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瓜果飘香时节,全国著名石榴产地安徽省怀远县今年迎来了石榴大丰收,然而“多收了三五斗”后的农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找不到销路,一些没有及时采摘的石榴都烂在了果园里。有些即使找到了买家,价格也十分低廉。而与石榴之乡果农们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外地石榴却在怀远市场高价畅销。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石榴卖难的背后不乏农民自身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但也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热衷打着农业旗号要项目要经费,却不愿俯下身子为农民产销排忧解难,所谓的名牌也就只是政府的光环和政绩,却无法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牌”。
“大水冲了龙王庙”:本地名产卖不动 外地石榴却旺销
怀远县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区之一,该县石榴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共有石榴种植面积2万余亩,约100万株,每年10月上中旬集中上市,年平均总产约达近2000万公斤。
寒露前后正是怀远石榴上市之时,在怀远石榴种植最集中的涂山地区,农户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一株株挂满果实的石榴树,远远看去,火红的石榴仿佛一个个红灯笼,煞是喜人。据了解,今年怀远县的石榴喜获丰收,产量要比往年高出近两成。
可《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当地采访时,不少农户却对丰收高兴不起来。在下洪村的石榴园里,记者碰到正在摘石榴的陈新云夫妇,夫妻两一个采,一个装筐,很快按大小品质不同分别的石榴就装满了五六筐。陈新云说,今年石榴收成不错,但到现在来收石榴的人却很少。没办法,他只得先把石榴收回去,等有人来收的时候再卖。否则收迟了就会爆裂烂在地里。
涂山下洪村石榴种植协会现有会员400多人,每年的石榴产量300多万斤,协会会长陈玉林告诉记者,往年这时候石榴要卖掉20%左右,可现在却几乎没有卖。而且价格也十分便宜,以品质最低的小石榴为例,过去能卖到六毛钱一斤,今年只能卖到两三毛钱一斤。
由于石榴价格太低,销售行情不好,一些果农采摘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石榴过了成熟期仍高挂枝头,时间一长便爆裂腐烂,榴农只好将其倒掉。在石榴园里,记者看到好几处已经腐烂的一堆堆石榴。
有意思的事,本地石榴难觅市场烂在地里,可外地石榴却在怀远畅销。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在怀远县城的石榴批发市场,《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几乎每个商户的摊拉上都有外地石榴出售,而且包装讲究,每个石榴外都裹着塑料袋,旁边摆放着精美的包装礼盒。而本地石榴的售卖多是提篮叫卖的流动摊贩。不少商户告诉记者,除了怀远当地最优质的石榴品种如玉石籽、红玛瑙外,普通的怀远石榴品质都不高,价格也很低,只有两三块钱。
石榴销售大户陶洪随手拿起摊位上摆放的一个表皮红艳却皮锈斑斑的石榴说,你看这是怀远的石榴,虽然口感很好,但品相难看。自己吃可以,要是送人就不行了。但外地石榴(主要是云南、四川),比如白花玉石籽石榴表皮光滑干净,个头又大,籽粒像玉石一般晶莹剔透,口感也不差,许多消费都愿意买。再加上本地石榴上市普遍比外地石榴晚,因此外地石榴每年在销售中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
陶洪说,怀远本地的石榴80%以上都是老品种,品相不好,上市又迟,自然敌不过品相好、个头大、上市早的外来石榴。
怀远县农委园艺站站长娄志介绍,怀远目前的石榴树绝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年树龄甚至上百年树龄的老树,品种退化,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改良。目前,优质品种不到20%,其中最优良的白花玉石籽仅占1%。
落实支农项目少有作为,好石榴也难逃“恶果”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怀远石榴卖难,榴贱伤农,表面上是市场造成的结果,而其背后因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少有作为而结成的“恶果”。
据了解,早在2005年,怀远县就利用国家实施的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计划,以石榴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之名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专项支持。记者从负责申报实施这一项目的怀远县科技局了解到,当时这一项目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几个科技富民项目,其中石榴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并给予150万元的项目资金。
但项目实施近六年,农民们集中反映的石榴优质品种研发、优质覆盖率、销路等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怀远县科技局副局长崔海波说,目前新品种的繁育主要在示范园里,育苗基地每年也能生产出1-2万棵优质苗,大部分销往外地。怀远县科技局石榴研究所刘长华所长很诚恳地说,当地石榴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确实做得很少。他认为,主要是更新优质品种要三四年甚至四五年才能挂果,这期间每年就少收入好几千元,老百姓不愿意干,推广难度大。
不少果农和合作社却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表示,这些年政府申请的石榴项目资金多,但真正用到农民身上,给予果农支持的却很少。陈玉林会长说,这么多年政府除了搞过一些培训班和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民最关心的石榴品种升级换代并未仔细琢磨,更无实质帮助。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资金的投向和使用却存在着明显的“重企轻农”现象。其中,仅以改进石榴深加工工艺名义,就补贴给了该县三家石榴加工企业约70万元。而项目重要成果:石榴种苗快速繁育和栽培新技术研究等,也没有效推广到果农生产中,而以建立示范园的形式落户到几家农业企业。记者在该县一家4A级的农家山庄看到,项目斥资建立的石榴品种示范园及种质资源库、石榴标准化修剪园等,已经成为这个农家山庄的旅游景点之一。
不仅如此,县科技局项目组建立起的10万株优质石榴种苗繁育基地中繁育出的优良种苗,大部分都当作绿化种苗卖到了外地,成了有关方面的增收财源,用之于当地果农的十分有限。
陈玉林会长还说,新品种推广一开始肯定不容易,但政府部门要下决心。上级老讲我们农民怕损失不愿意换新品种,农民是很实在的,见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不愿意干的。那政府有没有想点子找办法?不能以农民不愿意为借口就懒得去花力气推广新品种。现在农业和科技部门一不指导,二不宣传发动,如此谈何新品种改良?
陈玉林说,“如果投向企业的项目资金能稍微倾斜一点通过补贴引导我们更换品种,可能就会有更多农户改良石榴品种。”
事实上,新品种改良不是农民不愿意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个别农民自己摸索繁育新品种,就取得了成果。石榴种植大户李家政近年来靠着自身努力,已经把自己500多株石榴树的品种更新了一大半。今年仅100多株白花玉石籽石榴,就为他带来了6万余元的收入,是普通石榴收入的10倍。
在不足2亩地的自家石榴示范园里,成熟的果实已销售一空,记者看到屋角仅剩的几颗石榴。他拿起两个石榴并剖开,语气中带着十分的成就感向记者介绍起来,与传统的红色石榴不一样,这种石榴外表呈白里透黄,果实硕大,大的一个就有一斤多重,籽粒晶莹温润,如同玉石,就象它的品名一样。
李家政说,这100多株玉石籽全是他下狠心,逐年砍老树补新苗才长成的。由于从新苗到挂果要两三年的时间,为此,他每年要损失五六千元。那时也找过政府想申请点贷款或者其他资金支持,但都落了空。为了学习技术,他还到合肥请教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并四处借钱,最终还是凭着自身努力硬是咬着牙坚持了过来。
“我们这样的大户可以咬咬牙坚持过来,可对众多普通果农来说,如果没有政府切实的帮扶,光靠农民自觉自愿更换新品种,那都是空话。”李家政说。
“名牌”难成“民牌”令人深思
相关专家指出,怀远县出现的石榴卖难背后,典型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热衷打着农业旗号要项目要经费,把农产品名牌当成政绩工程去经营,却不愿俯下身子为农民排忧解难,让名牌真正成为推动百姓致富发展的“民牌”。
怀远县石榴产业化项目的首席顾问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朱立武,长期参与怀远县石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在他看来,怀远石榴是国内著名的品牌,如今却遭遇自己的产品卖不掉,还要从外面调产品的怪现象,其背后反映出的“名牌”难成“民牌”的现象令人深思。
“说到底,还是政府的政绩观在作怪。”朱立武说,怀远石榴名气大,但对县里来说,只涉及两个乡镇,2万多亩,是很小的产业。很多党政官员热衷招大商、大招商,这样GDP有了,财政收入也有了。当然不愿意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少果农认为,政府打着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致富的旗号申请来的项目资金大量补贴给了企业老板,实际是一种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以扶持酒厂为例,目前怀远县里真正大量生产的只有一家企业,每年收购量也只有三五十万斤,占全县石榴总产的量非常少。把大量的补贴资金给了企业,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地方的税收,做大了政府的GDP,可谓一举多得。相形之下,如果政府把资金补贴给农户,不仅资金量面临缺口,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陈玉林等果农表示,他们这些知识和能力有限的果农而言,最迫切的还是需要政府带领着向前走。如果政府能将这些国家扶持资金更合理的规划使用,比如针对百姓担心换栽新品种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石榴年年难卖,“榴贱伤农”的局面也将有望扭转。
朱立武说,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而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是“口号农业”、“会议农业”,即口头上重视,开会时重视,实际上不重视也少投入。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今年有卖土豆难、卖石榴,明年甚至后年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农产品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