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这边独好
信阳市生态建设纪实
2011-10-24   作者:杨林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有着“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称的河南省信阳市,近几年不断增添着新的靓丽名片——“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休闲城市”、“2011中国魅力城市”、“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得这些荣誉既得益于信阳市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信阳市为保护生态环境不懈努力的结果。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信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始终都把保护绿水青山、建设淮河源“生态屏障”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信阳市在2004年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称号后,更加强化立足生态做足发展、赢得竞争必先赢得环境的意识,提出并开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构筑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建设六大框架,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
  与此同时,他们还坚持不懈抓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坚持把培育生态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定位、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规划引导,使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扎根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贯穿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每年都要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编印生态环保知识手册下发到村镇、社区、学校、企业;利用媒体宣传生态环保常识,介绍环保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护生态,二者的结合点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基于这一认识,信阳市近年来始终坚持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上下功夫、用力气,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生态工业跨越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高端制造、新型建材两大产业基地,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十一五”期间,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9.0%提高到2010年的23.8%。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信阳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升级、特色发展,逐步构筑成粮食、养殖、林果、茶叶四大高地,仅茶产业一项,“十一五”期间净增茶园面积90万亩,现已达到15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茶企业、茶农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放大生态优势,挖潜红色资源,不断做美山水休闲度假游、做足红色游、做活茶文化游、做响根亲文化游。“十一五”期间,精心培育了4个国家4A级景区,13个3A级景区,打造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12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市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年递增39.2%。

  加倍呵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信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必须倍加呵护。”信阳市委、市政府不但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严格控制新污染企业落地。“十一五”期间,通过严格环境准入,共否决了金光集团林纸一体化30万吨/年造纸、南湾湖度假村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2个,金额达120余亿元,较好地优化了增量,使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减少,到2010年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仅占全市化学需氧量的8%。坚决淘汰“两高一资”项目。“十一五”期间,强行拆除立窑水泥生产线13条,小火电机组6台,炼铁小高炉9座,淘汰360多家粘土砖瓦窑场和100多家简单珍珠岩加工企业,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近年来,在加强日常环境监管的同时,注重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和行为。2009年,全市连续开展“涉污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强化企业环境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达标排放。去年以来,持续开展“平桥城区大气综合整治”行动,努力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强力开展“南湾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有效保护饮用水水质。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县、35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省级生态村,78个市级生态村,28所绿色学校,4家绿色企业,2个绿色社区。生态创建在全省走在前列,使城乡环境日益改善,面貌日新月异。为了保护丰富的物种资源,信阳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个,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近1/3。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人工林230.87万亩,中幼林抚育和改造136.01万亩,林业育苗16.5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目前共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天,1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全市67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经济与生态并重让胡杨伴新疆一起成长 2011-10-24
· 海洋生态安全应视为核心利益 2011-10-21
· 生态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2011-10-21
· 芜湖完善金融生态助力小微企业 2011-10-19
· 中新天津生态城年底有望迎来首批居民 2011-10-18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