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座工商城市的转型发展史
2011-12-14   作者:记者 孙彬/采写 卢易/摄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一艘游船驶过古运河清名桥段。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了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专家考古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在江南腹地绘出“鱼米之乡”的光彩。
  滨临太湖的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这个天下闻名的“太湖明珠”不断上演着与时俱进的转型发展史,以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说,无锡是个一直在不断转型发展的工商城市,城市的气质在不断地提升。经济越来越轻、环境越来越美、百姓越来越富、社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是无锡的发展目标。

  “苏湖熟,天下足”

  3000多年前,周太王的长子泰伯让位于弟弟,奔赴江南,开创了江南文明。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为人们世代敬仰,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从此江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隐迹太湖,范蠡改名为陶朱公,制陶经商,泛舟蠡湖,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经》,至今仍为亚太地区养鱼专家所称赞。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灭越后,无锡由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经营,发展农业,在锡山开采锡矿,制造锡具,建造黄城(又名吴墟)。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式由国家立案复建,定名为无锡县;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
  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无锡的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明清时期无锡更是成为富庶江南的古运河畔一块风水宝地。
  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无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全国“米仓一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清时期,无锡的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并成长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和布码头,米市的影响远远超出江苏省范围,跻身全国“四大米市”。
  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五大碾米中心。现在无锡米市主要由南北两个市场组成。南市场以无锡粮油中转储备仓库为基地,拥有铁路粮油专线、京杭大运河米码头,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原粮交易为主;而北市场以现有的无锡粮油市场为主体,以成品粮油现货交易为主,满足了锡城及周边地区居民米袋子菜篮子需要。市郊三里桥是中国最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清末,在无锡开始出现民族资本工业,以丝绸和食品工业为主。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上海的工业基本由无锡人把持,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之说法。1906年7月,沪宁铁路无锡至上海段率先竣工通车,北门内外和火车站一带商业迅速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称。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无锡县境内“机声隆隆,百业繁昌”。当时的无锡就是苏南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是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青岛齐名的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因此,无锡被誉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实业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克服了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设置的重重障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当时和后来江苏乃至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红豆、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他们以“四千四万”(即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乡镇企业“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转变。此后,无锡又在全省率先推进城市国有企业转轨变型,实施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变计划指令生产为按市场调节生产,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使国有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提供了大量农用生产资料。从l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012亿元,显著支持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乡镇企业的发展冲破了我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经乡镇企业发展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创立,是无锡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标志,是无锡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最大成果,也是奠定无锡在上个世纪后期辉煌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大大提升了无锡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

  打造现代城市 提升城市气质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锡市提出“打造现代的城市,提升城市气质”的目标。
  一是打造山水之城、旅游之城。
  近年来,无锡把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不断优化美化城市。置身无锡,犹如进入了一个大景区、大花园、大盆景。在城市特色上,无锡正在被打造成一个山水名城,有山有水有文化,山水文化与城市开始融为一体。
  无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烟波浩渺的太湖,因范蠡而得名的蠡湖,穿越市区的京杭古运河,称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象征无锡古老历史的锡山,无不令人赞叹。而无锡画派、江南丝竹、惠山泥人、紫砂陶瓷、山水园林等更是早已成为无锡的文化名片。经济可以让城市变得富有,文化能让城市变得悠久。对无锡而言,吴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和乡镇企业文化三大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正在不断提升无锡的城市竞争力。
  近年来,无锡将山水之城与旅游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力争把无锡建设成一座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到无锡来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让旅游城名副其实。
  二是建设科技之城、人才之城。
  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认为,无锡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商业城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把无锡打造成一个高科技城市,成为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产业城市。让无锡既有自然人文,也有现代经济的活力。
  2009年8月,国家提出了把传感网信息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无锡开始建设从研发、系统集成、典型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的创新价值链,成为国家“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依托合作各方优势,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应用开发,为“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为了让无锡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两年多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之上集聚国内研发机构,同时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无锡的人才之城建设就是计划五年引进30个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引领了无锡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成为无锡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
  “530计划”的成功实施让无锡在多个高精尖领域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沿。以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施正荣博士为代表的领军型人才,集聚了全球一大批在该领域的顶级人才,带动了无锡、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量已占全球份额的10%、全国的约1/3,成为全世界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的最大基地,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远景能源科技公司的张雷则是无锡风能企业的代表,该企业已成为国内目前风能主机组装和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培育和引进产业,无锡不是简单地做产业叠加,而是首先关注人,关注那些具有创新成果、创业精神的人,这正是无锡“530”计划的魅力。如今随着“530计划”辐射效应的进一步扩散,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把创业目光聚焦到无锡。
  三是转型绿色之城、服务之城。
  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让无锡实现了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跨越,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助推了无锡的城市转型,无锡的目光更是由“无锡创造”转向了“无锡服务”。
  目前,发展绿色经济正在成为无锡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中已有11家落户无锡,带动了无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环保优先是无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秉持的理念,要求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符合低碳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路,并积极着手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高效农业,让无锡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低碳生态城。
  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说,2009年温总理来无锡视察时曾作出重要指示,希望无锡“建成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科技城、宜居城”。今日的无锡,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在无锡大地徐徐展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普利司通无锡三期工厂竣工投产 2011-12-01
· 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在无锡举行 2011-05-20
· 无锡保障房半数因无钱付款被放弃 2011-03-29
· 无锡:本地人禁买第三套住房 2011-02-23
· 江苏无锡江阴市 2010-12-2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