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江阴: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
2011-09-15   作者:记者 王玉  来源:经济参考网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在今年6月召开的江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目标被凝练地概括为这两句话。
  早在2005年末,江阴市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后,就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
  五年来,江阴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一手抓做大经济“蛋糕”,一手抓分好利益“蛋糕”,努力在民生改善中凝聚民心、汇集民力,共建和谐、共享幸福。
  如今,“幸福江阴”已经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改善民生从细节做起
  
  民生无小事。多年来,江阴市坚持“民生改善从实事难事做起,从关注细节入手”,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社会需求。
  民以食为天。江阴市已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全市域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从“养殖到市场”的无缝监管,全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
  目前,该市放心菜基地近10万亩,所产蔬菜占市区放心菜供应量的40%以上,放心水产品基地6.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2.95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65%以上。
  8月底,被拆迁户张士芳、吴美英老夫妇,特意制作了2幅“拆迁为人民、旧城换新颜”的锦旗,专门送到市住保局和拆迁公司,感谢城建拆迁为他们改善了居住环境。
  大拆迁才有大建设,江阴市尽可能将拆迁商品房小区规划在市场前景好的位置,努力让拆迁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同时,江阴市积极实施老小区改造、平改坡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出公有租赁房,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
  为提高市民出行的满意度,江阴市坚持“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完善公交路网、延伸公交线路,每年新增100辆公交车;增设公交站点,加密公交班次,开辟专用车道,改建人性化站台,实现村村通公交,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24%,五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在交通建设上,江阴市还引进各类资本设立人行通口遮阳棚、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
  江阴还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片区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十一五”期间,连续开展三轮“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受益农民达168万人次。
  江阴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村体育健身工程”,形成体育中心集聚发展、农民公园有机结合、健身工程遍布城乡、学校场馆社会共享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12岁,比2005年提高1.54岁。
  一个城市的硬实力靠科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江阴市坚持“文化事业投入到位,文化产业改革到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市剧团下乡·农村小戏进城”常态化、制度化,每年直接受惠群众达80万人次,全市公益类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
  就业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江阴市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劳动力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和3.5%以内。
  
  以民生需求倒逼生态改善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去过江阴的人们都知道,绿树成荫的这座江南水乡城市十分宜居。
  这和江阴市多年来的战略规划分不开的。在城乡发展上,江阴市坚持生态环境是现实的生产力、未来的竞争力,加快打造环境更友好的发展特色。
  近几年来,江阴市陆续建成徐霞客大道等4条“城市绿道”。
  据统计,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5.02%和20.0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在造林绿化上,江阴市五年来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达27.5亿元。
  江阴市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不忘农村环境整治,五年来累计完成971个自然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惠及12万多户家庭、39.2万人。
  另外,江阴大力推行“河长”制,探索实施镇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
  “十一五”期间,江阴市加快管网建设,推进控源截污,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5%。
  更重要的是,江阴不唯GDP发展,坚持“以民生需求倒闭经济转型提升”,坚持“环境污染就是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五小”企业360家,整治“三高两低”企业286家,完成燃煤电厂脱硫改造27家。
  一个健康的现代化,不仅是简单地看经济数据,还要看有没有发展空间,适不适宜人居。江阴市认识到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
  经过反复论证、多方借鉴,江阴市独辟蹊径,将南部六镇378平方公里规划为“不开发区域”,规划建设徐霞客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走农业的高效益、工业的高水平、人居的高品质、旅游的高标准“四高”发展道路。
  2007年,江阴高标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并荣膺“中国十大和谐名城”。
  2008年,江阴获得联合国环境署认定的“国际花园城市”。
  绿色江阴,名至实归。
  
  幸福不幸福 百姓说了算
  
  在2011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上,江阴市再次强调,要让人们群众在参与和分享社会管理成果中感受幸福。
  具体而言,在百姓参与上,江阴市努力做到“干不干”让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干得好不好”让百姓评。
  例如,作为江阴市“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单位,申港街道的控源截污达标区创建工程项目从立项审议,到工程实施,直至最后的验收评估,一直处于街道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了“政府怎么花钱,百姓来表决”。
  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必然要突破经济指标考核的路径束缚。为此,江阴市创新构建了以民生需求为核心体系——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据介绍,在指标设计之初,全市18万人参加“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从50个备选指标中选出了10项百姓最关注的“幸福指标”。
  五年来,江阴市每年都开展“幸福指标万人大调查”活动,根据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对具体指标、相应权重进行合理调整。
  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江阴市还采取了“去行政化”的考核模式,定期委托第三方权威调查机构,通过随机抽选3000个样本开展幸福指数测评,综合反映幸福江阴建设成效和市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真正做到“百姓出题目、政府来答卷、人民来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江阴市推动社会建设主体多元化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市民的责任共担、奉献互助。据统计,江阴市注册志愿者和慈善义工总数超过13万人,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为全国县(市)之最。
  人民幸福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江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184元和14898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江苏省同类城市第一。
  展望未来,江阴坚持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作为“十二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追求“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幸福江阴建设正如火如荼。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交通事故人民调解 法治建设的"江阴模式" 2011-09-15
· 力促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联姻" 江阴谋划调结构大局 2011-09-15
· 拆迁惠民、安置富民、保障利民 江阴让被拆迁户得益 2011-09-15
· 基层实践突出民主促民生 江阴创新社会管理 2011-09-15
· 慈善不是富人专利 草根慈善在江阴蔚然成风 2011-09-1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