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重民生与促发展”系列时评之一
2012-03-05   作者:本报编辑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今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隆重开幕。两天前,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已经召开。我们衷心祝愿今年两会圆满成功。
  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前,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形势犹如眼下的季节,春意萌动,但依然春寒料峭。
  复杂的经济变局,期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那么,突破的动力和方向何在?
  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正是从“自力更生”,转向打开国门、开发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依靠“有形之手”配置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无形之手”配置资源;从“一大二公”的单一所有制,转向“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抓革命,促生产”,转向通过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一言以蔽之,正是坚持了一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经济”之路,中国经济方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人民才得以走上梦寐以求的小康之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遭遇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们过多地依靠投资这驾马车,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致使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动力失去平衡;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我们过度地开发和依赖外部市场,又造成内需与外需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这一矛盾愈加凸显;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我们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及外延式扩张,导致创新不足,能源、资源、环境面临空前的压力……有鉴于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现实的抉择昭示人们,改善和保障民生,正成为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突破口。
  本届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浓墨重彩,成效卓著,被誉为民生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合计38108亿元,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合计29342亿元。也就是说,目前公共财政支出的大约三分之二花在了改善民生上。
  然而,民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是浅显直白的,又是复杂深刻的。它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也包括文化、健康和安全,还包括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伸张和维护。在它的背后,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趋势。
  正因如此,改善民生任重道远。既要继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又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既要大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要继续补偿在住房、教育、社保和医疗等方面的“欠账”。而在当前,要把改善民生、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加速和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迫在眉睫。比如,当前楼市调控进入敏感期,让住房回归基本属性的调控方向不可动摇,但如果不改革财税体制、让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谁能保证“土地财政”不会卷土重来、调控成果不会前功尽弃?再如就业、社保、物价、股市、垄断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也何不面临着一道道亟待破解的改革课题?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因此,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经济”,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更需要突破利益藩篱的决心和勇气。
  两会开始了。我们希望“庙堂之上”和“江湖之远”同声共振,热烈讨论民生问题,并形成具体的改革措施,让民生和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良性互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微民生工程” 暖民心 2012-03-02
· 空气质量事关民生幸福 2012-03-01
· 发改委五方面稳物价保民生 2012-02-29
· 发改委今年将重点在五方面进一步稳物价保民生 2012-02-28
· 民生银行“咋舌”暴利探秘 2012-02-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