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这里安了家
“幸福江阴”建设纪实
2011-12-14   作者:记者 孙彬/采写 卢易/摄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江阴市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划定了200平方公里为不搞工业的“不开发区”,在限制建设区内,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图为嘉茂国际花鸟园的农业工人修整悬在空中繁殖的反季节花卉三角梅。

    2006年以来,一直领跑中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省江阴市,创造性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并将其细化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为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江阴人说,幸福江阴建设最大的收获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执政理念和发展路径的重大转变——全市上逐步形成“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民生投入是最重要的投入”、“老百姓满意的工程就是最大的面子工程”等发展理念,并转化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推动幸福江阴建设一步步走向深入。

  普惠于民,以弱势群体为先

  2005年末江阴通过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标验收,如何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需求成为这个城市考虑的问题。经过讨论该市达成共识:真正的小康应该是不含水分、人民群众认可、老百姓得实惠的高水平小康,即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提出“幸福江阴”概念后,江阴每年确定为群众办十件实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比如提出“公交优先”理念,实现村村通公交,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近3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提出“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每两年实施一次全市65万农民免费体检,并为百姓建立健康档案。
  江阴尤其注意照顾普通群众背后的特殊群体。在澄江街道文富村,肢体三级残疾人毕小明无劳动能力,原来只享受农村低保标准,去年城乡低保一体化后,保障标准提高了,年补贴增幅达46%。在可能的情况下,街道还不断增加适合贫弱群体的就业岗位,去年已为69名残疾人介绍公益岗位和企业,帮助他们就业。
  民生是江阴最大的投入,每年支出都在10亿元左右。同时,江阴全社会还募集慈善基金10亿元,为全国县(市)之最。江阴以事实证明,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着结构的持续提升;日益增长的民富愿望,倒逼着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着环境的优先保护。发展路径的抉择,民生需求的倒逼,成就了江阴人的幸福。

  不开发区:为城市留“绿肺”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县)连续多年领跑中国县域经济,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然而,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加速、各城市间竞争加剧、开发区建设方兴未艾之际,江阴却提出了规划“不开发区”的理念并付诸实施:江阴南部的6个镇: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已有270平方公里划为禁止建设区域,占该市域不开发区面积的60%。
  江阴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汪运志说,江阴和其他很多城市一样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用地日趋紧张,生态欠账多,环境压力加大。他举德国、瑞典为例,这些国家如今的宜居环境也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才换来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未雨绸缪,不走他们的老路。江阴将‘不开发区’分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限制建设区内,只能进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景区配套建设;在禁止建设区内,则完全保留原生态。这个规划最起码要管用到2020年。”
  在对既往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中,江阴人大步走向“生态自觉”。通过规划不可开发用地,江阴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在“不开发区”里,江阴积极开拓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力争在苏南发达地区率先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文化科技支撑的发展道路。
  在徐霞客镇阳庄村,村委主任指着一眼看不到头的塑料大棚说,阳庄历来以农为主,如今在“不开发”战略的导引下,过去工业上的弱势已俨然成为生态上的优势。
  另外,农田面积在江阴首屈一指的青阳镇,也在“不开发”战略下更坚定了走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的决心,目前正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一个江阴乃至无锡的“大粮仓”正在成形。该镇副镇长薛坚认为“不开发区”就是要“把农业的根基稳固下来”。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

  幸福江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
  一是在考核体系上“问计于民”,群众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就考核什么;通过“幸福指标大家选”,让老百姓来选自己关心的多个指标,同时广泛听取和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历经12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问需于民”。民生的需求,就是发展的目标,每年在确定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和政府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前,都对市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民生热线”受理的10多万件市民诉求件和建议件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市长信箱、社情民意、群众座谈会等途径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再进行汇总、梳理和提炼。
  三是在建设成效上“问绩于民”。制订全市镇(街道)机关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各级干部的所想、所干与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真正做到了“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幸福江阴: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 2011-09-15
· 交通事故人民调解 法治建设的"江阴模式" 2011-09-15
· 力促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联姻" 江阴谋划调结构大局 2011-09-15
· 拆迁惠民、安置富民、保障利民 江阴让被拆迁户得益 2011-09-15
· 基层实践突出民主促民生 江阴创新社会管理 2011-09-1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