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青岛文化的蓝色灵魂
2011-11-30   作者:本报记者 修国华 文婧/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提起青岛,不能不说她美丽的海滨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扎堆儿的名人故居,众多的文化、教育设施和报刊媒体,和奥帆基地留下的荣誉和财富……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将青岛打造成了一个令人倍感陶醉的城市。不仅如此,在实施国家级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来,青岛的文化又被赋予了跨时代的内涵——发展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与工业、文化与旅游结合,创造新发展模式;实施“国际对接”战略,建成我国重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一条蓝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已在青岛雏形初现。

  丰富海滨资源 孕育蓝色文化产业

  游走在蜿蜒曲折的青岛滨海步行道上,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接二连三地映入记者的眼帘:栈桥、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海底世界、汇泉广场、中山公园、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奥帆中心……它们不仅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景画廊,更是一条黄金旅游线。
  对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自青岛职业撰稿人王呈祥可谓如数家珍,他曾在文中写道:栈桥是青岛的象征,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市南区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中,素有“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之美誉。而位于鱼山路和福山路交会处的小鱼山,与前海栈桥的回澜阁遥相呼应,南临汇泉湾,北有八关山,山上建筑因势谋景,借景造型,围绕“海”的主题,突出“鱼”的特色,将亭台廊阁有机结合起来,使自然美、建筑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南方不远处,就是葱绿的“小青岛”,她就像一只盘旋的海螺,在沙滩上逶迤,岛上树影婆娑、绿荫哝哝,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与岸边的红瓦绿树交相辉映。新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五四广场。1919年5月4日,为保卫青岛而引发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青岛也为之沸腾,五四广场就是为了纪念这一运动而建造和命名。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北面部分主要以绿地和喷泉为主,南面广场有一座主体雕塑《五月的风》,是由旋转而上的线条组成的红色火炬造型,是青岛新的标志性旅游景观。五四广场的西邻是音乐广场,它是国内最大的音乐休闲广场之一,由树阵区、偏心广场及软雕塑区、椭圆广场区、音乐观海台及地下购物商场组成。广场中心建有软体雕塑“音乐之帆”,帆下有一张巨型仿真钢琴,供游人弹奏娱乐……
  纵观过去,青岛经历了大海的雕琢,承接了历史的垂爱,是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放眼未来,青岛将秉承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八大滨海文化产业群,打造富有特色的蓝色文化产业带。
  据青岛市委宣传部介绍,青岛依据区位优势和本地实际,围绕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确立并重点发展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纳入市级培育的100个重点文化企业着重扶持,纳入市级每年确立的10大文化产业项目着重推动,纳入市级确立的八大优势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着重发展,实行政策支持、项目立项、专项资金支持三优先,初步形成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出版发行印刷、动漫游戏、文化节庆会展、文化旅游业等八大滨海优势文化产业群。目前,青岛市八大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年均达到21%以上,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
  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的“气”与“神”,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为了继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青岛市可谓煞费苦心。
  青岛市委宣传部告诉记者,首先,青岛市实施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实践了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特色文化街、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6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以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为重点,着眼于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各有侧重、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群,先后建设了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创意100产业园、2.5产业园、1919创意园、青岛达尼画家村、即墨印刷产业园等26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形成了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研发制造等八大文化产业集群。
  在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园区)过程中,青岛市一方面采取“腾笼换鸟”模式,把企业破产改制后待改造的工业老厂房,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也为旧城改造、老厂房重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青岛在建和新建文化产业大项目有77个,总投资额达820.82亿元。
  除此以外,青岛积极发展特色文化街,繁荣文化产业。打造了青岛文化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啤酒文化街、1388古典文化街等10余条特色文化街区,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规模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建设品牌城市,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节会品牌,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品牌体系。一个属于青岛的滨海文化产业品牌初现。
  青岛市委宣传部表示,青岛重点培育了达尼画家村、世正乐器、创新科技、“满汉全席”、创意100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品牌,“公信文化”市场、“书海情深”、“海誓山盟”等文化产业服务品牌,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等文化产业节会品牌,形成了初步的文化品牌系列。在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评选中胶南达尼画家村荣登品牌之列,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填补了我市文化产业制品国家级品牌空白。加快培育文化演艺品牌,打造天天演演艺节目。高水准地打造了一台展示青岛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时代特征的大型歌舞《蔚蓝青岛》,形成《蓝色畅想》、热海港湾演艺城、北京嘶喀啦等四台大型文艺演出,在文艺演出品牌化、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人才企业集聚 攻坚文化体制改革

  自1929年至1938年十年间,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这个时期,青岛的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青岛已成为现代文人、墨客、教育家和科学研究人员群英荟萃的地方,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在《孤岛现象——试论20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聚居青岛》一文中,作者王铎写道: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派员从北洋军阀手中接收了青岛,将“胶澳商埠”改为直属南京政府的“青岛特别市”。此时的青岛,已将即墨的一部分和崂山全境划入市区,城市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大。建置的不同,区划的扩大,掌权者又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民主主义者。他们脱离了封建旧军阀的桎梏,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口岸,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种思潮相互涌动,百废待兴的一座现代城市。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刚刚建立,全国各大城市由于刚从军阀手中夺回来,旧军阀打倒了,新军阀又产生了,故军事摩擦不断,势力范围还需要重新划分。而青岛就不同了,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东北军的手中。从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经过了短暂的日德战争,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所以,青岛即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作是一个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连鲁迅一度也曾想来青岛养病。
  从1912年清帝退位后,青岛就成了满清遗老遗少和封建文人的避难所。当时的一本讽刺小说《桃源梦》,就是将青岛比作是现代的“桃花源”。连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他的“天游园”放在了青岛。所以说青岛的文化底蕴从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二是青岛多年来遭受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外来文化可谓深厚。像英国的《泰晤士报》(青岛版),德国的《青岛德文报》,日本的《青岛新报》,在别的城市里是见不到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青岛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它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三是在青岛的德、日、俄、英、美、法和丹麦等国商人很多,青岛又是中国当时洋货的重要集散地、输出港。在青岛除了能享受到天然的风光之美外,还有种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接触到一些西方的事物。这一点,在老舍、梁实秋的回忆文章里多有记述。
  如今的青岛,更是集聚了各路文化产业专家人才。青岛市委宣传部表示,“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我们把培养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来抓。”据介绍,青岛目前已经建立了青岛市文化产业人才专家库、优秀经营人才库、懂经营会管理领导型人才库。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生班和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6所全日制动漫人才培养院校。形成了青岛新未来动画教育培训学校、青岛动漫游戏学院、高路动画等多所民营培训院校。年培养文化产业研究生30多名、文化产业本科、大专生370多名。
  不仅如此,青岛市还坚持把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推进“10+100工程”,采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跨地区经营、引进资本等方式,培育和发展龙头文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动漫创意等产业。共培育了8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好、综合实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据悉,目前,青岛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900余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729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9.4万余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4%。2010年青岛市三资企业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193.8亿元,年均增长17.9%,个体私营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100.3亿元,两者累计同比增长21.4%,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活力显著增强。
  集聚人才、企业优势的青岛,正在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在宏观体制管理方面,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重点在理顺关系、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对于经营性改革改制单位,青岛市重点是在推进实质性改革上功夫,推进报业、广电、各文艺演出院团等转企单位尽快建立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青岛出版集团则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做大做强”的要求,加快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在股份制改造上突破,努力实现“立下雄心壮志、打造高端精品、走到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市属转企院团进一步转化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努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按照三网融合试点要求,青岛市还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工作,争取率先完成“三网融合”试点任务,为全国“三网融合”工作积累经验。

  “走出去”战略 蓝色文化全球开花

  青岛的蓝色文化不仅辐射中华大地,更要在全球开花。据青岛市委宣传部介绍,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主动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扩大中国文化在国外影响力,是青岛市发展文化的重要战略。
  据悉,目前青岛市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253家,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7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7%,其中青岛电子数字娱乐产品出口、钢琴乐器出口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两位,每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余项。中国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青岛国际印刷设备及成果展、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等文化会议、青岛国际帆船航海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平台。不仅如此,青岛市还建立了文化“走出去”重点工程制度,每年确立和推动多媒体、数字娱乐产品、工艺美术品、雕塑产品等一批文化“走出去”重大项目,组织有影响的展演项目到重点国家巡回展演。开展中日、中韩等文化周活动。定期举办中韩、中日、中德、中法等国的经济文化推介周,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参加香港经贸文化展览等活动。
  目前,青岛市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拓展出口能力。例如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世正乐器有限公司、创新科技(山东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新华锦集团、青岛工艺美术品集团、青岛达尼画家村、青岛奥宇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2强外资文化企业,其中年出口5亿元以上文化企业集团有5家,外向型文化企业达到253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6个,2008年青岛市三资文化企业创造的增加值59.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2.1%。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山东青岛首个住房公积金经适房开工 2011-11-29
· 青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带动就业18万人 2011-11-28
· 山东青岛设立1000万元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 2011-11-25
· 青岛10月新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2% 2011-11-23
· 海洋地学科普丛书在青岛首发 2011-11-2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