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市民 几多受益?
2012-02-02   作者:  来源:央视网
 
  解说:中央一号文件亮相,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农民市民究竟该怎样从中受益?《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史小诺):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继去年的农业水利改革之后,刚公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这是连续第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突出位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究竟会给中国的农业、农村和相关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战略还会有哪些难点和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落实和解决?
  今天的评论员是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和财经频道评论员马光远。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解说:龙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9年聚焦三农,重点关注农业科技。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育区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
  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因为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里边,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是最低的,是过低,这次提出要与他们的平均水平相衔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极大地激励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解说:我国农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一些进口种子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国内高端种子市场的50%以上,例如在蔬菜种子中,甜菜种子90%来自国外,向日葵种子60%来自国外,而美国有一种叫先玉335的玉米种子,在吉林甚至已经占到八成以上份额。
  刘石(原美国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区总裁):那么在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它的整体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那么这一个确实是对我们国家的目前的整个的种业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
  解说: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普遍滞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03年以来,有60%左右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
  韩长赋(农业部部长):健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解说: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主持人:在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首先想请问一下张老师,您所关注的点在哪几方面?在这里首先给我们梳理一下。
  张晓山(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首先我想,我注意到就是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实际上现在讲到就是说,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也就说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中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另外一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的新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到现在的话,我们粮食增产,8年的连续增产,我们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是我们的资源,包括我们的水资源,包括我们耕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加大,然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个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怎么继续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势头,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科技,就加强农业科技,科技创新是一个根本点,是根本出路。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注意到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说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的科技创新,就两种科技创新,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的话,强调农业科技推广、推广体系,尤其解决农业科技推广费和一公里的问题,激增农业科研推广的这个工艺性的问题,这是第二。
  第三点就是夯实农业发展的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上一号文件强调了农田水利,同时这块我注意到,就是说继续加强就是说农业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这是第三。
  第四个方面就是说,农业科研的科技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这个强调了,这个职业农民和适用人才,就在谁来从事现代农业,谁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新的增长力,随着这个主体,强调了这个现代农民,这是第四。
  第五个的话,强调了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就说最终使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做到生产者能够得到合理的价格,然后消费者能够得到质量保证的安全的农产品,这个流通体制改革,我觉得这是几个方面,我注意到的一号文件的亮点。
  主持人: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重点关注农业科技,但是我们说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已经摆上了桌面,但是它和我们田间地头的农民百姓、农民朋友怎么样结合起来?怎样真的把这个农业科技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这个劳作当中,这个中间会不会还是有一些门槛,或者是有一些需要做的跨越?
  马光远(财经频道评论员):其实这个农业科技的最关键的关键,是农民怎么样把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里边去。
  主持人:对。
  马光远:所以最终的主体就是农民,我们说你必须有好的农业科技的成果,当然我们现在原创性的成果,关键性的成果不是很多。
  第二点,你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推广技术,也就是说,有一个技术的这种传导体系,就是我们讲的推广体系送到农民这。
  第三个,能够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去掌握这门技术的农民。所以最终的科技要转化成成果,关键的主体还是农民。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真正的到国际领先的前沿性的原创性的这种农业科技成果不是很多。那么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很多从事种地的农民,本身那么有很多因为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到城里边去务工,在真正把农民培养成农业科技的主体方面提出了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把好的技术,让好的人才来掌握呢,那么你必须增加现代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说没有一个职业农民,没有一个几年培养的这种专业的从事农业的人才的话,我们想要搞现代农业,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门槛的关键,最重要的仍然是有能力,有知识,有文化,并且有意愿来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来掌握这门技术。
  所以从这个来讲得话,我觉得一号文件里面,除了强调科技成果的本身,除了强调推广体系以外,特别提出我们要通过政策来鼓励、来引导、来培育一大群体的这么一个职业农民、专业农民。
  主持人:所以提出来,目前这个农业人才,它的总量是不足的,需要培训。那么就这样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话题,我们来看一下网友会有怎样的评论,这位朋友他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点很准确,特别是关于加强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在农村由于大量掌握种田科技的青壮年都是在城市务工,农村人才队伍流失、农业发展物质基础不实的问题非常突出。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才队伍流失,才能确保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也是提到这个人才问题。
  第二位朋友他说“我最关心的是农业种子的孕育和技术发展,种子孕育着农业和粮食的希望,没有良好的种子,我们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要加大对优良种子的孕育和技术突破,不能依靠国外的种子,只有自己把握好种子的核心技术,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那对于目前国内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流通的环节,到底有哪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通过一个片子来进行梳理。
  解说:黄瓜7、8块钱一斤,芸豆10块钱一斤,提起春节后沈阳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大伙心里就一个字“涨”。
  商户:价格其实挺贵的,到节前都已经涨价,挺多货都涨了一两块钱。 
  解说: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几乎是全线上扬,除了天气寒冷、蔬菜的存储成本增加之外,造成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菜量供应不上。
  除节日因素之外,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些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第2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这事关中国农业长远发展。
  这两年农产品价格坐上过山车的新闻已经不再新鲜,在农产品价格飞涨的同时,也不时曝露出农产品滞销难题。价高伤民、价贱伤农,涨涨跌跌之间,揉碎着市民和农民的心。
  其实,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通畅,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化的贴近产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体系。
  张来武(科技部副部长):我们过去指挥农业生产的政府和市场的衔接,中间有一些问题,因为看到这个东西需要,政府就号召农民去种,其实种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市场在变化,那么这个时候,政府它是不可能及时掌握这种市场变化的,所以农民有时候种的越来越多,就卖不掉了,更重要的把社会化的,贴近市场的,贴近产业的这种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把中国的真正的服务能力做起来,使得我们的现代农业服务,像城市一样,他能得到整个的这种金融信息、科技、综合性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系才是真的有生命力。
  解说: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主持人:其实在去年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关于物流方面的节目,比如说我们会说到农民如果是增收了,他好像丰产了,也没有,收入也没有提高,那歉收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这次专门把这个农产品的流通网络这一块,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关于这一块,加强这个网络的建设,对于我们今后农民的增收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
  张晓山:应该说,这个农产品流通网络,是从田头到餐桌,整个一条链条的全链条,全的产业链,而且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
  从生产者来讲,他首先一定要考虑就说我能够生产出什么东西,能生产多少,我能够得到什么样合理的价格,最后能够使我得到合理的利润,也就说使我的产品实现从产品到商品这样的一个惊险的跳跃,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应该说我们这些年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是多了砍,少了赶,对不对,然后我们很多情况下,农产品价格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的时候让农民血本无归。
  所以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就说整个流通体系我们光靠单家独户这个小农户是不能够来跟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也就说我们整个流通要整个包括农户,包括企业,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都能够在整合一起的平台,给农民提供比较完整的准确的信息来指导农民,让农民能够有意识的来进行生产,而且使农民的本身的话,能够提高他们的联合的这种生产能力,然后这样的话能够和销售、能够和需求更有效地对接,这样的话能运平整个价格的波动,所以从农民这块,生产者是这样。
  从消费者来讲,我们这几年也看到,三聚氰胺、毒牛奶等等,消费者关心的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保证我们吃的东西是安全的,是无毒的,是有益于健康的,怎么保证这绿色的有机的确实是绿色有机的。
  所以这块消费者也需要就是说我整个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我能够有一个有效的监控,然后我对产品出了问题,能力回溯,知道这个产品是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到底什么情况。
  所以这样的话,整个流通体系,我认为是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加销整个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整合,这样的话,使我们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的相关主体,都能够有一个有效的对接。所以为什么就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流通体系的建设,同时保证农产品的有效结合的供给,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对,农产品的流通网络看来是非常重要,光远的观察。
  马光远:对,我同意刚才张老师的看法,就说我们这么多年,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中央一号文件,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农业领域薄弱环节非常多。
  你比如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两个第一个是农业科技,第二个是流通环节,这两个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农业领域也属于两个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那么我们看到说,农业8年增,8年都在增产,但是这几年我们一旦价格出问题的话,物价出问题,一旦出现通胀的话,最不稳定的价格,恰好是农产品,恰好是食品价格。
  这个说明要么我们的整个流通费用非常高,我们的物流费用非常高,去年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物流的节目,我们看到有很多极端的案例,两毛钱的菜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以后,最后翻了十倍、二十倍,但是农民自己没有增收,农民就是卖出去两毛钱,但是市民又吃不起菜,变成了10倍、20倍的这么一个价格。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呢,就是这么多年我们对整个农产品的这种流通环节体系的建设,我们重视不够,我们投入不够。
  你比如说现在我们去买菜,有很多菜市场全是盈利性的,这个盈利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你要在那个菜市场里边摆一个摊的话,你要给人家交的摊位费非常高,那么我们这么多年事实上公益性的,这种公共性的市场非常少,那么再加上我们看到,去年我们还关注到一些高速费,包括农产品的等等的这种周转费用非常高。
  所以我们发现,大蒜为什么能够炒起来,别的一些农产品为什么能够炒起来,是因为我们整个的这种主流的供销体系出了问题,没有这个体系的话,主流的体系一旦出问题,那么别人就会看到牟利的一个机会,看到这个牟利机会以后,那么整个价格就会像刚才张老师讲的,就会像过山车一样。
  所以我觉得最终我们农业增产要靠科技,但是农民增收要靠一个完整的真正完善的一个流通体系。
  主持人:未来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我们还将会面临哪些现状,面临哪些具体的难题,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进行解决?稍后回来继续评论。
  解说: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战略,如何才能保证一号文件落到实处?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关注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如何更好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怎样更好的培训和培养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解决三农问题,以前的困难还会有哪些?接下来通过一个片子来听一下专家的说法。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农业科技创新这么多年来,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把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把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能够转换为对农业生产起很大作用的这样一种实际成果,这个过去一直没有解决好。
  那么第二个难点,因为过去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乡镇的推广站,基本上都垮掉了,那么现在这个一号文件,想把我们整个县乡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起来,我也有一种担心,过去之所以这些农业推广体系因为断了之后,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市场中没法给农民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现在是提出的这种财政来养活这些人,问题是怎么让这些人,切实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我觉得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一套考核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要增加农民的这样一种声音。
  李国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一个方面就要加大科技投入,主要的当然是财政投入,引导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当中,增加一部分投入,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激励金融部门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性企业的投入。
  另一个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把科研、教学、企业、农民应用整合起来,希望能够把我们的一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主体。
  我们还注重了新型农民的培育,以及他们能够掌握新的科技,甚至能够具有创新能力,他们面对生产当中难题的时候,通过培训他们自身可能能解决,或者说,他们可以主动的能够找到相应的科研部门,通过咨询来解决生产当中实际问题,同时也加大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掌握比较先进的科技水平。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个“强农惠农富农”的战略非常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难点,我们需要进行解决?
  张晓山:应该说,这些年的话,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其实很好,我刚才讲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在这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看到,我们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还是非常薄弱的,应该说,农业农村发展还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我觉得以前的几个一号文件的判断还是没有过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生产力,涉及到生产关系,涉及到经济基础,也涉及到上层建筑,同时的话,解决农业的问题,一个方面就是说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要相应地有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配合。
  本身的话,因为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但另外一个要提高投入效果,提高投入效果,我们很大的问题,我们体制机制不顺,然后存在着很多投入的资金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话,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另外一个就是很多农业上的问题,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和农业相关的宏观的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就说如果说最终解决三农问题,要依靠我们宏观的深化改革,加强促进发展。
  比如说我们要提出农民的培训问题,培训农业科技的使用人才,培育职业农民等等,但这方面的话,我们实际上有很多的投入,比如说,我们农业部有投入,对不对,我们的政府部有投入,我们的团中央有投入,然后我们妇联有投入,所有这些投入,都是通过特别努力的培训,但都是通过垂直体系下来,很多钱都用了一个事,但是往往这些垂直体下来之后,这些钱的话,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考核,这样的话,实际上很多钱最终用的并不是很有效。
  另外关于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网络的建设,我们供销社有流通网络建设,我们商务部有流通网络建设,我们农业部和其他的发改委等等都有这方面的建设,但是都是通过垂直体系,这样的话,把钱往下弄。
  所以这块的话,应该说,怎么样更好的有效地整合资源,更好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我们一方面在农业加大投入的同时,更注重农业投入的效率,我觉得这很重要。
  主持人:它是一整盘棋概念。
  张晓山:一整盘棋,所以农业的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整个我们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主持人:我们简单回溯一下,在过往的几年当中,中央一号文件下来以后,我们这个落实情况怎么样呢?简单的就是。
  张晓山:应该说,每个一号文件下来之后,都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我们讲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个人要坦率的说,一个还是存在着就是说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使得我们一些投入不能够真的有效地发挥作用。
  另外一个的话,在我们中央的政策在往下传导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它本身的利益驱动,也会使这些政策扭曲变形。
  所以这些情况,应该说,我们整个怎么样在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然后通过深化我们体制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科技创新有更好的有更深厚的底蕴,有更好的平台,然后使我们整个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的话,有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主持人:刚才张老师讲了一个整体运作的概念,光远的观察呢?
  马光远:我们看到去年2011年的时候,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的投入,超过了一万亿,这个在八万亿的财政里边,超过1万亿,应该说,数量总体是可观的。但是如果回到农业科技本身的投入来看的话,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我们投入到三农问题上的钱,究竟有多少用到科技方面去,用到科研方面去,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看到就是说,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本身并不多,另一方面,转化率又很低,比如说去年,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有3000多项,但是转化率只有40%,这个在国际上是非常低的,那么转化率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很多的科研成果本身,根本是用不上的,就是跟农业生产本身是两张皮,比如说,有些科研成果,纯粹是为了报课题,纯粹是为了拿经费,而不是说用于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
  所以这一次,在一号文件里边,特别强调产业导向,也就是说,你研究的这个东西,必须要用,学以致用,那么要学以致用的话,我想如果说,把科技的主体,科研的主体,主要放在科研院校,主要放在事业单位,而不是说转化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农民为主体的话,我想这两张皮的现象还会存在。
  主持人:那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这个主题上来,现在目前最迫切的步骤,第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马光远:我想要鼓励大量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技里边去,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激励机制,如果我们真的搞出原创性的前沿性的国际领先的一些科研成果的话,我们一定要重奖,我们不能只靠一个袁隆平,我们要有很多的袁隆平出来。
  张晓山: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农业科研工作和现实的生产脱节的问题,也就说我们必须要以农民的需求,农业生产者需求为导向,然后来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欧债新观察:“输血 止血 造血” 2012-01-31
· 今日观察文字稿-非遗:要开发更要传承 2012-01-30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三评文化产业:经济转型 文化先行 2012-01-18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中国经济年终答卷:9.2% 2012-01-17
· 今日观察文字稿-彩电大战:云上的战争 2012-01-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