足不前。“认真治好七亩山,科学种好一亩田,一人一头猪,一户一张蚕,果木药杂大发展,长城脚下赛江南……”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流行在密云的一首歌曲,当时的县领导班子将密云归纳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七亩山一亩田”,并将发展思路编成了歌曲,在全县广为传唱。进入80年代后,密云又以水库为龙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乡镇企业。
  然而随着密云水库功能发生转变,特别是80年代中期,由灌溉用水转变为城市用水,而且随着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水的任务也就更重了,密云版图的2/3都成了水源保护区。1985年,北京市公布《两库一渠保护条例》,规定密云水库流域禁止上水利工程以外的任何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50多家企业被关闭,80多个在建项目被停办。投资700多万元的陡岭子铁矿,刚刚建成,正要点火生产,也因此而中止。水库旅游业不能发展了,乡镇企业也关停了,密云的经济重新又回到了原点。
  “说实话,受环境制约,密云的发展路径的确比别的地方要窄。”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芳说,“比如,我们密云其实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高达11亿吨。但为了保水,严格限制开采。”徐芳回忆说,当年有一个很大的LED投资项目,原本准备放在密云,但考虑到可能对环境有些影响,最后落户其他区县。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无奈、不解、焦虑、迷惘混杂在一起,乃至当地一些人把水库当做发展的包袱。如何在优良环境下谋发展,怎样在这个基础上使百姓致富,实现“保水”与“致富”的统一,成了摆在密云历届政府面前的难题。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发展是不行的——农民要致富,劳动力要就业,建设要资金,这些都是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密云的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为了实现生态富民,密云开始了新的跨越

  在密云县委县政府的大楼前,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六个大字“绿山 净水 富民”,这是在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完密云水库后,为密云写下的题词。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密云,提出了“切实保护好这一库生命之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密云的发展之路从此变得清晰而明确。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在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新的功能定位下,密云厘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我们要尽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水是第一责任,生态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富民,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在此基础之上,密云提出了建设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
  密云县县长王海臣说,在具体发展路径上,就是要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把三个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密云城郊蔡家洼村,绿树成荫,果香扑鼻。许多游客乘着大巴车来到这里,学做豆腐、品尝豆制品、观看传统面点制作……十余种体验让游客大饱眼福和口福。“这里原来都是荒山,现在正在建一个百果长廊。我们已经栽下了两万多棵果树,海棠、苹果、樱桃……”蔡家洼村党委书记王大林说,“等百果长廊建好了,蔡家洼村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到时我们要推出‘蔡家洼一日游’,吸引首都市民来采摘、休闲、拍婚纱照。”
  庄头峪村位于密云水库南岸,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红香酥梨,现在已经成为京郊最大的有机红香酥梨种植基地。“过去,我们种玉米、杂粮,一户的年收入不过一两千元。如今发展生态农业,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收入也增加了,收入最低的户一年也能赚个一两万元。”果农赵永前兴奋地说。
  巨各庄已经是密云颇有名气的葡萄酒小镇,国际四大酒庄之一张裕爱斐堡就坐落在该镇。除张裕爱斐堡,一批新兴酒庄也加速向巨各庄镇聚集,生态红酒科技园、波尔多酒庄、玉川红酒庄园、北京都市奥林酒庄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巨各庄,未来数年,这里将出现一条15公里长的“酒乡之路”。红酒文化休闲产业带带动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目前,巨各庄镇有鲜食葡萄1000亩,酿酒葡萄2000亩,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从建设生态精品卫星城到创建国家生态县,再到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密云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绿色养殖、特色林果、无公害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生态农业不仅改变了密云的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也让密云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密云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大型企业的目光,不过它们带来的项目却必须面对严格的准入机制。“密云经济开发区的引资方向是聚集一批规模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端数据服务、电子商务总部、汽车电子制造和云计算中心等绿色、无污染的新兴企业。”密云县长王海臣介绍说,他上任不久即接触了五六个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但由于不符合密云产业发展定位,这些项目被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我们要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与生态共赢的绿色发展。”汪先永坚定地表示。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一大批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投资项目陆续入驻密云。2009年北汽福田落户密云经济开发区,对密云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今总投资36亿元,年产20万辆汽车,可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18亿元的福田汽车北京多功能汽车厂已经投产。紧随其后,投资30亿元的北新建材“绿色建材与住宅产业生态工业基地”落户密云,即将投产;港中旅在密云建设北方最大的房车营地,投资超过100亿元,现已开门迎客……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密云实现经济总量跃升、发展提速积蓄了强劲动力,密云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已成为“国际最佳休闲宜居名县”、“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的密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举保水旗,吃环境饭”,让密云人民尝到了甜头。
  对于祝自宽而言,尽管还不时怀念水库养鱼时的荣光,但眼下的生态民俗游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府把我们手里很少的土地集中起来,种上核桃等各种果树,准备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业。有了这片青山碧水,城里的人都愿意来,我们的日子自然会越过越好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北京密云县代表领奖 2011-11-23
· 京港洽谈会北京密云揽得280亿元大单
2011-10-24
· 密云建狩猎场是追求带血的GDP 2010-12-18
· 北京密云打造国际休闲度假区 2010-12-03
· 北京农商行代发500万元的密云旅游暖心券 2009-04-0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