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谈环境挑战与绿色选择
绿色发展系列访谈之三
2011-11-23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环境问题已经导致中国经济正在失去持续性增长的潜能,绿色经济的提出为突破可持续发展机遇的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和选择。11月23日14时,获得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人物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将做客由经济参考报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绿色发展系列微访谈”活动,与网友畅谈环境挑战与绿色选择,欢迎提问!
    访谈时间:11月23日 14:00-15:00
    主持人: 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人物@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 主任正在做客微访谈,与网友畅谈环境挑战与绿色选择,欢迎提问!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大家好!感谢大家对环保组织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提问:请问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当前环境信息公开状况可以简单总结为三点:1.法律和政策的基础初步奠定,但还存在明显缺陷; 2.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已经在艰难中起步,但总体水平有限;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法规政策基础上看,自2003年的环评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到2008年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国信息公开规定从无到有,取得进展。
    目前的判断,在主动公开的法规要求上,并不弱于国际水平,但执行还相当有限;差距更大是被动公开,也就是依申请公开,相关部门常常以种种理由推脱,而同时又没有有效的司法救济手段。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面,自2009年起,IPE与NRDC开发了PITI指数,对此进行评价。2010年报告见http://t.cn/aCBCcv 目前正在进行2011年评价,预计1月初发布。其实我们自己的污染地图也见证了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进展。2006年9月发布时,当时收集到了2500条企业监管记录,而今天这个记录已经超过了90000条。详见http://t.cn/a9ntB4 大家也可以查下自己家周边有没有这些企业的身影。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缺陷最为明显。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作出规定,严重污染企业应该公布排放情况,然而现实中少有企业执行。而迄今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因此而依照法规被罚款10万元。欧美日韩都有企业披露排放数据的强制性规定,而中国的污染物排放量无人能及,而恰恰没有这方面的法规要求。此为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最明显漏洞。为了弥补,我们与多家环保组织合作,试图对全国最主要的污染源(国控)进行定位。目前已经完成1/4。近期通过环保部上市环保核查等多种形式,我们也尽力收集了一批企业排放数据,详见http://t.cn/SyaSnh

    jiashu11 :提问:请问应对垃圾围城的解决之道究竟在哪里?目前的国内固废垃圾处理主要方式的利弊怎么看?中国未来固废垃圾治理的出路和希望何在?垃圾分类在中国能够成功吗?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堆积量达到惊人的80亿吨。处理以填埋为主,已经遭遇瓶颈,土地资源紧缺,土壤地下水二次污染。在此状况下,许多大城市转向建设垃圾焚烧炉。但分类问题没有解决,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严重,包括二噁英等致癌物,因此垃圾焚烧设施频频遭遇周边居民强烈反对。减量应成为解决垃圾问题的主要方向。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应该是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前置条件。众多的中国城市在这个条件几乎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建设大量焚烧厂,最终将导致焚烧危害加大,焚烧效率偏低。一旦将来开展垃圾减量化,焚烧能力可能大量过剩,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垃圾分类要想成功,必须要将其看成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前端、过程、末端都要设计好,要同步就位。不是倡导下、试点下就能做到。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教训,那满街的分颜色的垃圾箱,实际上消磨的是公众垃圾分类的热情。解决垃圾问题的民间努力,建议关注毛达、李波、冯永锋、驴屎蛋等人士的微博。

    沧海一渡 :提问:请问当前的经济繁荣有多大比例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如果要改变当前做法有没有经济不振之忧?谢谢!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无疑是占了一定的比例的。对此不同的机构和各方专家有不同的计算结果。其中官方的一个统计来自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绿色GDP研究报告。该报告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实际上环境破坏的损失可能更大。首先,健康损害的成本还没有得到真是的体现。重污染地区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城市人群还有一定的医疗保障,而农村居民常常是花光积蓄、四处借贷,最终无力继续救治,只有在病榻上经受折磨,等待死亡降临。这些损失,GDP反映不出来。还有对资源的破坏。土壤、地下水、近海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这一代人受损害,子孙后代也受影响。华北等地地下水严重超采,深层地下水超采上千亿立方米,当前以南水北调工程应急,但长此以往,终归难以为继。到那时候,我们眼前的辉煌城市,会不会变成沙滩上的城堡?能源同样是巨大瓶颈,10间煤炭年度消耗量翻了一番还多,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人民健康收到损害,就是能源安全也带来了重大隐患。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地方政府依然把GDP增长奉为圭臬,每一个具体的规划和项目,最终都倒向经济发展而不是环境保护。所以需要公众参与,来制约盲目扩张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稍稍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相信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决策质量,最终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政府环保部门是治污还是致污 :提问:太原富士康污染周边恒大绿洲等住宅小区,太原市环保局,山西省环保厅虽进行过查处,但基本对减少污染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省、市定的今年10月27日彻底治理,但是现在依然污染严重。所以,我认为政府有些部门已经沦落到企业的保护伞了,不真作为。您怎么看这些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环境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其结果是一些企业宁可交罚款也不愿意真正治污。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推动严格执法,推进环境诉讼,提高资源价格,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公众监督。公众参与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我们正在尝试以绿色供应链带动绿色生产。其方式是让消费者获得企业污染的信息,进而通过消费者向品牌作出表达,品牌通过其庞大的供应链条施加影响,推动其供应商解决污染问题。

    李海市 :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 提问:请问现阶段什么类型的环保NGO是基金会急需优先资助发展的?为什么?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要推动公众参与,NGO的发展是重要一环。总体而言,环保组织作为NGO中间的一个部分,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今天公益慈善事业有所发展,独立的基金会开始建立,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基金会,更愿意支持教育、扶贫、公共卫生等领域。 因为和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慈善相比,环保项目常常更容易抵触到一些强大利益,企业不愿意沾上。近期一家成功转型为公募的基金会负责人告诉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资助投向救灾,而不投向环保。他的道理是:因为他的基金会要公众捐款,而中国公众目前还只愿意捐款支持抢险救灾,没有意愿支持环保。多数环保NGO组织,特别是各地的草根组织,遭遇到相当严重的资金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善基金会等专门投向环保公益项目的基金会,就显得特别有价值。近期阿里巴巴基金会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很有价值,期待更大进展。当然,从环保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社会环保意识普遍提升的形势下,公众对环保NGO的期待也在提升。如何与各方协作,利用好有限的善款,切实促进污染减排和生态修复,是NGO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勤奋人在天涯 :提问:目前海洋环境日趋恶化,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多处海洋区域生物体内重金属超标,请问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因为70亿人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污染,而海洋成为主要归宿之一。海洋污染一部分来自海上,比如海上石油泄漏,就是海洋多环芳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一部分的重金属,也来自沿海的船舶厂为船体防锈而做的涂层。但更多的污染还是来自陆源,每年通过我们的主要江河,将数百亿吨的污水倾入海洋,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近海凡有河流汇入,其海水水质常常收到严重污染,甚至跌至失去使用价值的劣四类。最终这些有害物质透过食物链又回到我们的餐桌,进入我们的身体……海洋一旦污染,治理非常困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污染源头的排放。近期国务院出台多项紧急措施,控制沿海化工等重污染项目的建设。但落实很难,建议落实环评公众参与要求,协助决策者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

    长岛白鹭 :提问:污染企业为什么有恃无恐的关键是有人在追求GDP。像晓星集团采取把污水上升到屋顶雨水管道暗管偷排的事实证据,以1-10万的行政处罚,即使每年抓到个1-2次,相对利润讲千万讲亿的污染企业,违法成本实在太低。能否提请民事赔偿?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还是违法成本低。在于这些跨国公司的交流中,我们反复强调,欢迎来华投资,但任何企业不应违反环保法规,否则就是跨国污染转移。晓星公司的污染令人扼腕,用关键字可以在污染地图上看到:http://t.cn/SySMQY。其中一部分属于同一家韩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扎进自己环保的篱笆,就是做一个世界工厂,也要清洁生产,不能成为别人的垃圾场。

    蚊孖叔 :提问:您对目前我国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困难的看法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本来有巨大的需求潜力,但违法成本低,企业不重视,造成人才闲置。

    包三风 :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 提问:马军老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您有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其它环境NGO提高呢?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不是帮助提高,而是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建议看下 http://t.cn/hGsBYc

    卡卡和山鬼 :提问: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下监管失灵,政策调节失控, 环保立法虽有还不健全也不够全面,请问民间NGO的环保组织和政府的对话机制对话途径有哪些呢? 仅仅是通过媒体吗? 如何建立普通民众参与和政府政策制定间的平台呢?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高兴看到在一些地区已经初现端倪。一起推动。

    呷咯啧 :提问: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重,政府有无解决之道?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也有方案,但实施有大挑战。建议从排放最为严重的养殖场等入手。

    Mar :提问:经常说公众参与环保,可是几年了只看到口号横行真正贯彻的寥寥无几,活动搞完就一哄而散。就在我身边,高校浪费情况尤为严重。主要想问对于公众意识的加强提了那么多年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真正贯彻环保?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公众需要更深度地参与。作为个人可以厉行节约,作为公民可以关注环评等环境决策,作为消费者,也可以用自己的购买权利影响企业表现。

    Grace幽幽 :提问:新闻报道,10月31日下午,您在在位于旧金山的苹果总部与苹果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谈判。请问谈判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从完全不回应到开始沟通,苹果公司迈出了重要一步。争论焦点:苹果公司希望尊重其商业秘密,而我们不能认同企业污染问题,包括治理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属于商业秘密。我们提议苹果推动其存在污染问题的供应商向公众作出说明,这样就无需披露其与苹果的供应关系,既保护了其商业秘密,也将其供应链污染治理至于一定公众监督之下。目前这一点是争论焦点。

    记者李金玲 :提问:近日有媒体报道,全国81%化工项目设江河水域 40万家沿长江分布,这个数字是可怕的。造成今天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有哪些?(法制?地方利益?监管?请分别谈一下)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这些问题与规划和管理相关,而规划和管理的缺陷又源自GDP导向的发展模式。要改变它,刚才提到了多个层面的手段,后续愿与您细沟通。

    攞仔KM- :提问:污染企业为什么有恃无恐的,关键是有人在追求GDP。经济收入是增加了,但环境的污染就大了!为什么?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如果决策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参与,他们就容易达成妥协,但代价是环境和社区利益。要解决,就要打开决策过程,让公众参与,通过博弈找到各方能接受的中间道路。

    李氏陵安 :提问: 我国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严重,请问目前有何措施吗?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从扩大供水专项节水、循环用水。第一步是把滚滚污水治住,否则有限的清水也都破坏了,更谈不上循环用水。

    隰文 :提问:现在环境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我想问,现在被破坏的环境修复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我发现很多都地方被破坏的环已经无法恢复……再就是现在遭糕的环境状况对未来会产生哪些恶劣的影响?主要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望答复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每次访问欧美日一些国家,也看到环境修复的希望,自然还是有伟大的修复能力,但前提是我们不能再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大量排放了。尤其重金属等物质,难以自然降解,修复特别困难。

    EHS最新资讯 :提问:请问,现今有某些地方企业认为只要交排污费了,就可以任意的排污,这要如何做到有效的遏制企业这样的行为?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违法成本低,处罚一时又提不上去,那就找找替代路径。比如绿色供应链,让污染企业在订单压力下整改。还可以尝试绿色证券,绿色信贷,让他们在资金压力下改变。

    主持人: 感谢马军主任做客新浪微访谈,感谢网友们的提问!
    嘉宾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感谢大家的提问。没能回答的问题也可以和我们联系交流。再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