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市场“倒逼”吉林玉米深加工行业积极转型
2012-01-06   作者:记者 王晓明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近年来国内饲用玉米需求稳步增加,加工行业产能逐渐扩大,国内玉米供应不断趋紧,玉米价格一路上涨在今年体现尤为明显。原料成本不断上涨但下游淀粉等产品价格涨幅有限,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把玉米加工转化成淀粉,有时候非但不赚钱,而且每吨还要赔上几百元;市场环境于行业发展不利,国家政策方面对玉米深加工行业也不断限制,限制新上项目,玉米供应紧张时甚至限制深加工企业收购。吉林玉米深加工行业实际上是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而且生存条件已经越来越恶劣。
  在不利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纷纷探索以秸秆为代表的“非粮”原料替代玉米,秸秆制糖、秸秆生产乙醇如今均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以长春大成集团为代表的吉林玉米深加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到如今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部分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均处于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企业将不断扩充“非粮”原料使用比例,逐渐降低行业对玉米原料的依存度,不仅符合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

  吉林玉米深加工:在政策与市场“夹缝中”求存

  “近年来吉林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消化了陈化粮,让农民摆脱了困扰多年的卖粮难,而且扭转了吉林省多年来大量调出原粮的被动局面。”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说,但同时玉米加工能力的迅速提升也引发了关于粮食安全的一些争议,国家开始从发展规模、速度及市场角度进行控制,导致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非常不利。
  松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越介绍说,前期国家不让加工企业收粮,也不让中储粮入市收购,初衷是要关闭市场,避免粮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可造成的实际结果是:中储粮没有收到粮,农民粮食没卖上高价,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很多粮食滞留在中间环节,在贸易商手中,实践证明也没有抑制住粮价上涨的脚步。他说:“从加工企业角度看,他们并没有哄抬粮价的必要,企业的出发点只是保持原料的稳定供应维持生产,加工行业并不是所谓抬高粮价的推手。”
  松原来禾化学有限公司多年来始终从事玉米深加工,具备年产50万吨酒精、15万吨丁醇生产能力,年加工转化玉米200万吨。公司总经理张运智介绍说,如今他们已经卖掉了酒精厂,丁醇生产线也完全停产。“今年国家曾出台两个政策,一是不允许加工企业收购玉米,二是粮食的进项税不给抵扣,一吨粮食多交增值税300元-400元,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他说:“目前酒精行业属于全行业亏损,粮源紧张成本上升是一方面,另外整体酒精市场状况也不景气。”
  一方面是政策的“夹板”越来越紧,另一方面玉米加工行业的市场环境也每况愈下,近年来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企业原料成本增加可下游产品价格涨幅跟不上成本上涨脚步,企业效益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亏损运营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粮价太高,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丁醇已经严重亏损。”张运智说,今年他们只开动了5万吨丁醇生产能力,但是到了4月份由于粮源紧张,玉米收购价格达到2100元/吨,而丁醇价格只有1.2万元/吨,平均每吨亏损1500元-2000元,没办法只好停产。
  长春大成集团副总经理郑贵臣介绍说,现在玉米价格超过2200元/吨,而淀粉价格只有2800元/吨左右,生产每吨淀粉要亏损200元左右。“这几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淀粉行业这种市场性亏损经常出现,现在之所以不少企业还在开足马力生产,主要是前期玉米采购价格相对较低,部分企业还能维持保本运营。”他说:“我们现在生产淀粉也是赔钱,但我们产业链条很长,从淀粉到一系列糖产品,到发酵产品,各种化工醇,所以淀粉的成本负担被下游链条产品分担掉了,如果是单纯的淀粉厂,生存肯定非常艰难。”

  积极探索“非粮”原料 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

  长春大成集团今年开始建设一条千吨级秸秆制糖生产线,10月份之前即将建成投产,以秸秆替代玉米制糖终于攻克了成本控制难题。近年来国内玉米供应趋紧价格不断上涨,吉林省众多玉米深加工企业纷纷探索“非粮”原料替代玉米,到目前秸秆制糖、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等均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标志着吉林玉米深加工行业积极转型已取得实质成果。
   大成集团副总工程师齐红彬说,他们通过秸秆制糖工艺生产的糖产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优。根据中试结果显示,生产1吨糖只需2.5吨玉米秸秆,玉米秸秆按每吨600元收购,2.5吨为1500元,加工制造费用2000元,秸秆糖的成本为每吨3500元,较玉米更具有成本优势。大成集团糖车间主任王立宇说,农民每生产1吨玉米,可同时增加秸秆收入960元。
  “生产每吨糖需要秸秆2.5吨-3吨,可以替代1.5吨玉米。”齐红彬说,以秸秆制糖,再以糖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学醇,所有生产线上马后,大成集团以后生产的化学品将全部以秸秆为原料。据他介绍,“十二五”期间,大成集团规划建设100万吨糖生产能力,年消耗秸秆250万吨-300万吨,实现替代玉米150万吨。
  据了解,以秸秆替代玉米制糖,不少国家、企业都在研究,但真正产业化的并不多,主要是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难题。“最大的难题在于秸秆的预处理,如何把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分离出来。”齐红彬说:“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分离方法,不同的方法也决定着在成本上是否划算。我们这条生产线用秸秆的成本已经基本和用玉米的成本持平,主要还是得益于技术上的突破,我们的分离方法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来禾化学有限公司已经卖掉了酒精厂,丁醇生产线也完全停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秸秆综合炼制上,提取秸秆中的纤维素造纸,一期年产6万吨生活用纸生产线,9月中旬即将正式投入运转。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用秸秆和玉米芯与糠醛及木糖等半纤维素联产乙醇年产10万吨;甜高粱乙醇年产10万吨,另外还有近5万吨的甜菜乙醇,10万吨的秸秆丁醇项目。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食品处处长穆可桢介绍说,近年来吉林省重点玉米加工企业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成效显著,部分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长春大成集团全球首创的植物基化工醇技术,采用可再生植物资源加工所形成的终端系列产品丙二醇、乙二醇等,已成为石油化工中间体的重要替代产品;来禾化学工业公司以秸秆为原料,研究开发其下游产品,申报专利20多项,生物质丁醇已开始规模化生产;吉林凯赛生物技术公司同中科院合作,正在研究开发纤维素丁醇项目……

  行业“倒逼”转型 仍存多重难题亟待破解

  业内人士认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探索“非粮”原料积极转型,不仅符合当今产业发展趋势,而且长远看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食品处处长穆可桢认为,“非粮”原料目前仍处于企业自发探索阶段,但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技术研发实力,单纯依靠企业各自的探索很难真正成气候,生物质产业发展还没有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下一步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难题有待破解。
  张运智介绍说,来禾化学有限公司搞秸秆综合炼制研发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到今天才终于看到了成果,企业为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前后研发总投入已经超过2亿元,而目前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通过技术突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大量替代玉米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一个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朝阳产业。”他说:“企业不用玉米用秸秆,应该在国家政策鼓励的范畴之内,希望相关的鼓励、刺激政策能够尽早出台。”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吉林省目前以秸秆综合炼制为代表的生物质产业,比重只占食品工业10%,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穆可桢介绍说,首先产业规模偏小,国际化程度较低。除大成集团和来禾化学等少数公司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外,多数企业还处于以试验示范为主的产业导入和起步阶段;其次,生物质开发利用政策和管理体制有待创新。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发电有一哄而起的倾向,对固体成型燃料供热和产业沼气发展则重视不足,在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上尚未把生物质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他说:“由于生物质能产业链较长,产业网络复杂而庞大,除政府的能源管理部门外,还涉及农林、土地、水利、环境、市政供热、电力和设备制造及物流和商业以及财税、科技、教育和劳动就业等许多部门,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协调性要求远比资源类型单一和集中的煤炭和石油等较高。全产业链上的多部门管理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
  此外,产业标准体系缺乏,技术储备不足,也制约着吉林生物质产业发展。穆可桢介绍说,生物质开发利用时间较短,主要技术支持来自对国外相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贯穿资源培育、收集储运、加工转化和最终消费全过程的技术体系还不完备,技术体系适应性、先进性和成套性不高,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都相对缺乏,导致资源评价、设备选型、工艺配套、质量管理、成本控制、价格制定、项目决策、消费选择和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认为,近年来国内玉米供需局面发生巨大变化,饲用玉米数量稳步增长,加工转化数量不断增加,过去的北粮南调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全国玉米供应持续吃紧。“探索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综合利用,对于未来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建议国家加快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进一步制定支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用户补助等经济激励政策。”
  吉林省是生物质资源大省,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资源密度高,仅秸秆的单位耕地面资源量就达10.87吨/公顷,全国排名第一。穆可桢说,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他说:“吉林省在研发用玉米秸秆等发展生物质产业成效显著,一些成果已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生物质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建议在吉林建立生物质产业发展试点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吉林玉米加工企业今夏可能断粮 2010-05-07
· 吉林:玉米托市掀起农民卖粮高潮 2008-12-05
· 吉林玉米工业备受争议 2007-07-16
· 吉林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2011-12-29
· 吉林省实施氮氧化物减排责任人约谈制度成效明显 2011-12-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