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织海外公民“安全网”亟需加强企业责任
2012-03-14   作者:记者 张冬冬 田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国外派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和微观管理,保障他们的安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徐振寰说。
    6名中国工人在刚果(布)发生的爆炸中遇难的消息,以及近年来海外中国公民接连遭袭的现实,引发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与委员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企业的足迹渐渐遍及全球,人员分布的幅度和密度也空前加大,遭遇人身安全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1.8万家,员工人数超过120万。2011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另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工人海外被绑架的事件就有10多起。
    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海外公民权利开出药方,为难题求解:从“政府成立专门保障海外公民安全的部门”,到“建立境外中国人和海外华侨联络体系”;从“加强海外公民自我安全教育”,到“推动领事保护专门立法”。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护海外公民安全。针对中国人海外安全隐患增多的现象,中国外交部于2004年7月1日设立涉外安全事务司,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2007年8月23日,外交部专设领事保护中心,处理海外公民及机构的安全事务。与此同时,外交部领事司的出国提醒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具体,自2000年至今,中国外交部已三度颁发《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
    毋庸置疑,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政府应有积极的作为,但不容忽略的是,企业应担纲更为具体的责任。
    目前,不少中国公司或企业在世界上很多动荡地区都已开展业务。正如观察人士所指,“很多绑架事件并非针对中国,之所以中国人被劫持多,是因为中国‘走出去’选择了这些高风险地区,小概率事件就成为真实发生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认为,缺乏足够安全投入以及充分的安全保障,已成为一些中资企业走向海外时的“软肋”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吕凤鼎指出,在“走出去”方面,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对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法制法律、规章,要有了解,要有很好的投资或合作伙伴。
    “要建立劳务派遣的风险评估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员工自身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羡崇建议,鼓励劳务派遣企业更多瞄准海外高端市场,苦练内功,提高水平,向政治经济稳定的市场进军。既可保障员工安全利益,又可获得经济优势,一举两得。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问题是中国融入全球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矛盾。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快速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海外公民安全事件更易集中凸显。因此,中国海外企业更应以谨慎的行动、文明的行为,而不是以生命与血的代价换来财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毒苹果”警示企业责任空心化 2011-02-18
· 戴尔发布更多在线企业责任信息 2009-09-24
· 承担企业责任不妨从降价做起 2009-09-22
· 困难面前的企业责任 2008-12-01
· “限塑令”和企业责任 2008-06-1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