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iPad传奇
2011-12-01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未来之路的炫酷工具
    “iPad不只是一款获取媒体内容的炫酷工具,同时它也在探索一条计算领域的未来之路。”2010年,iPad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这样表示。
    《财富》杂志曾把乔纳森·伊夫评选为世界上最聪慧的设计师:“每个漫步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或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的人,都会看到他早期的代表产品。但与大多数创新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伊夫能够将他的智慧融入设计中,并为大众所喜爱,包括他那要求严苛的老板(乔布斯)。”
    显然,乔纳森·伊夫是乔布斯推出iPad的幕后功臣。
    乔纳森·伊夫曾说:“苹果的很多产品,都是我们的设计团队待在工作室狭小的厨房里,吃比萨时构想出来的。”这与苹果公司的车库精神一脉相承。
    《时代》周刊记者斯蒂芬曾去苹果总部试用iPad,他起初对这款产品有成见,认为iPad功能太弱,过于艺术化。因此他见到乔纳森·伊夫时,开门见山地问:“iPad在功能上有不足之处吗?”
    乔纳森称:“许多时候,我们正因为那些不存在的东西而自豪。对于我们来说,重点就是不断完善,直到用户和同他们互动的内容之间没有障碍为止。”
    乔纳森的回答有些顾左右而言他,他还曾对外界高调表示过:“苹果设计的东西,主张证明一种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这一点可能让斯蒂芬不以为然,他在苹果公司总部转悠时遇到了乔布斯,他问:“我所见到的苹果,总是站在两块路牌前,一块上面写着艺术,另一块则是技术。那么在这个路口上,是不是还有一条名为商业的道路?”
    乔布斯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包含了商业的功利性,“但它从来都不是公司的宗旨。我们的宗旨是产品以及用户体验”。
    乔布斯十分看重iPad,将其看做“最重要的东西”,在2009年6月病愈返回后,他亲自抓包括营销在内的所有iPad相关项目。与苹果公司合作多年的Chiat/Day创意总监肯·舍加尔曾称:“在新产品发布前,甚至是在对广告组介绍产品之前,他会说‘第四段第三个字用得不好,最好还是换一个’。”
    “苹果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一心想着销售问题。”科技分析公司EnderleGroup总裁罗波·安德鲁总结道,“结果就是,他们总能够让消费者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一点其他人根本做不到”。
    “苹果善于在其他IT产品的墓地里嬉戏。”《新闻周刊》曾这样评论说。而盖茨的平板电脑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幻灭了的梦想,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盖茨的TabletPC最后功亏一篑呢?
    微软前副总裁迪克·布拉斯说,“微软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真正鼓励创新的机制”。他在苹果iPad成功推出后,在《纽约时报》上说,“尽管微软有全世界最大的实验室,尽管我们有三名而不是一名首席技术官,但是微软的公司文化让那些有远见的思想家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
    他认为,盖茨在不同部门经理之间营造的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内部竞争已演变得无法控制,影响恶劣:“大的部门可以欺负新建立的部门,削弱它们的力量,不公平地与其竞争资源,久而久之就会使这些新部门受到灭顶之灾。”“过去十年间,这是几乎所有管理微软音乐、电子书、电话、网络、搜索和平板电脑主管的恶习,绝非偶然。”
    微软的业务各自为战,这就产生了以邻为壑的局面:微软面向移动领域的不同分支,如Zune、WindowsMobile、平板电脑,无法整合起来。
    但在苹果公司,乔布斯亲自指导一切,每个项目团队的成员与乔布斯的理念保持一致。英国《每日邮报》称:“乔布斯就是苹果。他掌控一切——产品原型、研发、外包装,甚至包括聘请苹果总部食堂的厨子。”
    还有一种观点,盖茨、乔布斯两人都努力推动平板电脑,但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盖茨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考虑时机是否成熟,即使到了2010年4月,盖茨仍然说:“我是触控和数字阅读技术的信徒,但我仍然认为,将声音、触控笔和物理键盘组合在一起的设备——也就是上网本——将成为主流。”
    而乔布斯则坚信“对iPad的使用体验将深刻影响每个人”。他告诉美国科技博客Valleywag撰稿人瑞恩·塔特:“时代在变化,传统的PC从业人员感觉他们的世界在远去。”
    乔布斯说,“苹果认为,只靠技术远远不够。后PC设备尤其需要把技术与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平板电脑是后PC时代的设备,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赖用户的直觉。与PC相比,平板电脑更要求软硬件的结合”。“苹果能创造出iPad这样的产品,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试图站在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交汇处,博采众长。”
    著名工业设计师阿米特认为乔布斯重新解构了平板电脑,并主导了这个市场。他还说:“苹果的重要贡献,在于它证明你可以通过贩卖情感而成为亿万富翁,证明设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12345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北京"文津读书沙龙"走进4号线 2011-11-30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