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高速公路下的“贫困洼地”
2011-09-26   作者:记者 徐江善/山西忻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汽车在平坦、宽阔、快捷的太(原)佳(县)高速公路疾驰,去年12月通车的这条高速公路,给古老的三晋大地迈向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是,从高速公路静乐段拐到神峪沟乡的公路上,《经济参考报》记者的所见所闻却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一踏上山西的土地,就听到省市干部们兴致勃勃地介绍高速公路的跨越式发展,忻州的干部对开通不久的太佳高速公路更是赞叹不已。这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人字骨架、九横九环”第四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西接陕甘宁、东承环渤海经济带的交通大通道,全长210公里,投资估算133.3亿元。
  记者看到,太佳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带上,设置的是绿色的防眩网,代替了常用绿化带。干部们介绍,这是继五台山至忻州高速之后的又一条采用防眩网设计的高速公路。这种防眩网,既起到了遮挡灯光的作用,又没有植物绿化带维护的高成本。
  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可是,从静乐段拐下高速进入神峪沟乡,立马驶入一条坑坑洼洼颠簸不止的公路。这条年久失修的公路与太佳高速公路并行,沿途是一排排土窑洞,有些已经破败不堪无人居住,有些还住着农户。我们颠簸了约半个小时,看到一位老汉吃力地担着两桶水,从山沟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记者停车与他攀谈,老汉名叫李存秀,今年66岁,神峪沟乡后润子村人,他的三个孩子都到城里打工去了,他一天要到山坡下的沟里担两次水。
  在择善中心小学教师的办公室,乡干部李跃平和小学校校长李春生等教师围拢过来,他们告诉记者,择善本来是一个乡,10年前与神峪沟乡合并成一个乡,目前共有1.2万口人。为修建高速公路,村民做出很大牺牲,可是就在现代化高速公路下,他们的生活却存在行路难、通电难、吃水难、致富难。
  原本这是一条乡镇公路,沿途5个乡约80多公里,合并成2个乡后择善由乡变村,乡路也变成村路,就没人修了,约15公里的路记者走了一个小时。有3个自然村连电都没通,还有数百人靠点油灯照明,还有85%的农民住土窑洞。
  李春生、王俊田等教师说,吃水难是大问题,农民窑洞都建在山坡上,而水源都在山沟里,遇到天旱要用毛驴驮水,最远的要走二三公里路。前几年县里也为村里建了提水工程,只用了二三年设备坏了就报废了。小学校80多人,每天要雇用蹦蹦车到外村拉水,跑一次付40元钱,一天要跑三次,这对经费紧张的学校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学校只能保证学生饮用水,洗衣服等就要带回家处理了。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只能种植莜麦、土豆和其他小杂粮,产量又低,找不到其他致富门路,据乡干部统计,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记者在一些村采访发现,许多村民年人均收入实际在千元左右。
  在学校采访时,一些村民争相反映高速公路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他们说,听说修高速公路大家都满怀期待,可是,这条高速公路修好后没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迁移了祖辈居住的窑洞,土窑一平方米补偿仅200元,一般一户只能补助4000多元,根本不够建新窑。还有的群众反映高速公路把他们的田地分隔开来,修建的涵洞行走困难,骡马通过很难。大家的意见还集中在修高速公路补偿款问题,一位青年农民把记者带到村民张贴的明细表前说,占地一亩补了20422元,可到农民手中只有19810元,干部们说扣除了管理费,大家一定要乡村干部讲清楚这些钱都干什么用了。
  就在要离开学校时,圪洞岩村的三四十位村民把我们的车团团围住,一定要我们到他们村看看。原来修高速路挖涵洞时留下了隐患。记者跟随他们来到一处高速公路的涵洞口,只见凿通涵洞时的一些石土垃圾丢弃在泄洪道上。农民们说,雨季洪水到来后,会把他们的村庄淹没,他们要求合理补偿,上访了几个月都得不到解决。
  记者从山西到江西、湖北等地的革命老区采访看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方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一些城市开始大兴土木,有一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二三千元,但县城修建了许多楼堂馆所;有一个革命老区市农村的光棍还不少,但却建起气势宏大的城市广场,夜晚的灯光照明灿若银河。难怪有些群众说,一些地方“县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中秋节刚过,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的三位农民来到北京,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记者采访反映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圪洞岩村民反映的高速公路弃渣占道问题初步得到了补偿。
  这些消息令人欣慰,但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洼地”现象依然令记者陷入沉思。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加快发展,以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令人振奋,美国的高速公路是世界首位,有说8万公里还有说10万公里,我国的高速公路直逼美国,目前位列亚军,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不仅高速公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给祖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不能遗忘革命老区人民,不能允许现代化道路上长期存在“贫困洼地”,“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江苏泗洪县民间借贷疯狂 贫困县里惊现宝马乡 2011-09-11
· 贫困地区振兴:须将“劣势”当“优势” 2011-09-09
· “环首都贫困带”:差距“鸿沟”仍在加大 2011-08-26
·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连片贫困” 2011-08-26
· “环首都贫困带”:差距“鸿沟”仍在加大 2011-08-26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