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被信用金融和政客玩家掌控之后
2011-10-19   作者:胡飞雪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美)彼得·D·希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J·希夫合著的《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目标读者主要是美国人,是要为美国的后代子孙们敲警钟。而我认为,这本书其实对国人也极有意义。
  人类走出动物世界自然状态,跨入经济社会发展史的大道,发端于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与运用,可以说人类掌握的劳动工具越多越复杂,经济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就越高级越文明。本书第一章“一个好点子出炉了”就是从先民制造工具开始切入正题的。从前,有三个人——艾伯、贝克和查理——他们住在一座地处热带,环境严酷的岛上,只有鱼可供他们食用。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艾伯开始动脑筋,决定冒着挨饿的风险,用一天时间摸索、编织一张网。幸运的是,艾伯成功了,捕鱼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倍甚或更多倍。从那时起,艾伯有了剩余、储蓄。而这便构成了他的资本。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牢记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增长的原理: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种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原理是不会改变的。
  但不幸的是,某些人的经济操作方式却变了。
  艾伯的后代先后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在第二章中,作者引用亚当·斯密的经典观点说,艾伯的成功产生了正外部性,“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使他人受益,但他的资本无疑帮助了岛上的所有人。”当然,说“从来没有刻意”只能是过去式,事实上,在艾伯率先富起来了以后,在探索更好地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成功经验和劳动成果的过程中,他就变得“刻意”了,于是也就产生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金融思维。这种改变本身并不是坏事,糟糕的是,人类经济在被信用金融和职业政治玩家以及深谙世故的经济学家主导、掌控、干预之后,开始麻烦不断、危机频频了。
  在第六章“现实链接”中,作者指出,银行家伙同政府中人,经济学家迎合银行家,政府中人引导工商人士,高举凯恩斯主义的大旗,制定法律,向某些贷款种类和人群倾斜,扰乱了信贷市场,还通过另一种更加根本的方式影响信贷流动:操控利率。过去98年来,美联储一直在制定基准利率,而美国整个利率结构就是建立在基准利率之上的。美联储之所以拥有这一权力,据称其理论基础是:美联储的经济学家可以运用集体智慧,推算出特定时段最理想的利率水平,从而使经济正常运行。但本书两位作者显然不赞同、不支持美联储的权力和理论,他们认为美联储机制有两个致命缺陷:一小撮人并不比数百万独立决断的民众(或者叫“市场”)更清楚什么是恰当的利率水平。美联储不产生储蓄,也不会因为贷款而发生损益。积累储蓄的是民众,银行能否获利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美联储的决定基于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因素。谋求连任的总统往往鼓吹更低的利率,并对美联储施压。美联储决策者自然希望自己被看成拯救经济的好人,而不愿被当作将经济推向低谷的吝啬鬼。与政治势力不对称的储蓄者却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没人听取他们的声音。正反力量的阴差阳错,遂使美国长期处于低利率状态,而低利率鼓励刺激借贷、制约打压储蓄,久而久之,使美国由储蓄者的国家异变成了借款人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和产值超过了制造业,到2000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和产值又超过服务业,分鱼和吃鱼的超过了捕鱼的,而它之所以能长期借钱度日,而且还过得相当优裕滋润,端在于这个世界具有充裕的“徒手捕鱼”的人力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市场供应,这种谋划不能不叫人佩服美国人很精明。但美国人心里也清楚,一个人、一个国家不能永远靠借钱度日,别的经济体也不会永远供他吃免费午餐。所以笔者细读本书有关美中两国经济体的描述和阐释,得出结论:美国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的问题。中美长期的、庞大的双顺差这种畸形经贸金融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中美关系内容丰富复杂,而本书却对之作了简化描述和阐释,即中国捕鱼卖给美国换取美国纸币美元、美国支付纸币美元换取中国真鱼。笔者的看法是,中美关系固然是多重的,但只有经贸金融货币关系才是核心主轴,或者说是主要矛盾。本书只谈中美经贸金融货币关系并不失于简单化。相反,是抓住了要害。
  北欧袖珍小国冰岛原始住民也以捕鱼为业谋生,后来他们学发达国家大玩金融金钱游戏,结果金融海啸一来,就把他们的金融海市蜃楼冲垮了,很多人只得重操“徒手捕鱼”的旧业。建在沙滩上的房屋难以久存,建在岩石上的大厦才会屹立不倒。正如数学原理不会因问题的大小而改变,基本经济原理也不会因经济体规模的大小而改变。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部分是因为在储蓄者和借贷人之间存在着很多层次的复杂权力责任义务人事关系,部分因为有人故意把水搅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