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说贵定
2011-11-02   作者:记者 王橙澄 闫起磊/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近年来,贵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三次产业都有质的跃升。对此,贵定县委书记刘建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刘书记从贵定交通区位、工业、农业、城镇化、旅游等方面阐述了贵定的发展方向,并为贵定的未来绘制了发展蓝图:力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拓宽贵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迎来“十二五”的更大发展。
  记者:自古以来,贵定县便有“黔中咽喉”和“贵阳门户”之称,请您谈一谈贵定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刘建民: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水岭,国土面积1631公里,辖8镇12乡,总人口30万,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的51%。
  贵定是贵州省南下广西、广东,北上四川、重庆,西往云南,东进湖南,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距省会贵阳龙洞堡机场、州府都匀市、黔东南州凯里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进一步加快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湘黔、株六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在建的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在贵定县城交汇,黔桂新线、厦蓉高速公路和在建的贵广高铁在贵定昌明聚集,使贵定具有了“五铁两高一航空”的便捷交通网络,可以说,贵定的最大优势正在于优越的交通区位。
  记者:贵定县将怎样利用好这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刘建民:我们认为,优越的交通区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抓好用好这把剑,就可以形成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舞不好这把剑,那么所有资源就会随通道流走,就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近年来,贵定县紧紧围绕交通区位这一最大优势做文章,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20个乡镇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州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服务中心,40个部门232个行政事项全部进驻。此外,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体系,强化对作风效能的监管,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层层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顺的良好环境,着力把贵定打造成沿贵新、贵广两大通道上服务最佳、环境最优、效能最好的投资“凹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贵定县的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又为贵定的发展绘制了什么样的“蓝图”?
  刘建民: “十一五”期间,贵定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进一步优化“巩固提升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加快发展三产、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抓机遇促发展、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夯基础、抓增收惠民生,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奋力夺取了抗洪救灾、抗凝救灾、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8.63亿元,比2005年净增12.35亿元,年均增长11.61%;财政收入达3.49亿元,比2005年净增1.72亿元,年均增长14.63%。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按照“工农城旅四轮驱动,南北两翼蓄势竞发,四个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聚集区、全省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县、全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和黔中经济区城市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力争翻两番,达到1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力争翻1.5番,达到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3.41%;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力争达8000元,年均增长16%以上。
  记者:贵定目前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何?
  刘建民:贵定是贵州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之一。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主抓手,发挥优势、盘活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转型。
  一方面,我们积极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加强协调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全力支持贵州中烟公司贵定卷烟厂做强做优,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把强化资源招商、环境招商、区位招商和以商招商作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
  立足大交通、大规划,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布局,把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配套、有机衔接,累计投入2.4亿元,改善水网、健全电网、完善路网,强化基础配套,着力提高聚集区项目聚集发展的承载能力,充实园区专职服务机构力量,健全完善企业从投资洽谈到落户建设、到建成投产、再到发展壮大的全程服务和无缝对接机制,强化一站式服务,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
  特别在2011年,我县大胆创新以商招商新模式,成功与世界500强企业马来西亚常青集团签订协议,以发展生物科技、新材料、新技术为重点,共同建设贵州常青中马(瓦窑)经济开发区。未来十年,力争项目投资及带动投资达100亿美元,开发区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同时,我们通过强化园区聚集,由贵州联和能源集团总投资114亿元的黔南州硅产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落户我县盘江工业聚集区,并于2011年6月3日正式签约、奠基。项目是集新能源、新材料的孵化、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综合项目。主要以高端应用硅微粉制造为基础、以硅系新材料产业为核心、以晶硅新能源产业为引擎,打造贵州最大的硅业生态产业集群。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64亿元以上,年上缴利税将达26.8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将达1.2万人以上,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与活力不断增强!
  记者:贵定有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农业是如何发展的?
  刘建民:贵定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处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北纬27度附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贵定物产丰富,特产众多,有“五朝贡茶”之称的云雾贡茶、有“黄金叶”之称的贵定烤烟,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娃娃鱼繁育基地,盘江酥李、盘江狗肉、百合贡粉、刺梨干红、苗姑娘食品、香酥辣等特产美食远近闻名。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办委局授予“中国酥李之乡”,“中国娃娃鱼之乡”、“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等称号。
  贵定县紧紧围绕助农增收目标,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结合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完善60公里山区高效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规划,围绕“山上种果、田地种菜、家中养鲵”实现“户户有车”的目标,通过强化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突出高产、高质、高效“三高显现”,着力把打造建设绿色、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五位一体”农业综合开发区。
  另外,我们规定用好用活用足省委、省政府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发挥贵定云雾贡茶品牌优势和鸟王茶种特质,建立茶产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值达1.14亿元,制定完善大鲵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意见,大鲵养殖在全县17个乡镇全面推开,分户散养达1356户8万尾,全县商品蔬菜种植达10万亩。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21亿元,同比增长8.21%;农民人均纯收入3755元,同比增长18.90%;实现2224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
  记者:城镇化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贵定如何科学的推动城镇化?
  刘建民:我县紧紧围绕生态、资源、交通、区位、环境等五大比较优势,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土地用地规划与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农业产业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统筹配套、有机衔接。抓好“一体两翼”“哑铃型”发展布局实施,初步形成了县城为中心、昌明为次中心,盘江、云雾、沿山、旧治、德新、新巴等互为依托,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网络。
  着力强化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主体地位,立足新的交通格局,加快昌明次中心城镇建设步伐,推动昌明向旧治等周边乡镇的融合拓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州、全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仓储物流中心、生产加工中心和高科技示范园区。
  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以旅游品牌化推进城镇化,积极探索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转移增收致富的模式,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游,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城镇化,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的含金量。
  记者:贵定旅游资源丰富,怎样利用这些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
  刘建民:贵定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大县,优越的交通区位,1427年的建县历史,使儒、道、释各种文化交流撞击、融合发展,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土司文化、美食文化、贡茶文化等多种文化繁荣共存。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斗篷山的主峰和天池在贵定境内,岩下乡有贵州最大的野生大鲵繁殖基地,省级风景名胜区贵定洛北河有“黔中第一漂”之称,是全国距省会城市最近的漂流景区,座落在县城北面的阳宝山,是明清时与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鸡足山并称中国西南三大佛教名山,现存128座和尚石刻坟塔规模宏大,全国罕见,已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贵定是代表贵州省参加国内和国际交流的重点民族文化县,民族风情浓郁,“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等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坐花场、斗牛、斗鸟、赛马等民族习俗极具特色。新铺苗族“长衫龙”原生态舞蹈参加北京第六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被誉为“东方探戈”,已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雾苗族芦笙长鼓舞独具特色、古朴原始,被誉为“苗岭文化活化石”。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富民活县的重要产业来抓,实施品牌带动和精品旅游线路战略,加快推进中部环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带建设,着力打造西南地区“前厅”和东部沿海地区分时度假“后花园”。通过强化旅游招商,先后引进五星级酒店、音寨观音文化苑、老年公寓、金海栖谷等项目落户进驻,初步形成了乡村休闲度假山庄、星级酒店、康体疗养院等项目集群式发展态势,有效推动景区的深度广度开发。2010年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4亿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洋浦南华糖业将在贵州投资20亿元发展蔗糖产业 2011-10-31
· 贵州多举措保电煤供应电力紧张矛盾缓解 2011-10-31
· 贵州电煤供应回升 日均超过19万吨 2011-10-25
· 贵州明确村医补助每月不少于300元 2011-10-24
· 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将重新启动申遗工作 2011-10-2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